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颌恒尖牙异位萌出1例报告

2015-01-13叶蕾贺娟赵文李俊亨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4期

叶蕾+贺娟+赵文+李俊亨

摘 要:尖牙异位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

关键词:下颌尖牙 异位阻生 异位萌出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0-01

尖牙异位(canine displacement)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严重者可异位至对侧,称为尖牙迁徙(transmigration)。轻度的尖牙错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1]。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今遇一例下颌尖牙异位萌出到对侧颏部的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宋X,女,17岁,学生。2014年8月25日以“下颌前牙唇侧萌出牙齿2月余,影响美观,要求拔除”之主诉就诊。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上、中、下1/3比例协调,面部左右对称。口外形正常,张口度、开口型正常,口内混合牙列,排列整齐,83未脱落,无松动,咬合关系基本正常。31、41无松动,无叩压痛,冷热试(-)。31、41唇侧可见一牙冠大部分已萌出的牙齿,牙龈缘稍红,牙冠形态似尖牙,见(图1)。拍摄口内X牙片显示:31、41唇侧有一形态完整的牙齿,见(图2)。未见31、41牙根有吸收迹象。口内其余牙齿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情况良好。

治疗:该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坚决要求拔除异位萌出的牙齿。经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手术禁忌症。按常规消毒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异位萌出牙齿拔除术。术中注意保护邻牙,挺松异位牙齿后,用牙钳将该牙顺利拔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嘱常规注意事项。拔出的牙齿形态符合尖牙形态。(见图3)

结果:该患者异位萌出牙齿拔除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该尖牙异位距离过远,如果采取保留治疗,需要拔除83滞留乳牙(83的位置不够容纳异位的尖牙),并进行正畸治疗扩大83间隙后在进行再植。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并且坚决要求拔除,经签字确认后,给予拔除异位萌出牙齿。拔牙后,患者对结果较满意。

2 讨论

(1)尖牙异位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牙列中牙数不全或寻求正畸治疗就诊于口腔门诊。临床上,上颌多与下颌。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国内也有学者报道过上颌尖牙异位至鼻腔的病例。如果尖牙异位阻生则会导致邻牙牙根吸收,或形成萌出囊肿。如果发现尖牙异位阻生,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本病例是已经萌出影响美观而就诊。

(2)尖牙异位萌出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乳牙滞留、先天性或营养性颌骨发育不足以及局部解剖结构等有关[2]。也有其他相关的解释:有胚胎发育期牙胚的移位、牙胚发育过程中基因改变、病理性疾病的影响、创伤性骨折等。但这些解释都缺乏相应的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尖牙在异位过程中会同时伴随神经迁徙,所以拔除时,有时需要麻醉同侧下牙槽神经。[3]

(3)诊断为异位牙而不是多生牙,主要看异位牙与缺失牙的形态和大小是否一致。异位牙与对侧同名牙相比较,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多生牙在大小、形态上与正常牙有明显的不同。本病例符合异位牙的特征。

(4)目前临床上异位尖牙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3]。①预防阻断:适用于在正常萌出位置有滞留的乳尖牙,并且尖牙位移距离较小的阻生尖牙病例,Taguchi[4]指出一旦去除位于尖牙萌出通道上的乳尖牙,尖牙的萌出紊乱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②暂时观察:对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不做处理,定期复查,若邻牙松动、囊肿形成等,则应及时处理。③正畸治疗:若邻牙倾斜阻挡尖牙正常萌出并发生轻微的近中移位,可以通过拔牙或开展间隙的方法,将其矫正到正常位置。④手术拔除:考虑到尖牙的功能,临床上较少拔除尖牙,但当异位尖牙引起邻牙移位、牙根吸收或囊肿形成时,或异位较远,甚至异位到对侧,则单纯正畸治疗的难度较高应考虑将其拔除。⑤自体牙移植:如果异位的尖牙发育良好,可将其移植到正常的位置,用其代替松动或缺失的乳尖牙。

参考文献

[1] 何杰儒.右下颌尖牙对侧异位阻生1例报道[J].口腔医学,2010,30(1):18.

[2] 蒋亚华.下颌尖牙颏部异位阻生1例[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100.

