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武侯祠走笔

2015-01-12李远

躬耕 2014年11期
关键词:草庐诸葛南阳

李远

心香弥漫卧龙岗

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我和诸葛先生很有缘分,我工作的地方南阳卧龙岗,就是诸葛亮当年躬耕十年的地方。终日与武侯相伴的日子,弹指之间已有十八年,但从不觉得漫长和孤独。

每天古柏映衬、庄严肃穆的卧龙岗,总会迎来四面八方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都会采用最为隆重的方式,深深缅怀着诸葛亮。有的凝望致敬,有的阅读碑文,有的留恋胜迹,有的默默许愿……也有的人会在诸葛亮春秋二祭日期以及先生生辰之日,摆放贡果,焚香磕头,希望先生若有在天之灵能够祈愿盛世,赐福民众。走出卧龙岗大门,做人必将参照依照先生道德标准,行事也将效仿先生小心谨慎之态,凡事诸愿多遂人意,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诸葛亮魅力所在。

很多次,望着诸葛亮羽扇纶巾淡然坦然静坐的姿态,我时常在想:先生为何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难道是因为先生隐居求志的淡定心态?还是先生名垂千古的文韬武略?这些疑惑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个谜。有时候,当我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漫步留恋于卧龙岗大拜殿内,登高沉思于宁远楼上,驻足停留于诸葛草庐前,刹那间,仿佛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先生音容笑貌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在中国历史上,同时被誉为“圣”和“神”的人物,可谓凤毛麟角,而诸葛亮确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一位,赞曰为“千古人龙”、“三代遗才”。千百年来,诸葛亮不仅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尊称为智圣,而且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膜拜,早已超出普通民众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定位和认知,已经上升为神的概念。苏轼也在《武侯庙记》中感慨:“密如鬼神,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功,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交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历朝历代南阳关于先生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一则说卧龙岗内原有一对石狮,有人贪恋深夜窃回,日后久病缠身,后受高人指点,焚香磕头运回原处,自己病情奇迹般康复。于是,民间百姓皆传诸葛亮神,卧龙岗灵……

尽管如此,但我知道诸葛亮内心很孤独,也很不安。躬耕十年的晴耕雨读,望眼欲穿的等待明主,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跋山涉水六出祁山,火烧连营七百里的痛心疾首,白帝城托孤的老泪纵横……先生无尽的思绪和炽热情感,均融入在岗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先生遗憾的眼泪汇集成为卧龙潭水,先生的忧愁化为丛竹飒飒,先生深深的眷恋变作古柏参入云天。尽管诸葛亮弥留之际仍未完成心中夙愿,但历史永远记住了诸葛亮,世人也记住了诸葛亮,卧龙岗内保存着汉代以来400余块历代名人歌咏题记碑碣石刻,这就是历史和民众对先生最好的崇拜和敬仰。

很长时间,自己不愿走进卧龙岗主体建筑大拜殿,因为里面供奉着先生祖孙三代塑像,每当此时,心中总有难以抑制揪心般的伤痛和酸楚。先生代代忠烈,自己54岁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其子诸葛瞻领兵与魏将邓艾在四川绵竹决战,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年仅37岁,同时战死的还有其孙诸葛尚,年仅19岁。难怪宋绍兴八年抗金名将岳飞过南阳,遇雨夜宿武侯祠时,深夜“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出师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当道士献茶索字时,挥涕走笔龙飞凤舞书写先生前后《出师表》,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也许不曾想到,在他病逝以后,蜀国故将黄权不胜悲痛,即和南阳同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修建一座诸葛庵进行祭祀,开历代祭祀诸葛亮之先河。先生更不曾想到,时隔一千三百年之后,嘉靖七年(1528)明世宗赐庙额曰“忠武”,并钦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不仅如此,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八日,明世宗特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南阳卧龙岗隆重祭奠诸葛亮,以示“效法”武侯之秉忠操节,勤俭廉洁。时至今日,当人们站在大拜殿《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等明代碑刻前,似乎可以想象当年南阳卧龙岗备受皇家官方肯定和恩宠的辉煌和荣耀。

夜深人静,当我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翻阅有关先生的文献记载时,总会为之动容。先生在《自表后主》文中写道:“……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古史记载中,诸葛亮可谓是古代官员中自主申报财产的第一人。先生在《又与李严书》书信中也曾说道:“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想不到堂堂蜀国丞相,家里竟然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正因如此,先生才能够用一生身体力行的品行准则和道德操守,高度浓缩总结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格言,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而先生那句字字真情字字泣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理名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龙岗苍翠,心香袅绕。诸葛亮来自思想精髓和灵魂深处,侵润历史和滋养民族的心香,从三国一路走来,经过岁月的洗礼,以及时光的沉淀,飘散世界千万里,弥漫龙岗两千年。余香袅袅,格外芬芳。

