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
2015-01-12罗文秀
罗文秀
摘 要:课堂提问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课堂提问存在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等现象,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关键词:问;思维;激情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有效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问题结构,提升提问素养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二、把握提问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中思维产生“模糊”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三是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其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提问实效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如果问学习困难的学生“梯形的面积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还不如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难度小,他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四、优化提问方式,提升提问实效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掌握提问的技术,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开放式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1)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知道些什么?(2)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问题?(3)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具有发散性、探究性的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
2.突破式提问
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也就是说,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能只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3.猜测式提问
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是急切地盼望证实,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加强了。
4.启发式提问
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并不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既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组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课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只有认真钻研,多方设疑提问,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优化课堂提问,才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其间的“学问”,问出其间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3]王俊.课堂提问的“肥”与“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