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数学彰显课堂魅力

2015-01-12汪浩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三角板对折绳子

汪浩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做”中学.其核心是通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情境——问题——活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一、“做”数学激发求知欲,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但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利用“ASA”证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通过这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让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相关数学概念,强化了所学知识.

二、“做”数学激发合情推理,引导积极思考

新教材中提供不少实际操作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做”数学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如,教材中的“剪绳子”问题: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一刀,绳子变成 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 段;以此类推,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一刀全部剪断后,绳子变成 段.学生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可知绳子变成3段、5段、9段、17段……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得出规律:一条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变成(2n+1)段.这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实质上可以把绳子的两端看做连在一起,绳子对折1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2段(即21段)实际是(21+1)段,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4段(即22段)实际是(22+1)段……通过这样放手让学生“做”数学,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如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这是一个具

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中,多数学生估测缝隙只能通过一只老鼠,但通过计算间隙约为3.18m,可以通过一头牛,让学生懂得了说理的必要性.每次上课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做”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先大胆提出假设,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实,从而发现有关的规律与结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并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学会了分工合作、提高了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做”数学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角板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习用品,这两个例子跟三角板有关,三角板的平移、旋转、翻折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利用图形的变换来“做”数学也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做”中学.其核心是通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情境——问题——活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一、“做”数学激发求知欲,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但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利用“ASA”证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通过这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让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相关数学概念,强化了所学知识.

二、“做”数学激发合情推理,引导积极思考

新教材中提供不少实际操作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做”数学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如,教材中的“剪绳子”问题: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一刀,绳子变成 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 段;以此类推,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一刀全部剪断后,绳子变成 段.学生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可知绳子变成3段、5段、9段、17段……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得出规律:一条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变成(2n+1)段.这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实质上可以把绳子的两端看做连在一起,绳子对折1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2段(即21段)实际是(21+1)段,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4段(即22段)实际是(22+1)段……通过这样放手让学生“做”数学,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如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这是一个具

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中,多数学生估测缝隙只能通过一只老鼠,但通过计算间隙约为3.18m,可以通过一头牛,让学生懂得了说理的必要性.每次上课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做”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先大胆提出假设,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实,从而发现有关的规律与结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并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学会了分工合作、提高了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做”数学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角板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习用品,这两个例子跟三角板有关,三角板的平移、旋转、翻折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利用图形的变换来“做”数学也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做”中学.其核心是通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情境——问题——活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一、“做”数学激发求知欲,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但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利用“ASA”证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通过这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让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相关数学概念,强化了所学知识.

二、“做”数学激发合情推理,引导积极思考

新教材中提供不少实际操作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做”数学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如,教材中的“剪绳子”问题: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一刀,绳子变成 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从中间剪断,绳子变成 段;以此类推,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从中间剪一刀全部剪断后,绳子变成 段.学生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可知绳子变成3段、5段、9段、17段……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得出规律:一条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变成(2n+1)段.这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实质上可以把绳子的两端看做连在一起,绳子对折1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2段(即21段)实际是(21+1)段,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4段(即22段)实际是(22+1)段……通过这样放手让学生“做”数学,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如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把钢缆放长10m,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这是一个具

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中,多数学生估测缝隙只能通过一只老鼠,但通过计算间隙约为3.18m,可以通过一头牛,让学生懂得了说理的必要性.每次上课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做”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先大胆提出假设,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实,从而发现有关的规律与结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并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学会了分工合作、提高了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做”数学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角板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习用品,这两个例子跟三角板有关,三角板的平移、旋转、翻折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利用图形的变换来“做”数学也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角板对折绳子
对折十次
绳子够长吗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三角板“牵手”直尺
取绳子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三角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