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空间结构演变浅析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2015-01-13赵文玲张清华闫瑞敏管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轴线西安

赵文玲,张清华,闫瑞敏,管新

(1.焦作市环境监测站,河南 焦作 454000;2.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0;3.青岛市新都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大学校园空间结构演变浅析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赵文玲1,张清华2,闫瑞敏1,管新3

(1.焦作市环境监测站,河南 焦作 454000;2.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0;3.青岛市新都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大学校园空间结构建设是校园规划的核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从校园总体布局形态、道路交通、空间节点、空间轴线等各要素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西安高校校园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以丰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

校园空间结构;演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图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区位图

校园空间结构对一个校园的规划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传承传统校园的历史文化,塑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在校园规划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校园空间结构可以理解为校园各种结构单元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它是确定校园空间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设计者构思的重要手段[1].研究校园空间结构演变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校园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变和组成空间结构的各种结构单元在校园总体空间层次上的演变[2].笔者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从校园总体布局形态、校园道路交通、校园空间轴线、空间节点等各要素的演变着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影响校园空间结构的各种因素,为当下的校园规划建设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1 区位概况

图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校初期功能分区图 图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状功能分区图

1.1 区位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位于西安市南郊,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北临友谊东路,南临建设东路,西临雁塔路,东临太乙路,占地30 hm2,建设东路以南,与校园隔路相邻的是教职工家属区,占地16 hm2.(见图1)

1.2 与周边关系演变分析

建校初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四周用围墙分隔,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与外界的交流处于低级阶段.虽然与西安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相邻,但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校园逐渐被其他城市功能包围,同时由于校园开放性的态势发展,与外界联系逐渐加大,在对周围城市其他功能区域的形成和改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安市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根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测绘院等科研院所对计算机产品的需求,将李家村至南二环的雁塔路区段规划为电子产品销售一条街,成就了今天雁塔路电子一条街的蓬勃发展.”而随着该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增加与集聚,其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娱乐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求,学校因此也在拆墙开店的中获取了经济效益,同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也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2 校园空间结构的演变

2.1 校园布局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功能分区主要有4个功能分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和教职工家属区[4].家属区位于校园南部,教学区位于校区的中间位置,分列东西两侧的是运动区和宿舍区.这合乎当时西安高校校园的规划模式,根据“学习、活动、生活”三大功能进行布置,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但不能回避的是,校园各功能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被忽视了,学校的布局形式也因之缺少内容,导致校园活力不足.(见图2)

随着时间的演变的,校园的的功能分区也随之改变.由于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对景观绿化的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园中心逐渐形成大片的绿化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新的功能用地,在绿化区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形成了小块面积的科研区,成点状布局.除此之外,体育用地面积也在扩展,在学生宿舍南面又增加了一个体育馆,这都反应了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新增加了一些功能用地,但由于建筑层数的增加和建筑密度的提高,整个校园尤其是校区中心位置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景观绿地,成为整个校园的绿心.除了校园内部功能的置换之外,沿城市道路的校园建筑出现了沿街的商业功能.校园周边的商业主要沿建设路、雁塔路、友谊路两侧分布.由于友谊路和雁塔路都属于城市性交通干道,道路两侧不适合布置吸引大量人流量的建筑,所以沿雁塔路、友谊路一侧校园大门没有开放,而代之以栅栏和沿街绿化,作为校园与周边环境的隔离.而南门一侧的建设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依托建大的建筑学科优势,在南门口西段,集中了建筑设计打印出图、软件培训、建筑规划书店等商业设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南门至雁塔路口不到500 m的路段已经成为周边乃至西安市最出名和最具实力的“建筑设计一条街”.为了方便在校师生的生活,在南门口东段则主要分布有书店、小商店、理发店、文体商店、眼镜店、服饰和体育用品店、银行网点、药店、网吧、小型餐饮店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见图3).

校园规模虽然没有变,但是功能布局上有所变化,新增加了功能分区,或者某些功能区块面积增大,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交界面相互咬合关系密切,变得不再那么单一,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混乱.由此可以得出,未来的校园建设要坚持分期建设的原则,近期进行集中建设,同时尽可能保留预留用地.应遵循"科学、生态、人文"的理念,兼顾系统性、关联性和坚持弹性规划的原则对用地布局进行优化[5].

2.2 校园空间结构的演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建校初期南北向轴线比较明显,该轴线主要有行政楼、教学主楼及图书馆等主要建筑,空间结构明确.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被城市性道路建设东路分割为两个校区部分,因为地质原因,图书馆位置被搬迁到主楼的西北部,校园原来明确的中轴线格局被打乱,再加上雁塔路上西门的开放,以及因为扩招而增加的见缝插针的建筑,导致原本秩序感比较强的校园空间结构关系变得混乱.

