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浅议
2015-01-13李铁忠
李铁忠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应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关键词】兴趣;个性;心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体育教师应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一、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深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直接推动着学生进行的学习和参加实践的内部动力,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兴趣对个性起推着动作用。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教学法”、“引趣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评价他们的学习成绩,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锻炼和学习的要求,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所取得的不同进步的成绩,对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充分利用竞赛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如一分钟跳绳练习、采用“计时法”、往返跑采用“计距赛”、看谁投得准采用“计分法”等等)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二、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1)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也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自然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学习运动技术获得成功,便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运动竞赛中由于竞争激烈,便会产生紧张的情感。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会带来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对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及其吸引力,自然会诱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运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发展了他们的应变能力。所有这些,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的自我意识产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欢乐等。
(2)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將有助于克服和消除自卑、畏惧、胆怯、自信心不足等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合理正确的示范动作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各种练习发展运动能力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分配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关联的,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障碍和困难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和自我体验等,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培养的意志品质不同,如球类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项目,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高度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的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压力、达到能自我调控。如对体质差、技术动作不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大胆练习、一定会成功的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做错误的动作进行示范、“表演”,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当他们取得—点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感受自己进步的喜悦心情,提高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使之对学新动作有足够的信心
三、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法迪斯认为:“任何人都有自己消极的心情。但他们能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作为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消极情绪的方法。首先要认识不良心理的危害。人一旦产生消极心理,会陷入痛苦忧虑之中,甚至萎靡不振而不能解脱,乃至自暴自弃,妄自诽薄,这样会有碍于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和生活。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产生消除这种心态的欲望。其次要尽量减少产生消极心理的因素。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宠爱或刻薄待遇、同学间的隔阂或生活的挫折等都是产生消极心理的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对待这些问题。教师还要学会分散学生消极心情的注意力,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教师也要主动热情。“用教师的热情,换取学生的笑容。” 引导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