陋室馨香古草庐

卧龙岗是南阳的精神高地,而诸葛草庐则是这座高地的灵魂。千百年来,草庐以其极为普通质朴的外表,芳香四溢的陋室馨香,悄无声息留存于久远沧桑的历史长河之中,让人高山仰止,万古敬仰。

历史让诸葛亮选择了南阳,也选择了卧龙岗。公元197年,一个名叫诸葛亮的青年,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南阳,失魂落魄举目无亲,家庭的突然变故和苦难经历,让诸葛亮的性格变得沉稳坚强,博览群书的他从前人的踪迹中,似乎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据《后汉书·周燮传》记载:“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当年的卧龙岗南频白河,直通汉江,北障紫峰,遥连嵩岳。东西两侧有梅溪河、十二里河萦回南流。岗上丛林茂密,绿荫蔽日,岗麓河畔是一片沃野平原。也许诸葛亮是想效仿古人,过着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生活,于是,就在卧龙岗畔绿树掩映之中,搭建草庐,舍下即是陂田,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娱自乐,可以想象那是何等曼妙的田园诗画?又是何等惬意的田园生活?endprint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到:“……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公元207年,求贤若渴的刘备慕名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凡三往乃见”。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刘皇叔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诚心所深深感动,27岁的诸葛亮高谈阔论天下形势,在政治上号召“兴复汉室”争取人心;在外交上争取盟友,联弱抗强;在军事上,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在经济上,积蓄力量,站稳脚跟。最后提出一整套忠君救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张。一个充满现实进取精神的施政纲领“草庐对”,就这样在卧龙岗诸葛草庐内所诞生,南阳武侯祠从此成为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诸葛草庐最初建于魏晋,是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病逝以后,在其躬耕旧址卧龙岗上修茸而成,并以诸葛为名,世称诸葛庵。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这座覆盖茅草的八角攒尖式诸葛草庐,只是一座象征性的建筑。自晋以后,南阳一直是战乱频繁、草庐也遭到兵毁,不复存在。唐代中期,诸葛草庐已经名扬天下,诗人李白面对诸葛草庐曾由衷的赞叹:“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刘禹锡在《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言之有理。亭,何陋之有?”历史上地方官府对草庐均有修茸,其中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的修葺规模最大,在南阳知府罗景主持下,不仅对草庐进行了整修,形成了以草庐为中心的“龙岗十景”,并在祠内遍植竹木,使这里松柏苍烟,翠竹萧萧,风景幽雅噬人。此次修葺,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奠定了今日南阳武侯祠的规模,乾隆时期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

绕过大拜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亲笔题写的“诸葛草庐”,其中“草”字浓墨重彩,格外醒目。草庐正中有一通石碑,立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面楷书:“汉诸葛孔明旧庐,”背面为小篆“书指道碑阴”,上面记载:“诸葛先生旧庐,距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之南二百三十步。”进一步说明了诸葛亮在南阳所居住的具体方位。草庐大门上悬挂着南阳知府顾嘉衡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748年)题写的一副对联:“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庚梁父可有遗音。”意思是说诸葛亮在这里安居乐业,后来辅佐刘备,桑种成都绝不是他本来的意愿;诸葛亮毫无拘束地长吟,有谁能够和对?试问诸葛亮当年的《梁父吟》还有没有余音?充分表现了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诸葛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卦阵势别具风格。每当清风徐来,风铃叮当作响,好像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古人曾有“身居一庐八面景”之说,坐在庐中小憩,近可观四周景致,远可思千古佳话。古柏亭、野云庵、伴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景点绕庐而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众多景点虽然同置一院,但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期间,互为对景,形成了绚丽恬静的园林风光,又表现出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

南阳诸葛草庐虽没有色彩缤纷的雕梁画栋,也没有恢弘气势的壁画浮雕,然而,就是这简陋的草屋,却造就了一代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纵观中国古史,为将为相者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顾而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首推诸葛武侯一人。民国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留下碑文曾记载:“诸葛草庐南阳名胜地也。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诸葛为千秋第一人,南阳即为千秋第一地。”

