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体的压强》教学新探

2015-01-12张建军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液体交流探究

张建军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强调的是“学进去”;“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讲出来”、“教别人”,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笔者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液体的压强》一节,细述“学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准备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产生的原因,经历了科学探究固体压强影响因素的过程,通过科学推理学生容易理解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通过搜索资料知道液体压强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液体的压强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学讲”中,自主学习是一项常规工作。通常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如,将课本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本节内容。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量化的要求,或者说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其余等于是不存在的任务,物理学习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针对常规预习的弊端,笔者就《液体的压强》的导学案作如下设计课题:液体的压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前三天时间)(由审核组评定得分)自主学习总分

1.借助网络和参考资料收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每例加1分)。

2.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初步探索液体压强特点(器材任选,每一实验方案加4分)。

3.利用自制器材体验液体内部压强及特点(拍摄实验视频短片,每一视频5分,实验视频汇总到小组长处)。

4.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方案分5分)。

5.提供微课资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学习(4分)。

6.各小组到实验室独立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并录制学生实验视频,并完成下表。(小组长收集,作为上课合作学习资料使用,小组分20分)

7.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创新动手分20分,实验设计分10分)。

提前三天是考虑到“时限性”和“可实现性”。没有时间限制,或者不给充裕的时间,资料收集和拍摄视频短片、小组实验任务没法完成,任务的布置就是一句空话。而审核组对分数的评定就使得这一资源收集任务成为“可测评”的。能完成实验方案,探索实验方法,就意味着学生“认真”自学并思考了液体压强的学习重点,“能在课余自制器材或设计实验图完成液体内部压强影响因素实验”这一开放性课题的提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形成了后期合作学习的探索热点,由于该部分分值的加大,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小组合作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交流中,生生、师生交流,若能结合起来,是最有效果的。交流中,允许有争议,有补缺,有质疑。交流时,限定时间,“学讲”模式重在“学进去”、“讲出来”,而合作交流阶段则是将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呈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质疑及释疑,最终达成“讲出来”、“教别人”的目的。笔者结合《液体的压强》的教学内容,对合作交流过程进行如下设计。

课题:液体的压强(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

针对自主学习1、2、3展开讨论,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展示交流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例。(展示、讲解5分)

②结合相关实验视频探索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展示、讲解5分)

③初步猜想液体压强受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依据是什么?(展示、讲解5分)

合作交流二

结合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4、5、6,讨论交流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展示、讲解10分)

猜想A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猜想C 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各图所示的操作。

①比较代号为A、B、C三个图,可以说明(1)

(2) ,即猜想 正确。

②比较代号为B、D、E三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③比较代号为E、F两个图,可以说明 ,即猜想 正确。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 。

②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

③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

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

合作交流三

针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7,进行展示交流,展示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讨论质疑。(展示5分、答疑5分)

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应将任务量化,并规定交流时间。各小组利用掌上电脑对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观看液体压强实验视频并展开激烈探究讨论。大量实验视频的汇总集合了各小组的丰富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答题、补缺、质疑及释疑都可以获取一定的分值,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的竞争氛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目标在学生激烈的探索、质疑中得以实现。

实践证明学讲模式与物理课堂的结合,不仅加强了物理学科教学而且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学生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学讲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清晰的模式,而且促使学生学会信息搜索,学会合作、分享、交流,收获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讲模式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加强了学生整合信息,动手探索、合作质疑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段苏红.应用Big6模式的物理教学案例《浮力》[J].中学物理,2009(6).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液体交流探究
液体小“桥”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