3 校园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演变分析

3.1 道路交通系统的演变

图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状道路交通分析图

建校初期,建设路东段雁塔路是作为校园内部主干道存在的,由于祭台村的存在,与太乙路互不相通.其主要功能是联系南部的家属区和北部的教学区,学校的功能分区受到外围交通影响比较少.与当时规划建设的很多学校模式一样,当时的校园主干道系统为环路加放射路网,在教学区中心环绕主要教学组团形成一条环形的主干道,为了联系各个功能区,环道再分别向北、向南、向西延伸,共同形成校园主干道.初期校园的道路只是顺着建筑功能的需要而形成,道路骨架并不清晰,没有做为校园结构空间构架存在.由于当时车流量较小,更不会考虑到人车分流,所以道路交通比较混杂,没有明显的分级,没有考虑人的交往行为对道路的需求.道路仅仅是作为校园规划的其中一种组成要素而存在.如前文所述,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打通了建设东路,成为一条城市型干道存在,对校园的交通组织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学生人数规模的增加,建大校园也见缝扎针的增建了一些建筑,再加上小汽车的增多,这些因素都迫使对原来的道路系统进行调整.现在的建大道路系统局部呈网格状,形成南北向两条主干道,其中一条为生活型道路,主要功能是组织教学组团和宿舍区之间的联系.另外一条为礼仪型道路主要组织图书馆、体育生活区和教学主楼等功能活动.道路不仅是通行作用,而且也成为构建校园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元素.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小汽车大量的出现在校园之中,为了减少汽车对校园环境的干扰,校园道路网系统形成了三级的道路系统,通过道路的宽度、铺装、行道树的规划等明确划分道路等级,分级明确,导向性较强,避免人车之间的相互干扰.除此之外,还开放了雁塔路上的西门,以增加校园对外联系的出入口,方便汽车出行.静态交通方面,增加了几处停车设施,比如在北院教学区设置了8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地面停车场地,在体育馆地下设置了大面积地下停车场地,南院设置两片地上停车场地和一块地下停车场,有效避免了小汽车穿越教学区的情况,形成动静分离的校园空间.(见图4)

3.2 校园轴线的演变

由前文所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初期的校园空间由行政楼、主楼及图书馆形成的南北向主轴线,由于这条南北向轴线的存在整个校区秩序感较强.后来因为地质裂缝的缘故,图书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主楼北侧拆迁至主楼的西北角,这样一来,原来由主楼和图书馆构成的校园主轴线就被破坏掉了,轴线北部断裂,南北向的主轴线进一步弱化.但校园中心的大面积绿化以及周边的构筑物,依然成为校园最大的核心节点,代表着学校整体形象和校园文化氛围,也成为校园南北主轴线的一个重要的节点.由于雁塔路上西门的开放,西门入口处和校园核心节点形成校园东西向轴线.但作为东西向轴线的开端,开敞空间面积有点过大,且该空间节点与核心节点距离过近,甚至连成一片,这样就导致校园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处理缺乏艺术性,校园空间层次感不够.校园景观轴线,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所以在校园规划设计时,要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手法来营造空间的手法, 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

3.3 校园空间节点的演变

对大学校园空间节点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①校园级空间结点②组团级空间结点③建筑级空间结点.建校前期,建设东路是校园内部主要道路,并不是城市级道路,在行政楼与之主楼间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广场,也是整个校园的核心空间.同时也突出了主要建筑在校园中的标志性地位,以及对校园整个空间秩序的控制.除此之外,在图书馆和主楼之间也形成了一个组团级的空间节点,但无论是校园级节点还是组团级节点大都没有过多的考虑人的行为需求,只是作为政治性和礼仪性作用而存在的.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性成为校园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当建设东路作为城市级道路而存在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被割裂成两部分.行政楼和主楼之间的广场空间形态因此被破坏.虽然在教学东楼、西楼、南楼三幢教学楼之间形成了一个组团级的空间节点,但是由于在这个空间的核心点上放置一个雕塑,又因为雕塑对场地有着极强的聚焦作用或者说是控制力,所以使得雕塑周边的空间也成为视觉中心,所以该组团级节点私密性不够,逐渐成为单一的通行空间,很少人愿意在这停留.与此相对的,在学生生活区餐厅前的小片广场空间,树阵、绿篱、座椅等要素组成丰富的空间,再加上该位置是很多学生必经场所,因此也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有了人流的集散也成为学校各组织、社团宣传阵地.所以该建筑间节点利用率最高,也成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节点之一.

4 结 语

每一所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一所校园空间结构的演变的背后必定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成因,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园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分层次的系统化分析,论证了自然环境、学科建设、新的规划理念等因素对校园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文化因素始终是影响西安高校校园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自然地形对校园的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办学层次、规模的不同也决定了校园的发展方向,新的规划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校园空间建设适应时代的需求,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设计创作,更不应发展成为一种短期的商业行为,它应服从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战略与需要.高校校园的建设发展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矛盾对立因素,需要设计者摆脱思考定式,多角度的对校园空间的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需要建设者多方权衡利弊,选出适合自身的集优对策,从而为西安高校校园的建设指明方向.

[1] 涂惠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魏皓严,郑曦.双重动力机制下的大学空间——我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空间产生于空间形制[J].城市建筑,2010(3):13-19.

[3] 李海华.西安南郊大学校园与周边环境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 刘必胜.浅析高校老校园的规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0-82.

[5] 郭亚东,周清,王浩.校园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与优化建议——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01-17804.

[责任编辑:徐明忠]

Discussion on campu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ZHAO Wenling1, ZHANG Qinghua2,YAN Ruimin1,GUAN Xin3

(1.Jiaozu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Jiaozuo 454000, China;2.Mechanical indust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sixth, Zhengzhou 450000,China;3.Qingdao New Urban Design Group Co., Ltd., Qingdao 266000,China)

The college campuses spac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the campus planning, Taking th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lement Evolvement in the Arrangement forms, traffic communication, space node, space-axis, and explore Xi’an Campus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design, to rich the research of campus Planning .

spatial structure;evolu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4-08-10;

2014-11-0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重点项目(2013-ZD-028)

赵文玲(1983-),女,河南辉县人,焦作市环境监测站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环境空间研究

TU981

A

1672-3600(2015)09-0089-04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轴线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