[3] 梅李.下颌尖牙异位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4):457-458.endprint

摘 要:尖牙异位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

关键词:下颌尖牙 异位阻生 异位萌出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0-01

尖牙异位(canine displacement)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严重者可异位至对侧,称为尖牙迁徙(transmigration)。轻度的尖牙错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1]。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今遇一例下颌尖牙异位萌出到对侧颏部的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宋X,女,17岁,学生。2014年8月25日以“下颌前牙唇侧萌出牙齿2月余,影响美观,要求拔除”之主诉就诊。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上、中、下1/3比例协调,面部左右对称。口外形正常,张口度、开口型正常,口内混合牙列,排列整齐,83未脱落,无松动,咬合关系基本正常。31、41无松动,无叩压痛,冷热试(-)。31、41唇侧可见一牙冠大部分已萌出的牙齿,牙龈缘稍红,牙冠形态似尖牙,见(图1)。拍摄口内X牙片显示:31、41唇侧有一形态完整的牙齿,见(图2)。未见31、41牙根有吸收迹象。口内其余牙齿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情况良好。

治疗:该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坚决要求拔除异位萌出的牙齿。经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手术禁忌症。按常规消毒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异位萌出牙齿拔除术。术中注意保护邻牙,挺松异位牙齿后,用牙钳将该牙顺利拔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嘱常规注意事项。拔出的牙齿形态符合尖牙形态。(见图3)

结果:该患者异位萌出牙齿拔除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该尖牙异位距离过远,如果采取保留治疗,需要拔除83滞留乳牙(83的位置不够容纳异位的尖牙),并进行正畸治疗扩大83间隙后在进行再植。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并且坚决要求拔除,经签字确认后,给予拔除异位萌出牙齿。拔牙后,患者对结果较满意。

2 讨论

(1)尖牙异位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牙列中牙数不全或寻求正畸治疗就诊于口腔门诊。临床上,上颌多与下颌。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国内也有学者报道过上颌尖牙异位至鼻腔的病例。如果尖牙异位阻生则会导致邻牙牙根吸收,或形成萌出囊肿。如果发现尖牙异位阻生,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本病例是已经萌出影响美观而就诊。

(2)尖牙异位萌出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乳牙滞留、先天性或营养性颌骨发育不足以及局部解剖结构等有关[2]。也有其他相关的解释:有胚胎发育期牙胚的移位、牙胚发育过程中基因改变、病理性疾病的影响、创伤性骨折等。但这些解释都缺乏相应的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尖牙在异位过程中会同时伴随神经迁徙,所以拔除时,有时需要麻醉同侧下牙槽神经。[3]

(3)诊断为异位牙而不是多生牙,主要看异位牙与缺失牙的形态和大小是否一致。异位牙与对侧同名牙相比较,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多生牙在大小、形态上与正常牙有明显的不同。本病例符合异位牙的特征。

(4)目前临床上异位尖牙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3]。①预防阻断:适用于在正常萌出位置有滞留的乳尖牙,并且尖牙位移距离较小的阻生尖牙病例,Taguchi[4]指出一旦去除位于尖牙萌出通道上的乳尖牙,尖牙的萌出紊乱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②暂时观察:对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不做处理,定期复查,若邻牙松动、囊肿形成等,则应及时处理。③正畸治疗:若邻牙倾斜阻挡尖牙正常萌出并发生轻微的近中移位,可以通过拔牙或开展间隙的方法,将其矫正到正常位置。④手术拔除:考虑到尖牙的功能,临床上较少拔除尖牙,但当异位尖牙引起邻牙移位、牙根吸收或囊肿形成时,或异位较远,甚至异位到对侧,则单纯正畸治疗的难度较高应考虑将其拔除。⑤自体牙移植:如果异位的尖牙发育良好,可将其移植到正常的位置,用其代替松动或缺失的乳尖牙。

参考文献

[1] 何杰儒.右下颌尖牙对侧异位阻生1例报道[J].口腔医学,2010,30(1):18.

[2] 蒋亚华.下颌尖牙颏部异位阻生1例[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100.

