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昆明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观点
2015-01-12邹洲
邹洲
摘 要: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文化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许多历史街区在城市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下仍然在快速消失,保护歷史建筑与发展的矛盾仍难以缓和,昆明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的重要历史载体就是昆明城内已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建筑,它们也是能维持昆明城市形象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文化;记忆;保护改造
目前现存的昆明老街,只有位于正义路左右两侧及人民中路以南的区域,还有成片区集中体现历史特色的传统风格建筑街区,几年前,也还相对完整的保存了一些传统民居建筑和老字号店铺,也曾是最有名的花鸟市场,有着昆明最正宗的传统市井文化环境。但现在,这条街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工地,街区原住居民与商铺、摊位都基本搬迁,这座有着千年故事和记忆的历史城市,已慢慢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被淹没。不知道还有几人可以记起这些老街背后的故事,也许,将来人们只能从博物馆和书本上,才能寻找到童年时的回忆。当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对撞时,古老的街道和老建筑身后的昆明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吗?
一、“彻头彻尾”的旧街区改造
在同一范围内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和地产行业的兴起,昆明城采用拆除新建的方法,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导致大量历史街区建筑遭到破坏或彻底消失。
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也就是南诏国(大理国前身)时期,凤伽异向东面开拓疆域,在滇池北岸选点修筑城池,取名拓东城,设在今金汁河与盘龙江之间,这就是昆明建城之始。拓东路的名称,所以今天的拓东路应该算是昆明最古老的街道了,也是昆明形成城市形态的起点。
这条古街道作为拓东城的遗址,经历千年的岁月,留下了许多厚重的历史文物。如建于元代的“真庆观”;地藏寺的大理国经幢;明代的“万庆寺”、“中岳庙”;明朝的“白塔”等,此外还有近代的“江西会馆”、“四川会馆”、“两湖会馆”、“三元铺”等都极具特色。1915年由蔡锷指挥的部队将士也是从拓东路出发打开壮观的护国运动篇章。1950年2月20日,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宣告云南和平解放也是在这条街道上举行的。
拓东路是连接昆明城市东西,贯穿全城的主要通道,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和扩张,有超过十余万平方米的房屋被拆除,还拆除了著名历史遗迹“状元楼”,近年来,昆明市又不断对拓东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今天的拓东路已成为双向六车道,连接城市的主要街道。我们已经看到位于盘龙江与金汁河边,昆明城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几乎完全失去往日的面貌。路名随未改,但两旁建筑都已大变样了。位于云南府城东一公里,因标志性建筑白塔而得名的白塔路,现白塔也早已不知去向。同样命运的青云街改建项目,也拆迁了原有历史风貌的完整街区。
二、昆明顺城街区破坏性的商业开发
把历史街区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是导致决策性错误的根源,把历史悠久的地段用招标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并以此获得的巨大商业利益。由于商业化的目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保护文化的目的,因此如果依靠地产开发公司来达到保护历史遗产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地产商追求的是短期利润,这就是许多历史街区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在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实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完全忽略存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的表现。
这里不得不提到紧邻文明街区也同为昆明老城区中心的顺城街区。顺城街与南通街、崇仁街相通,又在中间连接着老百货大楼和国防路,最具特点的是一条民族文化鲜明的回民街,是昆明最大的穆斯林民族居住区。整条街几乎可以称为清真街头食品大排档,街道两旁有许多餐馆,一家接一家,热闹非凡。进入街区,两旁街道的主色调基本为绿色和白色的伊斯兰文字招牌,夜幕降临后夜市的熏烟与来来往往的人群,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实际这条充满历史的古老街道在元代就已经初步形成,因为它接近昆明城墙故由此得名,街区内的房屋基本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为最典型的“三间两耳”、“一颗印”建筑格局,但因临街房屋基本改为店铺,大部分都重新装饰过,所以原来的模样也都不太明显了。在昆明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有这样的街区,给人穿梭时空的焕然感,在这个街区里,历史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质朴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它比现代化的街区更吸引人。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就是他们记忆中的昆明形象。但现在顺城街已经拆迁,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已经永远在昆明城消失,转型改造后的顺城街硬件设施无可挑剔,和现代化的大街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除了名字,他还是原来的那条老街吗?随着拆迁,昆明一条条一片片古老的街区渐渐消失,今天走在昆明街头,已很难再找到过去的那种古朴的味道。
三、传统标志建筑变成了静态孤立的“假古董”
