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的基本途径

2015-01-13何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效应

何艳

【摘 要】语文教学中情意教育实现大致有三个途径:①入情接阶段;②认识与体验阶段;③效应阶段。情意教育也体现了把抽象的概念、思想具体化以及教师和学生双边在情意上的彻底交流和相互呼唤的原则。

【关键词】情意教育;入情;效应;认识与体验

人是社会和教育的产物,人的知、情、意、行是不会也不可能自发完善的,尤其是作为情感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高尚的情感和理想的培育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教育人、塑造人。语文教育中,对情意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学是一个形象感知,情义感悟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感情需要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本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语文课堂本就是一个充满感情,注重情感教育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

情意的培养离不开认知功能的发挥(认知是基础),而认知的深化与情意功能的实现密不可分。情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我们无法把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分开来的。语文教育中情意功能实现大致有如下的途径:①入情阶段:包括注意、期望、初涉情景;②认识与体验阶段:认识包括联想、想象、情感,体验包括文、情、意、人合一;③效应阶段:观念、理想、感情……等综合效应的形成。

入情阶段是一个情意准备阶段,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情意等处于初期的待育状态。这个阶段每个人在阅读时都必定进入状态区域,忽视对这个区域的考察,那么,后面的教育行为就难以落实,其效应程度必然是微弱的。

认识与体验阶段是关键性阶段,它是关系到情意效应下的师生配合共创成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知觉、认识、愉悦、领悟等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一种混合效应。当这个时候情意教育很可能是一种跃动式发展。

效应阶段是情意教育阶段目标的实现阶段,感情、思想、意念等得到了发展,升华与提炼,有时是吸取、补充与校正。必须指出的是,从情意教育的阶段性上看,效应阶段可以说是终结阶段。但从其发展性与连续性的特点上看,这又是一个“中介”阶段,即它既是终结,又是下次教育的准备与基础,它很可能成为更高一级的情意教育的“准备阶段”。

关于三个阶段的划分与分析是基于语文实践的,以下面的实例为证。

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散文诗,它以散文的语言形式,描写诗的意境,抒发诗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想,教这篇文章,要从艺术美和思想美这两个方面出发,按照情意教育的程序,有机地而不是机械地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手段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关键性词句,从这些词句入手,渐渐形成一种审美上的期待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词句,作出初赏,例如,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还在隐约着青春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就给人以生动具体的美感。写雪野中的景物“宝珠山茶”是“血红的”,“单瓣梅花”是白中隐青的,“腊梅花”是“深黄的磬口的”,杂草是“冷绿的”,这就抓住了各种花草的特点,不仅色彩上给人鲜明的印象,而且还写出它形态特点,如“磬口”、“血红”、“冷绿”、“白中隐青”体现了作者的特殊美感,贴切而且极富审美上的召唤力与启迪性。再如,写“塑着的雪罗汉”说它“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把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些该是多么形象化的描写,多么生动而精确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多么美好境界啊!

教师引导学生初涉文意,初步审美,对情意的发展很有必要,但教师无法包办代替,还须放手发动学生,要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揣摩,作出较为细致的品评。

再次,是认识与体验阶段。文章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形象地展示生活画面创造出鲜明的诗的意境,语言明快,简练而又含蓄,例如,写江南的“雪野”,在写实之后又说:“我在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的飞着,也听着它们嗡嗡的闹着。”这是描写想象的意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对美好事物的进一步缅怀与追求,用的是明朗、轻快的语言。它不仅从视觉上,也从听觉上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生机旺盛的境界。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朔方的雪”,则是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腾升的闪烁。”这就突出了“雪”的战士形象,给我们展示一幅壮美的生活画面。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的,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又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作者这样描写的两个不同的意境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种体验的能力必须要在现实的环境中去体验,这就要让学生平时养成多观察,多体悟,要抓住自己的一些细微的敏感的心里感受,然后文章里的描述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认知和体验作家的和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认知和体会自然万物的认知和体研能力

三是效应阶段,通过对课文认识与体验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并让学生归纳正是以上对比式的描写中,显示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抗争,形象而深刻的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以上情境教学暗示了三点情况:一是学生对问题认识方法;从词句入手,从实处着眼;二是调动思维机器,联系个人的体会,进行切实的评价;三是学生在情意上反映比较敏锐,从作者的写作心态、意图来领悟,也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因素。

为了更好的实现情意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时时研究教学方法,依我们的实践经验,它体现了两条原则:

一是,把抽象的概念、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的原则。因此,在情意教育时,要反对架空分析,要力争做到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知识装扮起来,使抽象的,概念的,枯燥的知识教育以情感为引导,使知识和能力的培育以形象为先导,做到“先情夺人”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二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在情意上的彻底交流与相互呼唤的原则。情意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熏陶。这个熏陶,实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作品在情感与思想意识上的对学生的影响;二是教师对作品的欣赏与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情感、思想对学生的渗透。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而不可或缺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认知有赖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讲解与引导,而学生对作品有时也会产生独到的理解,孩子的心是一片海,广阔而深邃,一石投下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惊起一片涟漪,而这片涟漪对教师来说,有时也会是眼前一亮的帮助,而老师就是这一块石头,承担着发现这片海洋宝藏的重任。因此,在情意教育中,教师不是一个传播者,而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情意之火,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学生不仅仅是一群接受者,他们也是主动者。因此,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文本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才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普通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

[2]《八年级下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实用教育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场景效应
雨一直下,“列车效应”在发威
决不能让伤害法官成破窗效应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福建医改的示范效应
福建医改的示范效应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