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多元互动 彰显课堂魅力

2015-01-12梁爱国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分式课外运算

梁爱国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互动课堂成为新课改的主题、多元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中学数学课堂多元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及细心指导下、在任务型教学的驱动下、在情境教学的生活氛围中,学生互学、互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多元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等,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创建、生态课堂的生成.

本文重点从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内外的互动等几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进行简析和论述.

一、师生互动,融洽学习氛围

1.小组的合理划分是互动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的划分以4~5人一组为宜,每一小组要兼顾成绩、兴趣、能力.组长的任命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小组长要有管理能力、分配任务、协调组员学习、检查督促其他组员的能力等.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善于采用各种有效方式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习分式的意义时,教师抛砖引玉:如果某市人口是a人,陆地面积为b平方米,那么这个城市人口人均面积为a/b,类似于a/b的就是分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日常生活中分式的用法的例子,学生会积极投入,类似于“某制衣厂a小时生产100套服装,那么平均每小时生产 服装”的分式题,出自学生的脑海,学生出题、学生答题的互动形式促使学生会学的转变、乐学的实现.

2.教师动起来,导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与否,教师的导学行为很关键,应根据教材,依据学生实际,利用有效学习方式,精选合作学习材料,巧妙设疑,精心设计任务,促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层次性、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讨,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成为优生的展示舞台,多数学困生静听或静坐,而事实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都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感受,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所在.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问题,及学生互讲、对讲等形式的开展和使用,促进学生真正动起来.如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时,给出观察、计算、讨论题:8×25=?32/8=?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8×25=22×5=102,或8×25=8×25=200=100×2=102.同样32/8=?也不止一种运算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互相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体现“学、讲、练”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课内外互动,实现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

课内互动的形式很多,课前对复习、预习情况的交流,通过学生互相提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对新课的预习心得的体会的探讨和交流,对新知识进行预知,即课前交流起到“温故而知新”之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

如,学习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课前讨论、交流预习提纲.

1.计算:(1)(-2)+(-3) (2)7×(-12) (3)-31+21 (4)17-(-32) (5)-100-27 (6)(-1)÷101.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样的预习任务的设计,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讨论、交流,预习学案的设计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除了课之伊始的预习交流外,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都开展互动活动,教师走出灌输教学的套路.在精心设计问题、布置讨论任务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定会彰显生态课堂、动态课堂的魅力.

另外,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互动,设计实践性强的课外任务.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例.如人们结婚时,都要张贴的“”;孩子们玩的“飞车”玩具的设计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更使课内知识、课外实践完美整合.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互动课堂成为新课改的主题、多元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中学数学课堂多元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及细心指导下、在任务型教学的驱动下、在情境教学的生活氛围中,学生互学、互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多元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等,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创建、生态课堂的生成.

本文重点从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内外的互动等几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进行简析和论述.

一、师生互动,融洽学习氛围

1.小组的合理划分是互动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的划分以4~5人一组为宜,每一小组要兼顾成绩、兴趣、能力.组长的任命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小组长要有管理能力、分配任务、协调组员学习、检查督促其他组员的能力等.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善于采用各种有效方式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习分式的意义时,教师抛砖引玉:如果某市人口是a人,陆地面积为b平方米,那么这个城市人口人均面积为a/b,类似于a/b的就是分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日常生活中分式的用法的例子,学生会积极投入,类似于“某制衣厂a小时生产100套服装,那么平均每小时生产 服装”的分式题,出自学生的脑海,学生出题、学生答题的互动形式促使学生会学的转变、乐学的实现.

2.教师动起来,导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与否,教师的导学行为很关键,应根据教材,依据学生实际,利用有效学习方式,精选合作学习材料,巧妙设疑,精心设计任务,促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层次性、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讨,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成为优生的展示舞台,多数学困生静听或静坐,而事实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都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感受,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所在.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问题,及学生互讲、对讲等形式的开展和使用,促进学生真正动起来.如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时,给出观察、计算、讨论题:8×25=?32/8=?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8×25=22×5=102,或8×25=8×25=200=100×2=102.同样32/8=?也不止一种运算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互相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体现“学、讲、练”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课内外互动,实现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

课内互动的形式很多,课前对复习、预习情况的交流,通过学生互相提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对新课的预习心得的体会的探讨和交流,对新知识进行预知,即课前交流起到“温故而知新”之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

如,学习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课前讨论、交流预习提纲.

1.计算:(1)(-2)+(-3) (2)7×(-12) (3)-31+21 (4)17-(-32) (5)-100-27 (6)(-1)÷101.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样的预习任务的设计,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讨论、交流,预习学案的设计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除了课之伊始的预习交流外,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都开展互动活动,教师走出灌输教学的套路.在精心设计问题、布置讨论任务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定会彰显生态课堂、动态课堂的魅力.

另外,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互动,设计实践性强的课外任务.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例.如人们结婚时,都要张贴的“”;孩子们玩的“飞车”玩具的设计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更使课内知识、课外实践完美整合.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互动课堂成为新课改的主题、多元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中学数学课堂多元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及细心指导下、在任务型教学的驱动下、在情境教学的生活氛围中,学生互学、互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多元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等,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创建、生态课堂的生成.

本文重点从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内外的互动等几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进行简析和论述.

一、师生互动,融洽学习氛围

1.小组的合理划分是互动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的划分以4~5人一组为宜,每一小组要兼顾成绩、兴趣、能力.组长的任命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小组长要有管理能力、分配任务、协调组员学习、检查督促其他组员的能力等.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善于采用各种有效方式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习分式的意义时,教师抛砖引玉:如果某市人口是a人,陆地面积为b平方米,那么这个城市人口人均面积为a/b,类似于a/b的就是分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日常生活中分式的用法的例子,学生会积极投入,类似于“某制衣厂a小时生产100套服装,那么平均每小时生产 服装”的分式题,出自学生的脑海,学生出题、学生答题的互动形式促使学生会学的转变、乐学的实现.

2.教师动起来,导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与否,教师的导学行为很关键,应根据教材,依据学生实际,利用有效学习方式,精选合作学习材料,巧妙设疑,精心设计任务,促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层次性、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讨,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成为优生的展示舞台,多数学困生静听或静坐,而事实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都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感受,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所在.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问题,及学生互讲、对讲等形式的开展和使用,促进学生真正动起来.如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时,给出观察、计算、讨论题:8×25=?32/8=?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8×25=22×5=102,或8×25=8×25=200=100×2=102.同样32/8=?也不止一种运算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互相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体现“学、讲、练”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课内外互动,实现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

课内互动的形式很多,课前对复习、预习情况的交流,通过学生互相提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对新课的预习心得的体会的探讨和交流,对新知识进行预知,即课前交流起到“温故而知新”之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

如,学习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课前讨论、交流预习提纲.

1.计算:(1)(-2)+(-3) (2)7×(-12) (3)-31+21 (4)17-(-32) (5)-100-27 (6)(-1)÷101.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样的预习任务的设计,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讨论、交流,预习学案的设计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除了课之伊始的预习交流外,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都开展互动活动,教师走出灌输教学的套路.在精心设计问题、布置讨论任务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定会彰显生态课堂、动态课堂的魅力.

另外,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互动,设计实践性强的课外任务.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例.如人们结婚时,都要张贴的“”;孩子们玩的“飞车”玩具的设计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更使课内知识、课外实践完美整合.

(责任编辑 黄桂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式课外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有趣的运算
如何认识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