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5-01-13次旦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牛蒡文章思维

次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45-01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中学语文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主人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共有的互联互动阵地,变"我要你做"为"我们来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和蔼可亲,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压制、压服学生,善于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允许学生插嘴,质疑问难,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教学要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读、说、听、写,在课堂情境中自读、自探、自创、自得、自乐。

2.教师系统教授,学生有意学习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以唤起学生的有意学习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知识。如教学像《白杨礼赞》这样的抒情体裁的散文。

2.1这堂课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一一象征。先让学生温习以前有关散文的特点。大家都能回答出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为文章材料的安排,"神"为文章的主旨。形为"神"服务。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接着介绍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学生作笔记):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象征包括象征和象征本性两方面。教师举例加以形象化,如红色(象征体)象征革命(象征本体),火炬(象征体)象征光明(象征本体)。象征是"托义于物",往往结合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表现出象征体与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2.2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能举出蜡烛象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小草象征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所写人物联系到社会生活中的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所写人物和某种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3.教师积极示范,学生大胆模仿

教师的积极示范和学生有目的地模仿,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以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牛蒡花》为例。

3.1教师阐明教学目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作者在写牛蒡花时,为什么要描写多彩多姿的其他各种花?(2)作者为什么把"摘花"过程写得那么详细具体?(3)当发现"这样净光的黑土地里"惟有一株牛蒡花时,作者是怎样来赏花的?(4)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作者在"摘花"、"赏花"过程中表现内心感慨、赞叹的句子,体会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5)理解牛蒡花的象征意义,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概括出文章的主旨。(6)找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并理解了整个学习过程,有了明确的学习目 标,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

3.2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加强自主性练习。例:在"摘花"的过程中,假如牛蒡花是有思维、有感情的,它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以第一人称写一段话)

4.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有效指导,使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统一起来。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以学习《桃花源记》为例。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黑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4.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东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回答,从而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然后范读课文,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4.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有能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重点)。(3)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线索、结构、内容、主旨。

4.3在练习过程中:(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写文的目的,以及最后写"寻而未果"和"后遂无问津者"的用意。 (2)学生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总结出词的古今译意的不同(例:妻子、交通、绝境、无论、鲜美)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志,作标记,动词;标记,名词)。

5.教师从旁点拨,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能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能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学习曹操的《龟虽寿》为例。

教师问:人在出生的那刻就预示着死亡,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短暂的人生?是像裴多菲那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还是像保尔那样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或者像一些终日无所事事、终生碌碌无为的人那样醉生梦死,游戏人间? 学生讨论(小组形式):面对人寿有限,死不可免的自然规律,不应及时行乐,而要积极进取,努力建功立业。即使到了暮年也要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尤其是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更要掌握科学、信息、法律、经济等知识,全方位武装自己,迎接21世纪的挑战。

6.充分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学语文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注重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牛蒡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牛蒡的储藏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牛蒡之心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