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生对话,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2015-01-13高晓婷
高晓婷
师生对话是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是实现‘学生与作品对话的纽带”,教师要以言语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师生的心理世界开放为特征,以沟通合作为方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让音乐欣赏活动变得有生机活力。那么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激发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
如果把音高、节奏、旋律、曲式、体裁等音乐要素作为音乐外在的表现载体的话,那么情感则是音乐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在展开音乐欣赏之前,教师首先要与作曲家产生共鸣,深入解读作曲家的所思所想,从而把握作品,创设好与学生的对话。以欣赏《苗岭的早晨》教学片段为例: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同学们,我国有56个民族,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带领大家走进历史悠久的苗族。(播放相关苗族的地方风情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匆匆逛了一下苗族,它给你什么印象?
生:那里的风光秀丽,她们的服装很漂亮。
……
师:这里不但山美水美,曲更美。(播放音乐《苗岭的早晨》)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仿佛听见鸟儿在林中歌唱。
师:这么清脆的鸟叫声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生:清晨。
师: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听着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那里秀丽的江水,晨曦中,鸟儿在林中歌唱。
生2:听着乐曲心情很愉快。我仿佛看见晨雾中苗家姑娘一边愉快地劳动,一边唱起山歌。
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苗家的风土人情,而后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将作曲家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逐渐变得丰富。
二、学会等待,催生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表达
在音乐欣赏过程还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在欣赏音乐前,教师应当给学生和音乐对话留有充足时间,从而生发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为丰富的审美表达提供前提条件。
以欣赏《春之歌》为例:教师播放《春之歌》,并配上春景视频,形象的画面和柔美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春天的意境中。音乐结束后,教师开始提问:“这首《春之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此时,学生还没从春天的意境中晃过神来,一脸茫然。教师及时调整策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要求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舞动。第一部分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能用语言来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春景吗?”
生1: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舞动着细细的长发,嫩绿的小草从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
生2: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教师继续播放音乐,然后提出要求:“请你们再次听这首音乐,感受在音乐中是否有着春的气息?”音乐响起,有的学生用手指比划着旋律线,有的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乐曲结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音乐很柔和又带了点活泼,我仿佛感受到暖暖的春光照到我的身上,欢乐的鸟儿在树枝歌唱。
生2:音乐情绪轻快,我仿佛看到柔和的春风轻轻吹动着柳条,山间潺潺的流水欢快地流淌。
……
从这个案列可以看出,教师的等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主的欣赏氛围,同时很好地链接起学生前期的感性经验,从而引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性交流,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大发挥。
三、注重提升,引导学生梳理审美经验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本质区别在于诉诸人的视觉,利用音高、节奏、旋律、曲式、体裁等音乐要素所构成的形式和所传达的内容来体现其特殊的美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的对话,适时渗透一些艺术术语,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以欣赏《龟兔赛跑》片段为例:
师:音乐中先出现的是哪种动物?后出现的又是哪种?
生:先是小白兔,后是大象。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音乐刚开始的音乐听起来声音比较细,而且很轻巧,很活泼。而后来音乐变得笨重、低沉。
师:是的。音乐中就是采用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事物,用音色优美华丽的单簧管表现俏皮活泼的小兔子,用音色浑厚朴实的大管表现勤奋憨厚的乌龟。
师:请听接下来的音乐。思考:谁赢了这场比赛呢?
生:乌龟。
师: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单簧管后来速度变慢,声音也变小了,而大管的声音并没有慢下来。
师:对极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这些都是音乐的要素,它们使音乐的场景和情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艺术术语就逐渐丰富起来,而且能在音乐欣赏中灵活地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森.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郑美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对话哲学的视角[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沈小碚.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