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咏史诗艺术新探

2015-01-12王北记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咏史诗李商隐对比

【摘要】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晚唐诗坛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具有高度概括、善用对比、以小说笔法入诗等艺术特点。

【关键词】李商隐;咏史诗;凝练;对比;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大家,诸体皆精,五、七律风樯阵马,次序井然;五七言歌行则气势磅礴;绝句浓缩精炼,发人深省。由于李商隐极为重视文物掌故的搜罗,又博览群书,因此深厚的学养,对诸体熟练的驾驭,以及博物志式的掌故积累,使他对各种诗歌题材的处理都举重若轻,恰到好处。笔者将在本文探讨他的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一、高度凝练的概括

中晚唐时期,唐王朝江河日下,士大夫往往好追忆往事,议论得失,因此这一时段咏史、吊古诗特别多,李商隐的这类诗以反映君王荒淫误国的为最多。也有写他们求仙愚昧或表现其他主题的。这类诗歌最大的特色是高度凝练,发人深省。

先看《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诗的前两句用了齐废帝事。齐废帝为潘妃修建了永寿殿,为了让她步步金莲,于是让人在宫殿地面镶嵌了一片片金莲,同时还把寺庙的九子铃移到宫内为装饰,结果帝王荒淫无度,引起兵变,国灭。诗以永寿兵来,而宫内荒淫不止连宫门夜晚都不锁,因此步步金莲再也看不到了。诗的后两句前朝灭亡教训犹在,而梁朝君主又在纵情享受,而见证的正是两代之物九子铃。诗歌有两个场景:永寿兵来、梁台歌管。这两个场景是两朝的事情,作者并没有去说梁代的君主是多么荒淫,却用见证了齐代灭亡的九子铃,继续见证梁台歌管,做高度概括,不言自明。

又《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诗歌一开始就引出了壮阔的场面,湖面广阔,波光粼粼,这是六朝帝王的巡幸之地,然而,结果如何呢?“一片降旗百尺竿”,都不免于覆亡,一种宏大的怀古感扑面而来,紧接着诗人作出了历史的概括,六朝如同梦幻一样都灭亡了,而原因正是他们骄奢淫逸,因此即使是有龙蟠的帝王之地也挽救不了他们。诗人不动声色,把三百年间的历史兴亡熔铸在一问之间,答案不言自明,何等凝练。这首诗高度凝练不仅在于说明了作为北湖南埭,标志了帝王们骄奢淫逸、自取灭亡的事实,还把历史无限扩展开来,即不论过去现在,只要位高权重者还在享受,就不免于覆亡的命运,不论什么险要都是不足恃的。大中年间,边患四起,内忧不断,作者面对眼前之景,虽然初衷是吊古,但不自觉夹杂了对时局的隐忧,借古讽今,对历史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对现实也提出了深刻的警醒。

二、强烈的对比转折

李商隐的咏史诗的另一主要特点是强烈的对比转折。诗人每每在诗篇的前半段辅之以正面描写,后半即刻以转折之笔带出,跌宕起伏,在转折前后的强烈对比中,使读者印象加深,使主题更加明确,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是借古咏怀。前两句共两层意思,一方面汉文帝求贤,探问被贬逐臣贾谊;另一方面,贾谊也确实是个人才。就在这君臣遇合,千载难逢之际,用“可怜”引出下文,汉文帝并没有询问济世安邦之策,而是问一些鬼神之事,本末倒置。一瞬间,诗的前两句做了很好的衬托,越是宣室求贤,越是贾谊才高,那么后段贾谊才不为用也就越具有悲剧意味了。前后的对比加深了这种悲剧性,字里行间我们不仅为贾谊,也为诗人扼腕叹息。