近年来,因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些人看到历史街区是可以带来旅游收益的,就把历史悠久的街区当作旅游资源来利用开发,所谈的保护政策实际也只是旅游开发的手段之一。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在实践中只会带来更大的错误。比如打着保护和发展的旗号拆除旧建筑后用新材料新工艺建一些访古建筑,使得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变为了“假古董”,虽然一些“假古董”在短时间内也取得了一点点社会效益,被很多人模仿。但过后绝对不会有人再关心和过问,靠此为业旅游收入越来越少,使得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都走了弯路。这种方式所谓的保护和开发才是对还存在的历史建筑最严重的破坏。是与真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相脱节的。
此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暂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建设和拆迁,但却把原住居民从历史街区内完全迁出,并把原来的历史建筑改变成为旅游和娱乐服务功能设施,这也是极其错误的方法。历史街区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实际也就失去了“真实性”。用模仿的活动来替代真实且历史悠久的环境,这更是东施效颦,这样做历史街区就失去了原有的沧桑感。城市历史街区的建筑文化是体现在整体和细节各方面的,模仿不可能取代的历史,可以说,模仿只是人们追寻历史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对于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还是要做到尽量的保护和维护。
书林街和东寺街也是昆明市中心区内历史悠久的两条老街。街区内的东,西寺塔便是创建历史最早的古塔。真正的近日楼实际原来是位于现在的百大新天地前面的圆形花园转盘位置,现在连花园转盘都被拆除了。1950年,为修建东风路老近日楼被拆除,99年昆明为了世博会的举行,为了展示昆明形象,让近日楼和老街重现昆明,市政府又拆除了原东寺街和书林街的众多老民居,并花巨资在拆除后的地域模仿老近日楼的原貌,建起了仿真的新近日楼和仿古建筑街区及门面店铺,建成后的步行街两廊为明清仿古民居建筑群。统一的青瓦灰色墙壁,歇山和硬山合院、跑马转角楼,一应具有。还安装了明清时期的更夫、走卒、艺人等人物形象雕塑,想以这种荒唐更破坏了大量历史民居的做法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但是这个当年被列为省、市政府的十大重点项目;新昆明建设的亮点工程,总投资近1.4亿元的昆明东、西寺塔文化步行街建成多年来一直人气冷清、商铺空置,投资置业商家损失巨大,尽管它紧邻昆明中央商业区,但那里的繁华喧闹根本延伸不到这里,根本问题在于这个仿古街区规模小,不成体系;真正的遗迹和历史建筑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仿古建筑未必被喜爱,整条仿古街区除了零星的路人外,整体环境冷清。很难和这里是市中心黄金地段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到,从城市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被破坏情况来分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的“建设性破坏”是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最为严重的一种破坏。当然发展和建设是必须的,关键是在历史街区建筑中要处理好怎么保护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才能减少和防止“建设性破坏”。做到即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又在发展城市特色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探究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和街区的保护更新的原则,找到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沿革,发扬城市特色的答案,并促进城市重视保护和发展统一,强调可持续保护和发展及低碳环保低耗的多模式的现代城市功能,才是昆明城市的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工作依据。昆明传统民居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正视它的时代价值和继承传统的真谛,以人为本的利用现代手段,不以仿形做衡量传承的度量,实际的解决街区原住民的生活需要与历史民居保护的矛盾,才是存在的前提和出路。传统的居住文化无疑会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改变,虽然传统的居住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民居的发展,继承传统不是守旧,也不是所谓地搞假古董;而是要理解传统的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精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现实中的一些认识问题和应用问题,为具体问题找到参考的依据,借鉴古人与地理气候相生相融的建房智慧,为历史民居的保护探索和改良措施、新民居的借鉴、旅游景点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营造中的要素提取打下深远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 过伟敏 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6.
[2]《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对策》 张凡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
[3]《歷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 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4]《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 李芸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5.
[5]《绿色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 郭艳华 著;名城报 2006.3.
[6]《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冯骥才 著;名城报 2006.6.
[7]《失忆的城市》 登琨艳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8]《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 杨宏烈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