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儿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2015-01-13蒋燕燕
蒋燕燕
(无锡市人民医院 儿呼吸科,江苏无锡214023)
哮喘患儿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蒋燕燕
(无锡市人民医院 儿呼吸科,江苏无锡214023)
目的:了解哮喘患儿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对临床诊断哮喘的139例患儿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免疫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39例患儿有69例(49%)有不同程度的局部不良反应,有16例(11%)不同程度的全身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注射剂量(浓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良好,通过调整剂量,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绝大数哮喘患儿能完成整个脱敏治疗,可改善轻中度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和减少缓解症状类用药剂量。
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儿童哮喘与过敏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1],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已被证实对减轻哮喘症状有效。但经皮下注射变应原提取液,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因此,我科对139例儿童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了解哮喘儿童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11年01月~2013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哮喘患儿139例,诊断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2]。其中,男79例,女60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8岁3个月。所有病例通过测定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均为尘螨过敏。
1.2 方法
应用尘螨变应原制剂(丹麦 ALK.Abello生产),脱敏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维持阶段。在上臂远端l/3的外侧行皮下注射,左右上臂轮流注射,注射前半小时服用抗组胺药,注射剂量以20U起始,逐渐增加剂量,每周注射1次,一般为15周,为起始治疗第一阶段,达到高峰维持剂量即100 000U,每隔2、4、6周各注射1次,之后每6~8周注射1次,总疗程3~5年,为维持治疗第二阶段。
1.3 病情评估
严格控制特异性免疫治疗入选患者,哮喘得到控制,每次注射前详细询问患儿近期情况,如有无感冒、咳嗽,简易峰流速仪测定PEF值,注射前半小时口服开瑞坦,注射局部有无肿块等。
1.4 肺功能测定
应用简易峰流速仪测定PEF,在每次注射前和注射后30min测定,连续3次,取最高值,以注射后PEF较注射前下降超过20%及临床症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决定剂量的递增、酌减或推迟注射。
1.5 严格查对制度
家长签定知情同意书,有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配备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注射时核对药物有效期、注射剂量、浓度、时间,1人1盒专人专用,注射速度缓慢,每0.2mL抽回血,避免注入血管,注射后留察30min,观察不良反应并记录,交代下次注射时间。
2 结果(见表1)
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局部和全身两类。本科室对139例患儿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69有不同程度的局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注射局部出现肿胀、红晕、瘙痒、硬结。32例局部肿块直径<5cm为轻度反应,无需调整注射剂量,不作处理。20例局部肿块直径5~7cm为中度反应,在下一次注射时可维持原剂量一次,注射部位局部冰敷后自行缓解。17例局部肿块直径7cm以上为重度局部反应,注射剂量退1步、2步、3步剂量调整,口服抗组胺药,注射部位局部冰敷后自行缓解。16例患儿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患儿注射10~30min后出现喉痒、咳嗽、胸闷、全身潮红、有风团样皮疹、PEF值下降>20%,予氧气吸入,沙丁胺醇喷雾,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静脉点滴,卧床休息2h后,PEF值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降低剂量或停止治疗。
表1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剂量递增的关系
3 讨论
近年来,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用于防治儿童哮喘能获得更好疗效,经过1~3年治疗,可改善轻中度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和减少缓解症状类用药剂量。但安全性是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哮喘患儿进行的139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85例占61%,局部不良反应经过口服抗组胺药、局部冰敷后均能自行缓解,脱敏治疗最危险的是发生速发全身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快且重,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有16例患儿注射10~30min后出现全身潮红、有风团样皮疹、咳嗽、胸闷、PEF值下降>20%,主要发生在注射剂量为100000 u的维持阶段,因此,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可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本研究发现,对于尘螨过敏引起的哮喘患儿,脱敏治疗通过调整剂量,严格掌握适应症,实施规范操作,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绝大数哮喘患儿能完成整个脱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 745-75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003年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
R725
B
1002-2376(2015)04-0052-02
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