APP下载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5-01-13陈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改进方法人文精神

陈琳

摘要: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如何在历史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一,与时俱进,完善教学内容;第二,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内容;人文精神;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314-01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历史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教学过程都应围绕这一基本功能进行。作为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主阵地的历史教育,理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当然,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而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唯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人文教育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

1.挖掘学科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浓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之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等。

2.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由于时代不同,对教师的类型、素质等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具备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富有时代精神品质,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就是为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位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的一切,即在人身上实现伟大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创设平等、人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充分开放自己的心度,凸现主体性,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人文修养,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修养,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学历史使人明智,可知古通今,真正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并非一件易事,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用发展的意识去参照历史,以人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为标准,创造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世界各国的代表就谈到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对社会有责任感。这是针对高度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犯罪增加提出的一个世界性教育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历史部分)却未明确提及。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论者纷纷发表文章谈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谨强调两点心得。

3.1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遵循活动性原则,探索新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历史教师在进行这类教育时,利用学科优势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但要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活动性原则,让学生投身于活动之中,去实践"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运动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并适当作出各阶层人士救国方案的调查报告,提供学生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同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评判各方案。这就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把"责任"推给学生,而学生则在调查、分析、比较中,潜移默化地以救国为己任,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2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渗透。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高要求。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人文精神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以工业革命为例,关于工业革命的后果,教材主要阐述了生产力的提高、阶级结构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对世界政治经济面貌的改变等,而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明确提及,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历史教师应就此结合现实问题予以补充讲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顽疾,所以,忽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的历史教训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通过教师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讲述,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人性的危机——急功近利、自私贪婪、竭泽而渔等。而人性的危机,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漠不关心,进而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首先在于修复残缺的人性,在于个人超越一己之眼前利益而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自觉。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提高,功利色彩日甚,如果不提倡人文精神,物质与精神将会失衡,会产生人类自身难以承受的后果。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科学技术物质产品才能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持续发展。诚然,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重视起来。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理应在这系统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己的领域内为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作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改进方法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控制与应变能力刍议
浅谈某电力公司绩效管理实施改进方法及成效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