寂寞惟有读书台

南阳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一座城市竟有两处古代名人读书台,极为罕见。一个是位于石桥镇张衡墓旁的平子读书台,造就出张衡那样“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一个是位于卧龙岗上的诸葛读书台,曾经孕育出一代贤相诸葛亮。

进入卧龙岗大门往右拐行,但见一垅土岗横卧,岗岭林立茂盛,郁郁葱葱,顿生神秘之感。拾阶而上,穿过有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诸葛读书台”指道牌坊,继续前行,一座建筑掩映于丛林之中,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筑月台,门额上有龚浩所题“淡宁读书台”。门额两侧悬挂清代南阳著名书法家张允文题写的对联“读书以笃行君子之德,弹琴而咏歌先王之风”。内有诸葛塑像一尊,室内后壁嵌石刻楹联一对,字屏四扇。“青石小径通幽深,两排柏树隔世尘。躬耕于彼读于此,阅尽众人待佳人”。看看读书台门前光滑青石,以及林间树上眼花缭乱的红绸,就知有多少读书人到此膜拜。

诸葛读书台环境幽静,给人以淡宁之感,由此西望武侯祠,视野开阔,亭台楼殿掩映于丛林树石潭水之间,与夕阳余辉相映,融为一体风景如画,使人流连忘返,昔日“书台夕照”为龙岗胜景之一,明代陈洪谟有诗赞曰“半亩青松巢水鹤,一帘斜日贯晴虹。”诸葛读书台是诸葛亮躬耕南阳十年间静心读书、努力修业的地方,诸葛亮满腹经纶的才华和经邦济世的才能,都和这个读书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我驻足停留在这个满是松柏的高岗上,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刘备求贤若渴的三顾茅庐,也不是三国时期的叱咤风云,而是诸葛亮那穿越千年的高歌长啸和那古佛青灯的朝吟晚诵,没有这些,就没有后来的“功盖三分国”,也没有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东汉南阳作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被称为南都、帝乡,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让南阳成为文化昌盛和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南阳就是一个弥漫书香的热土,余香袅袅浸润南阳盆地二千余年,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而当年流离失所、内心彷徨而胸有大志的诸葛亮,希望能够知晓天下,阅读到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书籍,他需要一个自食其力的安身之地,需要一个晴耕雨读的理想场所,而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南阳似乎与之前世有约,也向诸葛亮张开了宽厚多情的臂膀。

诸葛亮曾在《戒子书》中写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勤奋读书学习拥有广博才干,方可实现自己的理想。诸葛亮十年躬耕生涯,是潜心苦读的十年,也是心静绝尘的十年,他的心寂寞而孤独,而读书则成了诸葛亮宣泄情感的最佳渠道,与其说南阳成就了诸葛亮,不如说读书成就了诸葛亮。平日劳作之余,诸葛亮端坐高岗之上,手捧史书儒学典籍,日复一年,沉醉其中,岗坡上茂密的树林似乎见证了诸葛亮勤奋的身影,卧龙潭水的微微凉风曾经吹起诸葛亮凌乱的衣襟。如今漫步于读书台前,望着诸葛亮手释书卷的样子,不仅让人肃然起敬!而那种阅读的优雅姿态,早已穿越千年,成为经典和永恒。

诸葛亮的成长离不开南阳,离不开读书,更得益于他独特的读书方法。《三国演义》介绍诸葛亮背景时一段文字:“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务于精纯”是以徐元直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治学和思维方法。而诸葛亮却跳出了这个框框和定势,博览群书却“观其大略”,这就是他的独特和过人之处。这也是诸葛亮说“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的原因,言语之中充满着自信和霸气,而后来诸葛亮的预言也成为现实。

朱熹《观书有感》有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为读书要细心品读活学活用,说的极富哲理,也耐人寻味。在《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章节中,关于读书目的和用途,诸葛亮曾有深刻高论震惊四座:“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不知道这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是不是出自诸葛亮之口?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的宏伟设想,卓越超群的军事才能和深有成效的治蜀本领,那一条不是诸葛亮学以致用“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涉及当时”的最好证明?

龙岗之上躬耕时,寂寞惟有读书台。很多年以前,一位外地朋友曾经问我,诸葛亮何以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千古名相?我说你应该去南阳卧龙岗凭吊诸葛读书台,当你站在先贤诸葛亮的塑像前,就会得到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草庐诸葛南阳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中华文苑》作品小辑
听 秋
诸葛羽扇
诸葛南征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高校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湖北文理学院校园草庐文学社为例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