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
2015-01-12徐倩远方
徐倩 远方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伯乐、园丁,他们承担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人才,而高校器乐教师同样也很重要。但是,之前对高校器乐教师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不是很清晰、具体。高师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的清晰与构建,将直接决定着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高校器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审美能力与理论水平,扩大文化视野,究其规律,才能在不断构建理想器乐教师工作范式与理想存在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培育人才的理想范式。
[关键词]高校器乐教师 职业素养 理想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71-02
一、对器乐教师职业理想模式的辨析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一个术语,许多国内外名家对之进行过深入研究。我国的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一书里,将“模式”理解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学者查有梁教授对“模式”有过更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指出:“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作的简要表述。”[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模式”一词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总的来说,模式是一种简约、类比的表达形式,是对研究对象主要要素的抽象概括。一方面它是以相似性原则模拟、仿造对象,是对研究对象的类比表达;另一方面,它抓住了研究对象的本质要素和核心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抽象化为认识论上的模式,以相似、明了、抽象、简化形式再现对象,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更本质、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同时,模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结合,它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可模仿、可推广或可借鉴的“标准样式”。模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验的抽象概括。“一方面,它可以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经概括、归纳、综合而提出模式,经实践普遍验证后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它可以在有关理论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而提出不同模式,进而到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其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3]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模式方法要求把事物的主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凸现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模拟、测量和理论分析。用模式方法去分析问题、简化问题,有利于较好地解决问题。
本文中所要探究的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在模式前限定了“理想”二字,这说明我们对高校器乐教师职业的模式研究是研究该职业模式理想化的概括。它有可能在现实中未成体系、未清晰可辨,但这将更促使我们对其最佳工作模式的探寻。
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审美目地的结合
当“双基”的要求与审美结合,对高校器乐教师就有了较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高校器乐教师需要具备一些内在的先决条件,即应该具有一个聪慧的大脑、一对敏锐的耳朵、一双适合弹奏乐器的手、一副可以准确演唱乐谱的嗓子;还应该具有深厚的音乐学习功底,较强的器乐演奏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较深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长期以来,高校器乐教育的课程目标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展开的教学,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对全面素质型人才的需求,其局限性不断显现。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器乐教学中,集中体现在乐理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方面,在很多教学条件稍差的高校中,很多音乐知识的学习通常违反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不是通过音乐实践获得音乐知识,而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之上。章连启在《音乐教育双基之我见》中说道:“一、音乐审美应当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应当占主导地位。二、双基应当是从属于音乐审美的一种工具或手段。”[4]在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音乐表现什么、音乐如何表现的问题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音乐美学是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5]器乐教师在教学的审美体验中,个体并非总是体验到音乐对现实世界中某对象的描绘。有时,在欣赏音乐时引起个体审美的,仅仅在于音乐表现出的作曲家的创作技巧或者演奏家的演奏技巧,而并不在于音乐表现的现实对象所唤起的个体对该对象的过往经验。笔者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对象涉及情感、视觉、思想三个领域,情感领域对应“情绪、情感”,视觉领域对应“景象、动象、场景、形象”,思想领域对应“思想性、戏剧性”等进行理论揭示。因而一位合格的器乐教师应当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两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而后将理性分析后的感受转化为实际演奏的审美音响的控制之中。
三、多重乐感素养、演奏能力为一体的可感范式
(一)具备精湛的器乐演奏的能力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器乐教师在拥有精湛的器乐演奏能力以外还需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高校琵琶基础教学为例,在进行基本指法轮指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在示范演奏的同时结合理论讲授法,让学生对指法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然后运用练习法与“探究—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解音响与技法应用局部到整体音响的相互关系,之后再让学生自习实践并掌握轮指这一基本指法,最后应用实习作业法,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与课外实践中加强练习、应用以熟悉掌握并演奏轮指。
(二)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器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取过去的成功经验,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基本素质不同,所以教学方法不能以一概全。仍以轮指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大指习惯性外翘,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回忆基本指法弹挑的弹奏方法,让其进行身体各部位紧张与放松控制的联想,把好的感觉对应性地用在轮指学习上,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三)具备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类情感”审美情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感情,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而在音乐艺术创造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情。[6]高校器乐教师在进行器乐教学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类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例如,在进行琵琶曲《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研读古诗《琵琶行》,在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乐曲。
(四)具备以审美创造为目的应用技术技巧的示范能力。器乐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创作、音乐表演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器乐知识与技巧的应用规律,才能激活声之情动与人之动情的同构共感效应。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审美创造的、具有激情的示范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有一段表现草原冬夜风雪呼啸的场景,采用了左手快速滑弦的技法,手指在品上不停地上下摩擦形成高低音的变幻,由此来表现风声的呼啸。笔者认为在演奏这段乐曲时,在左手快速滑弦的同时右手的轮指加入强弱变化,演奏出的风声会更具有张力。教师在进行这段教学时,可以示范两种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并选择他们认为更具表现力的演奏技法。
(五)具有多重文化的兼容性并积极获得多重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如今,文化载体的便捷使得文化互动激荡着全球的各个角落,作为高校器乐教师必须具有文化兼容性——既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民族优秀文化,又能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纳其中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元素。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平衡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表现不同音乐文化样式差异的本质美到感性美的能力,促进文化的进步与融合,又要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批判式、发展式的继承;既能在教学活动中推陈出新,又能在全球化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与摆正自身的学术与艺术审美态度。
高校音乐专业的器乐教师除了具备上述五个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的素质与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性教学思维与教学反思能力等。高师器乐教师职业的理想模式的清晰与构建,将直接决定着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器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审美能力与理论水平,扩大文化视野,究其规律,才能在不断构建理想器乐教师工作范式与理想存在模式的过程中形成培育人才的理想范式。
[ 注 释 ]
[1] 李秉德.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
[2] 査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8.
[3] 査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
[4] 章连启.音乐教育双基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1991(5):2-3.
[5]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6]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0.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