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语文课程标准》浅谈李镇西的《致女儿的信》

2015-01-12刘娟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李镇西新课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理念,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

向,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启发诱导等,均在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2004年11月)中有显著体现。

【关键词】新课标;李镇西;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经过四年的时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9月实施。2013年11月,有幸学习了李镇西老师在2004年11月执教的一篇课堂实录《侄女儿的信》,不仅感叹李老师课堂的许多内容竟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谋而合。下面笔者就以《侄女儿的信》简要谈谈。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李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的自序《细思碎想》中写道:“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的过程。”纵观李镇西老师的《致女儿的信》,不论从其行为上还是语言上对“师生平等对话”都有所体现。在行为上,李老师总是置身于同学们中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侧耳倾听,眼神看着同学。特别要提到的是,李老师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几点独到之处。

一是倡导学生们自己学。在课的开始,李老师抛出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做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二是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在组织同学们探究问题时,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这样的课堂不仅实现了师生的交流,还实现了生生的交流。

三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孙绍振老师在提到文本阅读普遍存在的现实时提出:“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知道:学生要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李镇西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以上都反映了李老师的课堂很提倡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决定老师讲什么。这些环节也均体现了李镇西老师的“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现在的课堂,老师们对于“爱情”“性”等话题可谓讳莫如深,殊不知他们的做法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好奇心理,并导致了孩子或成年人对“早恋”“性”有着近乎扭曲的看法。在《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李镇西老师也提出,坦然地对孩子“谈情说爱”。他始终认为,爱情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部分,爱情是一个人美好精神的组织部分,是美好人格的要素。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时,一定要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

三、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李镇西的语文课很强调与生活密切联系,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老师便开始探索并实践“生活语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他的学生彭艳阳回忆说,李老师的语文课和学生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在《细思碎想》中他提到“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

四、重启发诱导

现在教育观念积极倡导“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重要地位。程红兵老师在给《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写序时就提到“我体会到李老师的课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把倾听还给孩子,把阅读还给孩子,把研究还给孩子,把讨论还给孩子,把创造性的解答还给孩子,把问题还给孩子”。但这并不代表就磨灭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程红兵老师还提到“李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像一个节目主持人:穿针引线,煽风点火,挑动群众斗群众,让学生们相互质疑辩论,让同学们相互解答对方的问题”,这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主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新课标(2011年版)中的理念在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2004年11月)中的显著体现。而这些理念李镇西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就在自己的课堂上逐步探索和实践了,从“生活语文”到“语文民主教育”,而如今的新课标实施就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上的不懈努力、勇于创新及敢于超前,也对还处在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应该上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迎合专家削足适履故步自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温儒敏.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若干问题[J].语文建设,2012(4).

[3] 祁育静.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

[4]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 [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5]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访谈—李镇西—语文新课标论文[J/OL].99作文网,2009.

作者简介:刘娟,女,1989年生,汉族,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李镇西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李镇西:个人尊严高于“班级荣誉”
李镇西的坦诚与谦逊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