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旨申斥”是怎么一回事

2015-01-13朱正

读书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华太监尚书

朱正

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太阳社提倡革命文学,却都以鲁迅为第一个攻击目标。鲁迅对于他们那些以无产阶级的名义攻击自己的文章非常反感,把它们比作前清的“奉旨申斥”。他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的讲演《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说:

从这一阶级走到那一阶级去,自然是能有的事,但最好是意识如何,便一一直说,使大众看去,为仇为友,了了分明。不要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却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现在的人们既然神经过敏,听到“俄”字便要气绝,连嘴唇也快要不准红了,对于出版物,这也怕,那也怕;而革命文学家又不肯多绍介别国的理论和作品,单是这样的指着自己的鼻子,临了便会像前清的“奉旨申斥”一样,令人莫名其妙的。

这“奉旨申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鲁迅接着做了解释:

对于诸君,“奉旨申斥”大概还须解释几句才会明白罢。这是帝制时代的事。一个官员犯了过失了,便叫他跪在一个什么门外面,皇帝差一个太监来斥骂。这时须得用一点化费,那么,骂几句就完;倘若不用,他便从祖宗一直骂到子孙。这算是皇帝在骂,然而谁能去问皇帝,问他究竟可是要这样地骂呢?(《鲁迅全集》第四卷,139—140页)

这里,鲁迅对“奉旨申斥”是怎么一回事说得很清楚了,只是他没有举出实例来。偶然在《清稗类钞》第三册“阉寺类”看到《太监奉旨申斥张、唐》一条,正好可以参看:

京官之被旨申斥者,由太监传旨,跪聆宣旨毕,太监破口辱詈,状至不堪,如纳银四百两,则免。外官由督抚代宣者,无此状。

光绪间,邮传部初立时,简张百熙为尚书,唐绍仪为侍郎。张谢恩后,即谒唐,备致谦词,唐操粤语答之,张不甚解,有误会。次日,唐答拜,面请奏调各员,并交衔名单一纸,张唯唯。及奏案发表,单中无一人入选,唐大怒。由是两人交恶,具折揭参,俱留中。又互请病假不到部,为御史所劾。两人均着传旨申斥。唐已赠太监银,张不知也。及传张,跪聆宣旨毕,太监顿足大詈:“混账王八旦,滚下去!”张叩首起立,面无人色。次传唐申斥,则无此状。张益恚愤,回宅而病作矣。未几,以忧郁卒。

戊申(一九零八)十月,叠遭德宗、孝钦后二丧,照例,十九日内,不准各官递封奏。大学堂监督、编修刘廷琛,忽破例递折,传旨申斥。刘不能具四百两,又不能堪此辱骂,意大窘,浼人关说,纳半数。届时,申斥,仅叱“混账下去”,所谓半骂也。刘退而告人曰:“士可杀,不可辱,吾初不知国家有此恶例。”或曰:“以视明代廷杖何如?”刘亦无以答。(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版,454—455页)

这张百熙为尚书,唐绍仪传旨申斥一事,在《光绪朝东华录》里有记载:

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壬戌(一九零七年一月十三日):谕:方今时局艰难,朝廷宵旰忧劳,日求振作。尔大小臣工应如何破除积习,共矢公忠,乃闻邮传部尚书张百熙、侍郎唐绍仪,到部以来,时有意见;任用人员,亦不免瞻循情面,屡招物议,殊负委任。本应将该尚书侍郎均予罢斥,转得置身事外,姑从宽免。张百熙唐绍仪着传旨严行申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第五册,5612页)

照这一条上谕的说法,这样给人以极大的人格侮辱的“奉旨申斥”,居然还是“从宽”!难怪人们要痛恨专制政体了。

张百熙受了这样的侮辱,回去就病了。当然也就不能再到邮传部去上班。光绪三十三年二月甲子(一九零七年三月十六日)的上谕:“以林绍年暂署邮传部尚书。”(《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5638页)不多久张百熙病死,次日,二月己卯(三月三十一日)的上谕:

邮传部尚书张百熙,公忠清亮,学问闳通。由翰林入直南书房,叠司文柄,洊擢正卿,均能恪尽厥职。办理学务,尤著勋劳。上年调任邮传部尚书,创办伊始,正资擘画,旋因患病赏假,方冀调理就痊,长承倚畀。兹闻溘逝,悼惜殊深。着赏给陀罗经被,派贝勒载洵带领侍卫十员,即日前往奠醊。加恩追赠太子少保衔,赏银二千两治丧,由广储司发给。照尚书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5642页)

身后的荣典和生前的申斥一样,都是奉了圣旨的,只是死者再也无法谢恩了。

看了这个实例,我们就明白鲁迅说的“奉旨申斥”是怎么一回事了,也就明白鲁迅拿“奉旨申斥”来做比拟,就是表示他不明白:那些革命文学家将“封建余孽”等头衔强加给自己,是不是当真奉了无产阶级的圣旨才前来批判的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华太监尚书
认识成语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禹贡
明清太监也读书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