[3] 梅李.下颌尖牙异位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4):457-458.endprint

摘 要:尖牙异位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

关键词:下颌尖牙 异位阻生 异位萌出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0-01

尖牙异位(canine displacement)是指尖牙偏离其应该萌出的正常位置,同时伴有牙列中牙齿数目不全的畸形。严重者可异位至对侧,称为尖牙迁徙(transmigration)。轻度的尖牙错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恒尖牙异位萌出最常见是上颌尖牙的异位萌出。下颌尖牙异位萌出较少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1]。但长距离异位至颏部埋伏的尖牙异位偶见报道,长距离异位至颏部萌出的尖牙异位十分罕见。今遇一例下颌尖牙异位萌出到对侧颏部的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宋X,女,17岁,学生。2014年8月25日以“下颌前牙唇侧萌出牙齿2月余,影响美观,要求拔除”之主诉就诊。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上、中、下1/3比例协调,面部左右对称。口外形正常,张口度、开口型正常,口内混合牙列,排列整齐,83未脱落,无松动,咬合关系基本正常。31、41无松动,无叩压痛,冷热试(-)。31、41唇侧可见一牙冠大部分已萌出的牙齿,牙龈缘稍红,牙冠形态似尖牙,见(图1)。拍摄口内X牙片显示:31、41唇侧有一形态完整的牙齿,见(图2)。未见31、41牙根有吸收迹象。口内其余牙齿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情况良好。

治疗:该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坚决要求拔除异位萌出的牙齿。经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手术禁忌症。按常规消毒后,用2%的利多卡因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异位萌出牙齿拔除术。术中注意保护邻牙,挺松异位牙齿后,用牙钳将该牙顺利拔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嘱常规注意事项。拔出的牙齿形态符合尖牙形态。(见图3)

结果:该患者异位萌出牙齿拔除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该尖牙异位距离过远,如果采取保留治疗,需要拔除83滞留乳牙(83的位置不够容纳异位的尖牙),并进行正畸治疗扩大83间隙后在进行再植。患者不愿接受矫治及移植治疗,并且坚决要求拔除,经签字确认后,给予拔除异位萌出牙齿。拔牙后,患者对结果较满意。

2 讨论

(1)尖牙异位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因牙列中牙数不全或寻求正畸治疗就诊于口腔门诊。临床上,上颌多与下颌。轻度的尖牙异位萌出在口腔临床上比较常见。大多数尖牙异位阻生于原牙位周围。国内也有学者报道过上颌尖牙异位至鼻腔的病例。如果尖牙异位阻生则会导致邻牙牙根吸收,或形成萌出囊肿。如果发现尖牙异位阻生,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本病例是已经萌出影响美观而就诊。

(2)尖牙异位萌出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乳牙滞留、先天性或营养性颌骨发育不足以及局部解剖结构等有关[2]。也有其他相关的解释:有胚胎发育期牙胚的移位、牙胚发育过程中基因改变、病理性疾病的影响、创伤性骨折等。但这些解释都缺乏相应的证据。需要注意的是,尖牙在异位过程中会同时伴随神经迁徙,所以拔除时,有时需要麻醉同侧下牙槽神经。[3]

(3)诊断为异位牙而不是多生牙,主要看异位牙与缺失牙的形态和大小是否一致。异位牙与对侧同名牙相比较,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多生牙在大小、形态上与正常牙有明显的不同。本病例符合异位牙的特征。

(4)目前临床上异位尖牙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3]。①预防阻断:适用于在正常萌出位置有滞留的乳尖牙,并且尖牙位移距离较小的阻生尖牙病例,Taguchi[4]指出一旦去除位于尖牙萌出通道上的乳尖牙,尖牙的萌出紊乱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②暂时观察:对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不做处理,定期复查,若邻牙松动、囊肿形成等,则应及时处理。③正畸治疗:若邻牙倾斜阻挡尖牙正常萌出并发生轻微的近中移位,可以通过拔牙或开展间隙的方法,将其矫正到正常位置。④手术拔除:考虑到尖牙的功能,临床上较少拔除尖牙,但当异位尖牙引起邻牙移位、牙根吸收或囊肿形成时,或异位较远,甚至异位到对侧,则单纯正畸治疗的难度较高应考虑将其拔除。⑤自体牙移植:如果异位的尖牙发育良好,可将其移植到正常的位置,用其代替松动或缺失的乳尖牙。

参考文献

[1] 何杰儒.右下颌尖牙对侧异位阻生1例报道[J].口腔医学,2010,30(1):18.

[2] 蒋亚华.下颌尖牙颏部异位阻生1例[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100.

[3] 梅李.下颌尖牙异位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4):457-4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