再比如《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这首诗大概作于大中初年,这一时期李商隐跟随郑亚赴桂林,往返间定当经过楚地,这是面对茫茫白茅,一时有感而作。首句突兀而来,对句因为有了楚灵王的典故,而有了怀古的性质。《后汉书·马廖传》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从第二句看诗人主要是讽刺统治者为所欲为,草菅人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批判的矛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诗的下半段讽刺那些饿死的宫女,尚不知道能否被帝王宠幸,却白白地挨饿而死。一方面楚王作为封建王权的代表,悲剧从客观上说是他们这个特权阶级造成的;另一方面,作为受害者而言,他们自己酿造了苦酒,身处悲剧的命运中却不自知,因此他们才是最值得同情的,同时也是最应当受到批判的。诗的前半段,对于楚王的麻木不仁的讽刺,更好地衬托出了后者的悲剧,试看,如此残暴的楚王,众宫女还争相依附,这就造成了这一类人玩火自焚的悲剧。大中年间,宣宗即位,“勿返会昌之政”,大量贬斥会昌功臣,而同时有好多跳梁小丑争相依附牛党权贵而不知自身危机重重,诗人先有此意,发而为诗,用前后的转折收到了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对比中更多突出细节,体现了典型的作用,比如《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隋炀帝南巡,极为豪华奢侈,前后对比,只管出游,无人省谏,后半如何奢侈并未多写,只用裁宫锦一事就说明了情况,以小见大,试想,只是出游的船帆,就要举国裁,那么其他的用度,就更加触目惊心了。

三、以小说笔法入咏史诗

我们知道,小说的描写在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好的小说正是因为有了传神的心理描写,才变得非常精彩。李商隐有些咏史诗正是因为将小说之笔移入诗中,才使得他的咏史诗与众不同。

先来看,李商隐咏史诗所用的材料多充满想象,荒诞不经,与小说家取材颇为一致。宋张戒曾说过李商隐运用故事材料时指出,“用事以僻,而意则甚远”“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指的就是诗歌材料多来自僻书杂记,以咏史诗为例,诸如“瑶光”(见于《春秋运斗枢》)、“金陵王气”(见于《吴录》)、“徐妃”、“景阳井”(《博物志》)、“内殿张弦管”、“舞马”(见于《明皇杂录》)、《斗鸡》(东城父老传)、“望贤宫”(见于《幸蜀记》、《天宝乱离记》)等,这些材料多属于传记小说类,在咏史诗中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材料,诗人才得以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描写。

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借助这些传奇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刻画人物情态,将小说笔法融入咏史诗。来看《马嵬二首·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本诗的题材,历代注家都认为来自陈鸿的《长恨歌传》。诗歌将李杨恋的悲剧分成三块来表述,先是此时回忆过往,空闻天地之间还有神仙住的地方,但来生把握不了今生已经永别了,暗示传闻的无稽,也就说明相会无期;其次事变之时,也就是李杨恋情悲剧的开始,当初两人甜蜜盟誓,而今六军逼迫,红颜休矣。最后思来感慨,作为帝王却不能保护爱的人,不及平民百姓,诚可悲。从这个叙述是诗人揣测唐明皇的心绪,由追忆而感慨,符合人物的心理活动轨迹,因此诗歌虽然作为咏史诗,读来却让人感动不已。

这种手法最明显的就是《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诗名《龙池》,是指兴庆宫,是唐明皇未登基前的府邸。前两句很平常,后两句很不一般,寿王是李隆基的儿子,而杨贵妃曾是寿王妃子,而今爱妃成为父亲的宠姬,作为寿王注定是含恨和怨怼的。都夜半时分了,薛王意兴阑珊,寿王却无有睡意,这是从想象下笔,突出了寿王遭难忍而又不得不强自隐忍的痛楚,平日忧郁在胸,今日席上,目击王府旧欢已成宫中新宠,更不免受到强烈刺激,滴酒难以下咽,因此宴罢归来,自然是伴随着悠长的宫漏彻夜无眠了。着一“醒”字,思念、痛苦、愤恨、羞辱之情全部包蕴。通篇没有一处正面揭露玄宗的乱伦之行,没有一句直接谴责的话,但借助想象典型场景的描写,却收到了比正面描写,直接谴责更佳的艺术效果。

清人刘熙载指出:“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其后李樊南成宗派而杜樊川不成,殆以杜之较无窠臼欤?”(《艺概·诗概》)商隐诗确实因为尽心探索诗艺而开宗立派,咏史诗作为李诗中的一种题材更是臻于善境,在杜甫之后,李商隐的咏史诗有了自己的面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的咏史诗还注重典型化场景描写,以达到以一当百的作用。此外,他在歌行体咏史方面吸收了李贺的长处,将浪漫的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如《海上谣》,这些都是其咏史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清]刘熙载.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0.

作者简介:王北记,男,1989年生,山西临汾人,西藏民族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咏史诗李商隐对比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嘲桃
石榴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