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读、吟—低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5-01-12徐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诗春雨首诗

徐敏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在小学低年段应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小学生《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75首。这些精选作品,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寄情山水,充满画意。在教学时,我认为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避免进入“理解字词—了解句意—体会情感”的老套局面。“唱、读、吟”是我在长期从事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陶冶情操。

一、唱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配合音乐来学唱古诗。有人说:“音乐是通向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实验证明,音乐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状态,从而集中精力学习,轻松掌握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一首歌的歌词要远比记住一整页的文字内容容易得多。所以教学生唱古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首先寻找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直观演示中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将唱古诗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上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诵古诗文唱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通过播放古诗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如《读唐诗》这首歌,歌词内容就比较有趣,学生很喜欢,不但会唱,而且喜欢唱。如果单纯地让他们来背诵,不一定会记得那么清楚,但是通过唱,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唱出来。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唱古诗,我还利用早读课和课外时间让他们学唱古诗。先唱简单的古诗词,如《咏鹅》《春晓》《江南》,再逐渐加大难度,唱课外的古诗词《江南逢李归年》《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优美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歌声中愉快记忆,为古诗词的背诵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有时,我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配上动作,边唱边跳。如《江南》这首诗,让学生边唱边用手做出小鱼游动的动作,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他们在唱古诗的过程中,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主动去学习新的古诗词歌,然后唱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边听边学,很快就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词。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班上学生会唱很多首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每年五月学校都要进行古诗词考级,每20首为一级,最高是十级。两年时间,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最多的可以熟练背诵出我校校本课程中的200首古诗词,大多数学生能背诵出100首以上,最少的也能背诵80首。

让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词,先从学唱古诗词开始,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古诗词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多记忆,达到多背诵古诗的效果。

二、读出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泉涌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应本着 “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读一读的方法来感悟诗情。初读古诗的时候,要针对古诗词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听老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重点句跟读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通全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可以轻声读、默读、对读等。如《春雨》这首古诗教学,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在学生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诗意。最后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

读是理解、感悟、情感升华的基础,可见这一环节很重要,我每天早晨安排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或学习新的古诗词,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将读古诗贯穿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当众演读、老师参与读、接受老师挑战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入情。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还需要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一首古诗读不通,这时就需要老师先带着学生把古诗读通,这样学生就能逐步达到熟读的程度了。最后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而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接受诗歌的熏陶。

三、吟出美韵

“吟咏”是读的升华。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古诗词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吟咏”的方式,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教师通过配乐范读古诗,先给学生提供模仿范例。如《春雨》,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中“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好”字来写的,是春雨“好” 的具体表现。教师通过配乐朗诵,给学生提供示范,学生诵读起来就有模有样了。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去读去背,或者只有教师无休止的讲解,学生将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春雨的善解人意、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以及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来“吟咏”这首诗。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分出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达到吟诵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学着古人的样子,一边表演一边吟咏这首古诗,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加鲜明、丰满的图像,从而在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

在唱、读、吟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已经不知不觉中背诵了很多首诗。让学生诵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我们可以不强求学生死记硬背,也可以不要求学生当时就能完全理解,但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由兴趣到喜欢,最后达到喜爱的程度。通过让学生多唱诗,多读诗,多吟诗,积累词汇,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当然,唱、读、吟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融合在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猜你喜欢

全诗春雨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劝学
春雨
春雨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