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的责任和文学的情怀

2015-01-12额·巴特尔

草原 2014年10期
关键词: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治沙

额·巴特尔

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鄂尔多斯人和毛乌素人历经艰难治沙防沙,让荒芜狂躁的毛乌素沙漠披上美丽绿装,不但在毛乌素沙漠更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创造着绿色文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奇迹的大型纪实文学。可以说,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它在鄂尔多斯、内蒙古甚至世界治沙史上,都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类活动和攫取的欲望日益繁多、工业发展日趋繁盛的当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毛乌素沙漠曾经卷起的漫天黄沙让只顾建设不顾环境的人们梦醒和觉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园不在,其他的也都会失去。

10年前,我曾经读到鄂尔多斯作家张秉毅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报告文学《与天地共生——鄂尔多斯生态现象透析》,从中了解到鄂尔多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着大片森林和丰茂牧草的美丽草原,曾让1500年前的大夏国建都于此,更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留下“百年后可葬我于此”的圣谕。然而,千百年来,人类无休止的战争、疯狂的垦殖、过度的放牧,使这片草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丰饶和绿色,成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这使我们对鄂尔多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感到担忧,特别是书中以“支柱下的阴影”为题提出了对工业化下的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将走向何处的疑问,让我们对鄂尔多斯未来的环境更是忧心忡忡。

10年过去了,如今的鄂尔多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富裕地区。那么它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呢?是在这变化中更好了还是更坏了呢?这是世人极为关心的问题。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以洋洋几十万字的讲述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示了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特别是对毛乌素沙漠治理以来这十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鄂尔多斯人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实践历程和心路历程,看到了这一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鄂尔多斯人便开始向毛乌素沙漠发起了挑战,开始了对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治沙的队伍由小而大,保护环境、治理沙漠的理念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清晰和坚定。治沙行动由民间到官方,由自发到有组织,由无序到形成规章,由沙进人退的被动逐步变为人进沙退的主动,最后达到封沙固沙,还毛乌素沙漠一片绿色。如今,鄂尔多斯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信念已在广大人民和各级政府建设家园的蓝图上和心底里坚不可摧,鄂尔多斯人知道,不但要做到经济繁荣、生产发展、人民富裕,更要做到家园美丽、环境宜人、安居乐业。

肖亦农是鄂尔多斯人,是鄂尔多斯热土养育的作家。他在鄂尔多斯生活了几十年,青春年华和人生经历都和这里的山水草木、世事变迁息息相关,因此,他对鄂尔多斯不但有着深厚的情感,更有着一个本土作家对家乡的殷切期望和深切责任。在他听说了毛乌素沙漠的变化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跑遍了毛乌素的沙地、沙梁,深入到种草植树的毛乌素人的驻地和治沙现场,进行了大量且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实地采访,因此,他的这部作品不但饱含着他采访和写作的辛劳和汗水,更饱含着他对家乡的一腔深情和他以文学展示家乡巨变的情怀。这是一部真实不虚,具有很强说服力的力作。我们常说,文学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学要讴歌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文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然而,这些年来,虚构的、荒诞的、无聊的、尖酸刻薄的写作很多,很难看到一种高远而宽大、带着温暖和希望的写作,这是由作家的心灵视野决定的。肖亦农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心灵的高尚、前景的光明,让我们从文学中读到了温暖和希望,读到了精神和追求,读到了激情和力量。

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毛乌素人治理沙漠、并让沙漠披上绿装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区之所以成功发展的理念,即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在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如何在发展中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如何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做到经济大发展,又做到家园更美丽。经济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后日益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于发展成果的巨大抵消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在为工业化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实现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成为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鄂尔多斯地处西部,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一些具有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积极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鄂尔多斯人在发展的实践中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如报告文学中指出的那样:让工业化思维进入生态领域,生态领域才会产生质的革命。现在,乌审召人、鄂尔多斯人将循环工业引进了毛乌素沙漠,用工业化带动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做到了经济发展、家园美丽、人民幸福,正在书写着沙漠进入现代化的篇章,这正是绿色乌审给我们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启示。

这部报告文学不仅仅是一部鄂尔多斯人的治沙史,也是一部鄂尔多斯的文化史。我们能在这部作品里感受到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积淀。作者从距今7万年前那颗萨拉乌苏牙开始,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尽览了鄂尔多斯远古的丰饶和文明。那些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过往变迁,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让这片沙漠、这片土地因文化而生动、丰满。正是那些历史名人、民族精英和丰富的文化现象,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有了生命的凝重。作品对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人文变迁的回顾,加重了本身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了鄂尔多斯人顽强坚韧的持续治沙环保的信念和在沙漠中创造绿色传奇的精神根源。

在写作手法上,肖亦农有大手笔、大视野。他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地或写意或工笔,泼洒自如、游刃有余地介绍着鄂尔多斯的远古与现实、历史与文化。作者还将自己在鄂尔多斯当知青时的经历写了进来,那时的大沙漠和大风沙给他的深刻记忆,和今日乌审召绿意满眼、黄沙难寻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他的语言和叙述亲切质朴,很多叙述都是在鄂尔多斯语境下完成的,人物也因这些语言而鲜活生动。读着他的作品,就像被他引领着在毛乌素沙漠实地考察,一路走着,一路看着,一路与你天南海北从古至今的聊着,没有说教,没有渲染,没有做作,一切都朴实自然,让人如沐清风般舒适,却让你从中获得震撼,得到充实。大概,这正是作家的用心良苦和高明之处吧。同时,也一步步深入毛乌素,一点点接触那里的人和事,接触那里的历史,也接触那里的现实,情景交融,时空交错,纵横捭阖,但你不觉得突兀,不觉得生涩。

如今,人们都热衷于谈论文化,文化所蕴含的内容除了人与人的关系,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当然还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应该属于文化范畴。近年来,鄂尔多斯的变化让世人瞩目,然而,更让世人瞩目的是他们对于环境的呵护,这一点,充分显示了鄂尔多斯人对家园的热爱、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责、对文化的理解和升华。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也是一个文化的自觉,如今,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鄂尔多斯的毛乌素了,更是中国的毛乌素和世界的毛乌素了。

鄂尔多斯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他的儿女们更是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奇。作为鄂尔多斯的本土作家,我们在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肖亦农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足迹和心路历程,他与深爱的家乡共命运,同悲喜,他也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才华奉献给了巨变中的家乡。他用他对文学的坚守和钟情,书写着家乡的巨变,用作家的责任和文学的情怀,奉献着对家乡的大爱。

(原载于《文艺报》)

〔责任编辑   阿   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毛乌素花海
毛乌素
毛乌素沙漠边缘定边县长城林场林业资源分析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颗粒组成动态变化特征
陕北·绿
风积地貌区道路工程勘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