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难民,现实对抗,超越派……
2015-01-13
2013年是日本充满天灾人祸的一年。台风给伊豆大岛带来的大规模泥石流是天灾,德州会会长贿选事件、自民党选举违宪事件、东京都知事猪濑直树贿选辞职事件、消费税税率上调决议等则是人祸。这些都增加了日本民众的不安,尤其是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而让全世界感到不安的是日本蓄意制造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强行推进《特定秘密保护法案》,以及安倍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等显示出的政权极右倾向。2013年日本民众只有在不安中怀抱着颤巍的希望。2013年的日本文学反映着这种激荡的社会现实,“日本难民”、“震灾文学”、“现实对抗”和“超越派”等成为关键词。
震灾过千日,“难民”情绪起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至今已逾千日,但灾区复兴进程的停滞不前,加之福岛核电站问题不断,使得避难在外的民众实现重建家园的希望愈发渺茫,灾民中间普遍生出无家可归、难见未来的“难民”情绪,甚至在不少地区陆续出现了灾民“孤独死”的现象。史无前例的东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在日本文坛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无论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无论资深作家还是新晋作家,“震灾文学”冲击着2013年的日本文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藤正幸的《想象广播》和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样式集》。
伊藤正幸的《想象广播》,以大地震后的日本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卷入海啸而死亡的音乐节目播音员的故事,死后的他只能在想象中听到广播,并借此传递着死者的心声。作品入围第149届芥川奖,虽最终与大奖失之交臂,但在12月斩获了第66届野间文艺新人奖,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78岁高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时隔四年后推出新作《晚年样式集》,是其“晚年”主题系列作品之一。与之前作品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遭遇了东日本大地震,作者化身的主人公受核电站爆炸的心理冲击,经常以哭泣的状态出现。作品风格由于大地震和由此引起的核电站爆炸冲击而发生转变。毫无疑问,大江是最忠实面对灾害带来的严酷现实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们因看不到未来而产生的危机感,但同时也充满了对下一代改变现实、勇敢面对生活的期望。
这两部作品以特殊的视角直面地震灾难,描写了大地震给民众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以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为契机而反思历史的作品也是2013年“震灾文学”的一个特色。津岛佑子的《山猫·半圆形屋顶》,描写了一群孤儿——美国士兵强暴日本女性的产物——的人生历程。作品在时间构造上设定了从战后到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大跨度,描写了这些没有父亲的孤儿背负着苦难记忆,在日本居无定所,痛苦生活。他们是广岛和长崎核爆炸的受害者,而福岛核泄漏使得生活在今天的当地人再次成为核辐射的受害者。福岛核泄漏事件也使日本成为让周边国家和全世界担心的加害者。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日本都因政府的错误背负着与核有关的罪名。作品质问了战后日本社会到底忽略了什么,现在社会扭曲的根源是否在于日本一直以经济增长为旨归的体制问题等。其他住在灾区或者曾经在灾区生活过的作家,无论是家住仙台的佐伯一麦(《回不去的家》)、家住福岛县的僧侣玄侑宗久(《光之山》),还是住在郡山的古川日出男(《南无摇滚二十一部经》)和宫城县出生的边见庸(《蓝花》),都用不同的方式创作了各种“震灾文学”,通过对地震灾难和人祸的描写,表达着对大地震后接踵而来的各种问题的思考。
“黑色旅游”是指人们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日本作家基于“黑色旅游”创作的“震灾文学”,是以文学为载体,对负能量的一种追忆和揭示,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悼念死者,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这种形式,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同时也激励灾区的民众燃起生存和复兴的希望。震灾文学中的主人公,几乎都可以看成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在描写“我”的同时,作品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出现,或者是家人,或者是恋人,为了他们,“我”要在灾害和挫折面前,努力活下去,努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因为无论是家人还是恋人,他们都是“我”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闭塞气息里,小说给反力
近几年的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悲伤,加上民众对政府的失望,以及政府的急剧右倾化,整个社会处在一种类似战前的闭塞氛围中。2013年的日本文学,出现了大量考问资本文明、质疑社会合理性、反思人性本源的作品。保坂和志、辻原登和桥本治等知名作家,都用自己的作品质问着脆弱资本文明中的人性。
出生于1956年的保坂和志,曾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芥川奖,2013年,又凭借“乔伊斯式的小说”《未明的斗争》荣膺第66届日本野间文艺奖。小说以断片形式唤醒了一连串的记忆,话题具有强烈的跳跃性,文法表现十分奇妙,虽然结构上显得有些混乱,但越读越会让人产生一种记忆不断被激活的感觉。保坂和志的作品设计,实际上是在用独特的文章结构和文法表现,追求着闭塞氛围里的创作自由,是一种文人对政府权力的对抗。
辻原登的《冬之旅》,以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绪方隆雄颓废堕落的人生。绪方隆雄在变成一个杀人犯后,才第一次明白了自己内心的阴暗。小说描写了在日本现代生活重压下,人们爱与希望的破灭,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作。
说到打破闭塞气息,作家对震灾后人性、家庭生活的反思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些作品的主题。在2013年大量的“震灾文学”中,不但有考问日本体制的作品,也有很多探讨人类本性回归、探究家庭生活真谛的“家庭小说”。
桥本治的短篇小说集《初夏之色》,描写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不负责任的男女同居生活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改变,草食男和肉食女的相遇,远离震灾地成长并对震灾漠不关心的年轻男子和对震灾表现出强烈关注的女子的相遇等内容。这些内容看起来彼此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有点荒谬,但作者通过六个短篇,探问了震灾后各种可能的家庭组合和家庭生活。泷口悠生的《寝相》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战后日本感情疏远的家庭成员,在上年纪后又回归家庭的故事。这些“家庭小说”,或多或少是在受到大地震冲击之后创作的佳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