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文献综述研究
2015-01-12刘阳
刘阳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诸多行业暴露出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关于产能过剩的成因,学术界试图从市场失灵、体制机制等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本文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成果从概念、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产能过剩;投资补贴;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暴露出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据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在39个产品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其中光伏、电石等产品甚至不足60%。针对多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年4月),以及《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3年10月),这一系列举措都彰显出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关注和应对力度。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据此提出适当的治理建议,避免对产能过剩不适宜或过当的反应,确保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二、产能过剩的概念
探讨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产能过剩。目前文献中对产能过剩的定义并不统一,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总的来说,产能过剩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产能是指整个社会在给定技术、偏好以及制度前提下,所有各类资源(如资本、劳动力等)正常限度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时所能实现的产出。宏观产能过剩就是指经济活动没有达到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存在着资源的未充分利用(张晓晶,2006)。只有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供过于求的正面影响超过其负面影响时,超出限度的生产能力才是过剩的生产能力(王岳平,2006)。
中观层面,产能是指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指行业的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出的产品的最大数量。一定时期内,当某行业的实际产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该行业的生产能力时,表明该行业在此时期内出现了产能过剩(周劲,2007)。
微观角度的产能过剩是指企业提供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超过了均衡价格下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与耳熟能详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所指的是同一现象(江飞涛、曹建海,2009)。
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角度的界定,产能过剩的核心都是“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超出一定限度时才能称之为产能过剩。宏观角度的界定能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产能过剩,可以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视角来认识产能过剩。中观和微观角度的定义有利于数据的获取进行实证研究。
三、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综合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市场和政府两个不同的视角。
(一)市场失灵
林毅夫(2010)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提出“潮涌理论”来解释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由于全社会对有前景的产业存在共识,会引发大量企业投资设厂,而企业在投资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知”,导致投资出现“潮涌”,从而形成产能过剩。
实证方面,韩国高(2011)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测算出我国七大产能过剩行业,建立变参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证明了固定资产投资时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另外,宏观经济的波动也会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孙巍等,2008),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两个方面对产能过剩形成的波动窖藏假说进行分析和检验,均验证了“窖藏效应”的存在性。
(二)政府失灵
更多的学者从中国转轨经济下体制的不健全来探讨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和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以彰显其政绩。地区之间愈演愈烈的针对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成为导致产能过剩最为主要的原因(王立国,2010;江飞涛,2012)。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被划分的更为细致,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开始凸
显。中央财权多,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地方事权多,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推动投资,发展地区经济,从而扩大税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这种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便展开激烈竞争,采取各种手段招商引资,这种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进而导致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为了更好地解释地方政府政策性补贴是形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影响因素,耿强(2011)将产能利用率作为厂商最优选择的内生变量加入实际商业周期(RBC)模型,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讨论外生的随机冲击、政策性补贴冲击对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发现政策性补贴加大会更快形成产能过剩,从而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方差分解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王晓姝(2012)也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将地方政府行为诱发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型化。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诱发产能过剩中责任的不同和在抑制产能过剩中作用的不同,给出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体的规制内容。王立国(2012)在理论推导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以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26个行业上市公司和行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干预对产能过剩影响过程中企业过度投资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可以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进而造成产能过剩问题。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造成的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国有企业低成本扩张等都是造成我国体制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学者们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阐释了产能过剩的原因,都有一定道理。可以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转轨时期的体制机制、政策特点和缺陷方面寻找产能过剩的原因,这也是立足我国目前客观国情的一个转变。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我国产能过剩主要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现有的GDP考核制度使得政府官员为了晋升只注重眼前利益,以牺牲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盲目吸引投资,由此引起市场分割、投资过热以及过度或无效的行政干预等。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也使得地方政府的支出与责任不匹配,地方政府企业化进行融资圈钱,地方官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投资。这些实际上是导致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四、产能过剩的治理对策
关于产能过剩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不同的原因也就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治理措施。根据对产能过剩的不同界定以及原因的探讨,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以下治理对策。
(一)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因此对产能过剩问题要深入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量“市”而行(张嘉国,2012)。任何的产业政策都很难设计出一套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的制度来解决过剩产能的市场退出问题,这应该由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应有作用。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不断培育市场发育度,使市场充分发挥其自我实现均衡的作用(殷保达,2012)。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各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大多治标不治本,这给我国提供了一个机遇,要适时进行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苏剑,2010)。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既是治理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需求。
(三)进行产业转移,向外输出过剩产能。当产能过剩成为全国现象时,就只能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了(朱希伟,2005)。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实施国际产业转移,推进过剩产能输出,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种途径(刘忠广,2011)。
(四)深化体制改革。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这才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江飞涛,2010)。改革官员晋升体制、财税体制和现有土地管理制度等针对体制上的根本弊端进行治理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必须由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官员政绩考核机制要从单一考核GDP到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指标并重转变(沈坤荣,2012)。财政体制要使财权事权相匹配,与支出责任相匹配。
学者们提出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深化体制改革等措施治理产能过剩。笔者认为,产业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产能过剩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竞争。首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不能代替市场。落后产能政府无法准确甄别,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来发挥作用,不能靠政府强制淘汰。过度的政府干预只会限制市场的作用,不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其次,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制定能源、环境标准,加大执行和监管力度,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要有强有力的问责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序的政策环境。
五、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定量化的产能过剩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指标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以及过剩程度。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于产能过剩存在与否的判断主要依据产品的市场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能力的比例、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指标,辅之以企业利润率、价格水平等指标。我国在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市场需求能力、生产存量与增量的估计的基础上,大致将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能力25%的行业界定为产能过剩行业(王兴艳,2007)。然而,这两种方法均有不足之处。产能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有很多,如技术、原料问题等,因此欧美等国所采用的仅凭产能利用率来判定产能过剩的方法是不准确的。我国将产能超出市场需求能力的25%就界定为产能过剩也不科学,它忽视了行业之间的区别。产能过剩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现实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或
生产企业之间,对产能过剩看法不尽相同的原因。部分学者从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波动等视角探讨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但近年来,大量学者从中国转轨时期的体制机制、政策特点和缺陷方面寻找产能过剩的原因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能过剩是体制性过剩,非市场因素是主要原因。基于对产能过剩原因的分析,各学者提出依靠市场调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等治理措施,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2]韩国高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3]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44-56.
[4]沈坤荣,钦晓双,孙成浩.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J].产业经济评论,2012(12):1-26.
[5]苏剑.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纵学动态,2010(10):47-51.
[6]殷保达.中国产能过剩治理的再思考[J].经济纵横,2012(4):82-85.
[7]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7(9):33-39.
[8]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6):15-18.
[9]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1):53-64.
[10] 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30-35.
[11]王晓姝,李锂.产能过剩的诱因与规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2(9):40-47.
[12]耿强,江飞涛,傅坦.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1(5):27-36.
[13]王晓姝,李锂.产能过剩的诱因与规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2(9):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