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似性:阅读能力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契合点

2015-01-13朱丛飞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朱丛飞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联系文本;课外阅读;能力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5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目的的方式,即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难度较高,学生普遍望而生畏,我们觉得培养学生课内向课外阅读能力迁移是解决一法。

1.课外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知识基础有限、运用知识能力弱。阅读重在理解文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感知能力,还只停留在能"读"这一初级阶段,但未必能"懂"。这就需要阅读者具有一定相关的基础知识做铺垫。正如高林生先生所云:"阅读理解能力是以个人已有的相似的知识和经验为基本前提的。"因此课外阅读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课外阅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活",像数学中的应用题一样,它要求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加以再组合、再加工形成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因此课外阅读其实是对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能力的考察,而一般学生单独考察其知识或许能够回答,但是需要他灵活运用于阅读中则不行了。

1.2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差。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时对一篇陌生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对其中一句话的理解是混沌而模糊不清的,当他们处于这样的理解阶段,加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用言语表意本就隔了一层的表意形式的限制,再要求他们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将意思表达出来着实不是很容易。

1.3感受的个性化。对相同事物的理解会因人、因时、因境、因角色等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对"英雄"一词的理解,幼儿园孩子的解释是"不哭的孩子";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是"学习成绩好的";而中高年级学生的理解是"自己佩服的伟大人物"。正如那句名言所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对一句话,一个人物的理解可能也会千差万别,可答案却具有相对统一性。这样会让一些孩子在答题时摸不着头脑,找不明方向。

2.课内外阅读能力迁移途径:文章之道

2.1言形异而所用之体,一也。文章千姿百态,但体裁种类却相对有限,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相对于小学语文学段的阅读材料来说,无非是通过人物形象揭示一个道理、描写祖国风景展现大好河山、讲述故事引发思考等等。因此,课内外阅读材料在"所用之体"上有相似性。

学生阅读、生活积淀有限,内心世界不够丰富,体现出感知能力薄弱。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找到体裁相近或相似的课内文本,运用想象与联想确定文章体裁,可以对阅读起到一些提示性的作用,并为体悟文章感情找到方向。如在做一个表明"诚信比金钱更重要"的课外阅读中,只要学生联系课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便会恍然大悟,两者都是借事明理的文章,接着顺藤摸瓜借着这个方向思考文章的言外之意,事外之理,理解就容易得多。当课外阅读遇到的是寓言故事时,只要学生意识到它是寓言,便会把自己大脑中已存的寓言故事解读法与之相匹配并加以运用,为阅读指明大体方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联系文本找出相似体裁的过程中,确定文章大类,指明思考的大致方向,得到体悟、感知具体内容的灵感或启发。因此,联系课内文本巧用体裁相似性,课外阅读时提升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2.2言形异而所寄之情,一也。课外阅读文章不仅在题材、类型上与课内文本有相同、相近的地方,而且有时甚至所表达或传递的思想感情,透露出的意境世界都有相似之处。无非况物绘景,记事叙人,托物言志,寄情于事之言。再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章千差万别,语言形式千奇百怪,人之常情,大同小异。如,歌颂母爱、赞颂伟人表达崇敬之情、抒发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意等。因此,课内外阅读材料在"所寄之情"上有相似性。

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或喜或悲、或感时兴叹,抑或怀古忆昔。联系相似的课内文本,感情基调就易被确定。学生对课内文本基调的把握相对更为准确,只要找到相应课内对象,朝着已定基调的方向下手,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课外阅读经常出现"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之类的问题,这类看似开放性极高的问题,也有一些主题或者一个中心,而这些主题就是类似于母爱、亲情、友谊之类的情感基调。况且文本是我们上课详细带着学生感知、解读、体会过的。所以,只要唤醒这一相似性,教会学生联系文本"所寄之情"作答,对解决课外阅读难题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2.3言形异而所以之法,一也。文章所叙述之事、所言之情、所寄之感可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变,但是写作的方法、叙事结构、布局构段之途则有规律可循。若想达生动、形象之效,必用比喻、拟人;欲求具体、具象之感,必以细节刻画为工具。课内外阅读材料在"所用之法"上有相似性。

在课外阅读中有些问题学生常觉得无从下手。比如,本段采取怎样的构段方式?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本段从那几个方面写了这个事物?面对此类的问题,多数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考察,只要抓住"内、外"文章写法的相似性,利用对课内文本解读时写法学习的积累可以解决这一困境。如遇到问段落结构的问题时,只要学生联系课内,寻找出与其对应而又相似的构段形式,则可以联想、类比,如总分的构段方式、过渡段等。问及"从哪些方面写了这个事物或者人"则可联系平时课上解读文本时所学的从对事物 "形态、声音、颜色、动态、味道"的描写上进行思考;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摹上入手等总结中寻找突破口。其实这类问题都属对一些文学常识的考察与运用,只要平时多积累阅读教学时老师引导解读文本时的文学思考角度,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这样借内言外,厚积薄发会使学生摆脱此类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综上所述,联系文本回归课内,凭借课内、外阅读文本在内容、主旨、写法等诸多方面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利用阅读教学时积累并储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以想象、联想与类比的思维方式加以灵活运用,来解决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相当强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五步式”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