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2015-01-12张锦玉
张锦玉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的对象。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要学会3000左右的汉字。华东师范大学悦文锦教授曾说过:“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识字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识字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识字教学,是永不过时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的识字教材主要有看图拼音识字、归类识字、看图识字、对课文识字等形式。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结合课文,把识字放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当中,往往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教师向学生介绍生字的读音、笔画以及字义,这种教学方式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及好动的年龄特点并不十分相符,导致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理想。
2.忽视对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具体表现在疏于安排学生查字典练习,未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查字典是独立识字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找到生字在字典中所在的页数,读准字音。到了中年级,由于字义教学是重点,针对一字多义的现象,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通过对字义的蹄选来选择正确的义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通过查字典蹄选义项的训练。
3.不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很少考虑识字的深层次问题——汉字的文化内涵,只注重识字的工具性,仅仅是通过机械识记,让学生掌握字的读音、笔数、笔画、笔顺、结构和意义,而忽视识字的人文性,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汉字的定义限制在脱离文化内涵的一串声音或符号的范围,从而导致学生学起来毫无兴趣可言,更无从谈及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
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一般规律。单独而纯粹的识字教学不仅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制约儿童的思维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最受欢迎的学习形式莫过于游戏了,如字谜、对联、诗词、绕口令、歇后语、接龙、儿歌、表演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好奇心,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学“雨”字,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2.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它的运用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可以弥补教师示范技能的不足,还能促进课堂效果的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车”“汽车”“火车”“飞机”的讲授中,可以用图片或者是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有效地区分这些字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形象化。把“人”与“门、也、火、本、木、半、立”等通过动态形式分别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识字,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在实际运用网络多媒体的过程中,切不可对其完全依赖,从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出发,注重实效性,准确把握学生注意力。
3.注重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识字教学不仅要有“量”的要求,也应有“质”的要求,即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系统,以形表义,不论是形体简单的还是结构复杂的,每个汉字的构成形式,都蕴涵着先民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寄寓着先民的深层意识。如“本”字,在“木”(树)的下部加“一”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字义是树根。同时,可以将形近字“末”与之作比较,“木”上加“一”则是“末”表示末梢。
4.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巩固识字成果。识字和写字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动手写字的训练。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只有真正动手写字,才能加强字形在脑海中的记忆。把识字和写字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对于提高识字教学和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悦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