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5-01-12江峰

大学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型院校人才

江峰

[摘 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可能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但人才培养导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通过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的分析,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引导自主创新和科学人文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 创新人才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9-02

2006年,党和国家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同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1],讲话精神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00年到2010年新建本科学校271所,约占普通本科高校的34%,其中70%以上地处非省会城市。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仅满足于“工程应用”类人才培养,明显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升格初期不能准确定位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跨进大众化教育阶段,部分地方高校被眼前的升格迷住视线,自我膨胀欲望强烈,不仅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定位,制订出8-10年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并加速向科研型院校迈进的步伐,甚至规划10年内培育出硕士点,殊不知自身应为教学型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本科教育阶段。

(二)人才培养目标机械盲从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总是盲目借鉴。一是通过网络搜寻、熟人关系找来一通相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信息,东拼西凑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自认为有特色;二是直接盲从同类院校,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种貌似美好的目标其实无目标,整个教学管理体系处在一种半混沌状态中。

(三)专业设置知“热”而进,课程因人而设

自身办学条件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又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积极申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什么专业热门、好就业、好招生就申报什么专业。

(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金的匮乏是困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工科院校;目前高校新进师资大多从高校走向高校,更多人不愿从事实验实践教学,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企业一方面想要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因怕影响生产而不愿承担培育人才的义务;另外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原因。

(五)评价制度不健全

学业评价鉴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仍以理论知识为主,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形成独特的高校“严进宽出”现象,应届不能顺利毕业,来年再补考拿证。就业评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网上签约难以反映客观实际,网签未必真就业,真就业的未必网签;合同就业中多数是自制合同,盖一红章完事,真正的劳动合同比例较少;灵活就业更是水分多多,为90%以上的高校就业率奠定坚实基础,更出现一个小公司几十人灵活就业的怪现象。

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何为创新型人才?更多的学者认为“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所以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2]

(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深厚的爱国情感是让人充满使命、责任、义务感的前提,是让人迸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的源泉。

(2)积极的心态与勇于开拓的精神。不安于现状,总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要求自己,不断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积极进取,开拓新的局面,摆脱思维定式。

(3)顽强的意志力。创新活动是一种意志行为,因为创新可能遇到失败,要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正确看待挫折,做到百折不挠。

(4)良好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科学地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5)团结协作的精神。科学研究与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与条件,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和勇于奉献。[3]

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外一些知名高校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些培育理念值得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认真学习。哈佛大学截止1998年就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麻省理工学院(MTI)规定:“(MTI)的本科教育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现代社会挑战所需要的理解力、成熟的性格以及其他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照搬照抄国际、国内的一些高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育演变成一项服务职能,学校是服务的主体,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基于这一价值理念,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使管理弹性化,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愿望,实现学习自由。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曾对人性化管理做过简练的概括: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动手能力

(1)教育部明确规定理工农医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一般不应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5%。

(2)在注重结果考核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各教学活动真正得到落实。完善实践教学过程考核,有效规范实践教学各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有了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科学、公正地评价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坚持实验室通过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预约开放等形式,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专业实验室应定期发布开放研究型实验课题,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自选课题开放实验,参加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三)营造创新氛围,引导自主创新

学校应依托大学生科技节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营造活跃、宽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做好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引导。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创新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科的高度分化和融合,对人的学习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力,而且还必须有创造的激情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只具备一种文化素养的“单面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恰恰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四、结束语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创新型人才培养仍处于摸索阶段。要解决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就要不断开阔思路,多层次、多方位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动手能力,引导自主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 注 释 ]

[1]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6-6.

[2] 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12):9-13.

[3] 陈坚,刘建国.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3):99-101.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创新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