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培养: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5-01-12赵红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情境

赵红梅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材中就蕴含着许多古诗文。然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能力较弱,过多机械的讲解、分析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变换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引导他们进入古诗情境,体会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一、故事入情境

故事对低年级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百听不厌的。将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能让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也能让他们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如苏教版语文有一课《一去二三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句真的有点难,生硬地讲解诗句的意思又过于枯燥,这时我们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去歇歇脚。亭子外面,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连忙拦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了。”后来这里的花越开越多,成了一个大花园。学生们听了恍如身临其境,见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

二、图画绘场景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根据前人的古诗作画,也有不少古诗是诗人受某处场景感染,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如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而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将绘画引进课堂,辅助学生学习古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学生很容易就读熟了古诗,但对诗句的理解一知半解,此时我们边读诗句边作画:一个岸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纯净明亮,清澈见底,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仰着长脖子朝天空叫,不时发出“鹅,鹅,鹅”的声音,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荡起一圈圈清波。画中“绿”“白”“红”色彩丰富,明艳动人,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三、音乐感意境

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语文能力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两者相辅相成。音乐能传递情感,能表现思想,它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诗词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股更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古诗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可见,音乐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大门,帮助他们读好诗句;音乐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感悟诗意;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帮助他们体会诗情。面对低年级学生,用特定的乐曲渲染古诗词,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以让学生听听歌曲《春晓》,慢慢进入古诗的情境,再伴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唱一唱、吟一吟,体会作者的情感。他们非常愿意参与进来,或听或读,或唱或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不是问题了。再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学生们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想象说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品的情感,也萌生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一举多得。

四、生活悟真情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接受水平都处于发展阶段,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才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古诗词源于生活,我们要尽量拉近诗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来学习古诗,能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锄禾》时,先播放这样一段录像: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沧桑的农民伯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入农田……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读起诗文来也是感情饱满。然后再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盘子里剩下的白米饭倒掉……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气愤的神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感触颇深,交流起来都是有感而发,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讲究策略,探索方法,让这些博大精深的古老乐章回旋在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六一来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