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有效对话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015-01-12刘从林
刘从林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积极开展有效“对话”教学。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入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效对话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话”式的阅读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文本的阅读者,这无疑是与阅读规律相违背的。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呼唤有效“对话”,这是阅读的回归和本真。实现对话的首要条件或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走下传统“讲坛”,与学生共同走进文本,与学生共享“对话”大餐。
一、缘起:目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之现状
时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之现状,存有太多的“固化和守旧”,需要我们全面而客观地去思考。
1.一元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材的“一元化解读”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很多教师把教参奉为“宝典”,“唯教参是举”,备课上课就按照教参上提供的答案解读给学生,从而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进了“一元化”的怪圈。
2.垄断化
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课堂设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对话中,问题由教师设计,过程由教师掌操,结果由教师定论。即使开展了课堂谈话、学生讨论等教学环节,但是谈话、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最终的课堂总结和评价也会回到教师所准备好的答案上去,由教师一锤定音,呈现的是一种“万流归宗”的垄断化的局面。
3.形式化
为了出现“对话”,形式化的对话就出现在了时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对文本还没有深入解读,教师就组织交流,结果是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或有些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组织讨论,讨论正热烈,教师突然叫停,然后总结出准备好的答案。这种“对话”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不具有实效性。
4.程序化
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多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掌握,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释题—作者—字、词、句的分析—归纳中心—总结写法”的程序化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观。
二、践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之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需要对话有效、高效地进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对话,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习,探索并总结出了以下四方面策略:
1.教师与文本对话,注重前瞻性
教师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弄清了文本的写作目的,才具备与学生开展对话的底气。教师与文本对话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吃透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教师要反复阅读文本,读出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现,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多元解读。
(2)了解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最终要付诸于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途径有哪些?这样,教师学会了换位思考,考虑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从而最终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收获。
2.教师与学生对话,注重主导性
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与学生对话,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而不是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在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辩论开始了,有的学生认为是于勒,有的学生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课堂辩论激情热烈,互有理由。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入了。假如教师只顾走自己的老路,把备好的答案甩给学生,那学生的课堂学习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
(2)创设积极引导、有放有收的课堂情境。一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对话的形式,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缩短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使学生对文本不能深入理解;还有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生成”,忽视对文本的解读,而把重点放在拓展延伸上。这些对话都不是有效对话。教师控制教学情境,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其中简便通用的方法有两种:设置悬念和开展讨论。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开展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讨论受阻或无果时,教师要“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学生与文本对话,注重主体性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紧扣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延伸出的相关话题而展开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与文本对话,而且要求学生也要与文本对话,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有:
(1)读与思相并行。读是学生对话文本的第一步。文字不仅承载意义,而且也表达情调。诵读,可以读出情调,读出味道;熟读,可以读懂作者,读懂文本。“学而不思则罔”,文本中蕴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之间相似选择、相似激活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精思,有了精思,就实现了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2)摘与注相结合。在阅读时,学生备好一个摘录本,把阅读中看到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随时摘录下来,长期以往,终能“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让灵感的火花存留下来,学生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这是学生在用思想触摸文本,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4.学生与学生对话,注重合作性
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关系和睦,能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阅读对话的有效进行。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提问,相互评价,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生生对话。
总之,为了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对话,教师应积极开展“对话”教学,积极促进师生本之间的有效对话,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