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2015-01-13段泽铃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习惯

段泽铃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60-011.明确教学重点,让学生茅塞顿开,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或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因此,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2.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快乐阅读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独特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的生活经历、情感世界,面对同一读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对同一读本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释并鼓励大胆表达。生活本来就丰富多彩,不要让语文成为只有黑白的调色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信息和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与作品中展示的人、事、物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以自身的情感领悟积极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思考迁移。从而达到个人经验的外化,让有益的经验在指导孩子的社会行为上发挥积极作用。当学生学会迁移延伸自己的情感时,这样的阅读,就不只是热情而已,而是一种新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不能只局限于文章的习题。读过文章后,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一写自己的小想法。例如读过的《白纸黑字》这篇文章,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文章给你哪些想法,哪些感动。学生思考了,无论对和错我们都要鼓励,学生做完习题后我们要认真的考虑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形成的答案的过程我们要十分关注,努力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判断对错,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一天一天的进步。让学生发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开心的事,一件充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事。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那么,一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什么评判的标准呢?虽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应该能很好地把握"三个维度",处理好阅读教学的基本元素与相互的作用关系,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学生能通过自身的体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过程是不断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4.投石激浪,创设虚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能动"对流"的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借鉴了王泽煊老师上《阿Q正传》一课时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那么《孔乙己》在所写的孔乙己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学习《孔乙己》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5.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包括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卫生习惯等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除此之外,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当然,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促进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情况时,我们除了可以发挥教材优势,增加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及征文比赛等,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营造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猜你喜欢

孔乙己悲剧习惯
伟大的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上课好习惯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