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被时代”突围
2015-01-12李莉
李莉
【摘要】回顾学生的习作,雷同作文、伪情作文、缺“钙”作文层出不穷。这些由于“倒置”引发的“尴尬”,影响了学生意愿、自主、个性表达,也严重挫伤了我们“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追求。而当我把习作当成一份绿色的事业,精心培育“习作树”的时候,“倒置尴尬”的现象也被悄然突围。
【关键词】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习作教学“被”时代“风情”
习作教学引发了家长、老师、学生的高度关注,然而在这种极度关注下并没有衍生出轻松高质的成果。李亮老师的《习作教学忧思》一文中明确指出:习作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倒置现象,由此引起的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的现象称为“倒置尴尬”。依循李老师的研究,我发现目前习作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被”得太多,姑且称之为“被时代”。
1.被意愿。生活中,我们往往是经历了顺其自然就生发出想写的需要,然后开始构思,并迫不及待地诉之笔端。而习作训练,总是“固执地”、一厢情愿地安排了某一项习作内容。这群“被意愿”的孩子总也迸发不出真实的创作冲动,自然无话可说或是如蜻蜓点水般应付交差。
2.被自主。教材中“指定的”“被自主的”内容对于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习作执笔者来说,与自己的生活有所迥异,不可能完全的“量身打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是否拥有表达这个内容的丰富素材,是否“乐于表达”,是否会不经意地模仿,值得怀疑。
3.被个性。语文教学,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每个孩子的生活背景、思维习惯、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现实的习作教学却设定了一个标准。
习作教学中的倒置远不止如上所述,被技法、被评价、被快餐。感叹:习作不能被单纯的技法左右,也不能逞“一时之快”,它应该是场“持久战”。教育是慢的艺术,习作也不例外。它不是便捷的快餐,它成功的过程需要精熬慢炖……
二、“被时代”产物
被时代的种种迹象可能不足以引起你的共鸣,来看看他们的产物。
1.选材的雷同、结构的相似——雷同作文接连不断。2.虚伪的感情、生硬的腔调——伪情作文此起彼伏。3.无味的白描、自然的应付——缺“钙”的作文层出不穷。
三、“被时代”突围:让习作长成一棵大树
如何让学生在“被时代”中“自愿”“自主”“个性”地去表达呢?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棵树,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加以转化呢?
(一)抓牢习作的“根”——阅读
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是阅读。”我们应该以读书为生命力,丰富学生头脑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表达“饥饿感”,让学生有意愿说、自主地说。
1.每日积累。我们学校语文课堂有着课前积累的传统,就是在正式上课前的5分钟,学生按照学号个人或者分组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好书推荐,短短的时间却分享了丰富的资源,开启了兴趣阅读的闸口。
2.课内阅读拓展。教室设置“阅读拓展”专栏,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搜集相关内容张贴上墙,例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自主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供大家共同学习。教师适时拓展,为了让大家多方面了解宋庆龄,我推荐了《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传》等书目。
3.深入的系列共读。在校师生共读,在家亲子共读,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孩子们记忆犹新的“尼古拉”师生共读展示活动,孩子们协助老师共同设计了“书内故事绘画”环节、“书中情节知多少”问答环节、“尼古拉歌曲我来创”自编自唱环节,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读书所得,深化了对书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认识,对于课外阅读起到了范本的作用。
(二)茁壮习作的“干”——与广袤的生活对接
叶圣陶先生说:“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可见,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1.大自然的滋养。利用春、秋季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带着观察、思考和比较自愿、自主地亲近花花草草。
2.城市的馈赠。广告牌的错字、中国式过马路、校门口等候孩子的家长们等现象,只要用敏感的触角去感知,生活无处不作文。
3.活动的魅力。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有了体验,有了记忆,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表达、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不可或缺,活动难能可贵,感受无法复制。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品味,用灼热的目光、敏感的神经去触碰生活,生活会回报你充满生命感的自由表达。
(三)培育习作的“枝”——文字交往功能妙用
崔峦认为“学生不懂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或与人交流,因此欲望不强。”看来,诱发学生表达的“饥饿感”,文字的交往功能不容小觑。
1.物化作文。让学生每天虚拟地对着身边的事物说话:一面墙、一扇窗、一支铅笔、一颗石子儿……把这些事物作为倾诉对象,与他们交谈、交心。以下便是一个孩子与“白纸”的交流:
小白白:我可真羡慕你啊!洁白的身体,洁白的心灵,我送给你一座房屋,你高兴地收下了,还乐呵呵地打开一扇窗。我送给你一片草地,你也欣然地接受了,还美美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可是,爸爸带我悄悄地给妈妈准备一枚戒指,妈妈一点也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物化作文中的独白,班级也有不少孩子更机灵地将物体赋予人性,陪他聊天,跟他讲道理,甚至争吵,有时还传达出“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我,告诉我不要惊动即将变成癞蛤蟆的小蝌蚪……”的惊喜。
2.日记、笔记自由记。在自然状态下,给孩子一个写作的轻松心情,通过自然常态的方式让孩子先在日记本上写起来,生活的琐碎、惊奇的发现、当前的理想、今日的收获,孩子们想到哪就可以写到哪。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可以写写文中的人和事。
3.教师的下水作文。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但是习作内的例文,也许偏离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点儿遥不可及,不知所言其事。因此,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写好下水文。教师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交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所进行的摸索对于自身是种洗礼,孩子们在“被时代”中照样说得好、写得乐,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环境的“倒置”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要引导自己并通过自己让孩子有“将倒扭正”的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用的!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