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5-01-12郑继来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学科服务知识服务

[摘 要]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从教育角度看,中国梦就是“育才梦”和“成才梦”,要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要坚持教学为要,坚持科研为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青年生力军。而高校图书馆不能再满足于传统借还业务,必须建立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将知识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协助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对知识服务的内涵和服务模式做了简单介绍,重点阐述本馆开展知识服务的一些具体措施,为师生搭建筑梦的平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学科服务;中国梦;内涵式发展

1.引言

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文章,题为《十问未来之中国》。文章中作者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十个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此文作者,笔名“醉梦人”的先生指出,“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国人幸甚!而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今昔对比,“民国十问”已经大半实现。

那么今天的“中国梦”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他强调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不只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术团体,研究机关的生命[3]。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30年里,图书馆经历了两次大的冲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有人预测随着无纸化社会的来临,图书馆将走向消亡。第二次冲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并一直延续到现在[4]。由于互联网的大量普及,图书馆面临着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潜在进入者(如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等)的冲击和竞争,这些潜在进入者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并很有可能取代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但是面临的第二次冲击,形势更为严峻。当所有的信息都能在网上得到时,用户还需要图书馆吗?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影响力能否得到人们的公认不能不令人质疑[5]。

何坤振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实行知识服务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挑战;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变化;“知识服务”核心能力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新的生长点[6]。因此,图书馆如何开发新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机制,将知识服务无缝地、动态地、互动地融入用户获取知识过程中,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知识服务的内涵及模式

1997年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在其会刊上开辟专栏探讨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等热点问题,并首次提出知识服务的概念[4]。国内,2000年张晓林第一次提出了知识服务的概念[7]。2009年,他又研究了网络环境对图书情报业以及读者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从知识环境、知识过程、知识服务变化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知识服务的内涵[8]。2012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在北京主办了“知识服务的现在与未来”专家论坛,确立以知识服务推动研究型图书馆转型的总体战略[9]。

目前国内外对知识服务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国内,对知识服务内涵的理解大致如下:以馆员的知识背景与检索技能为基础,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用户提供知识或知识产品的服务,重在解决用户的问题,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而不仅是提供客观的、静态的文献与信息[10]。而传统的信息服务以文献信息资源的物理收集、组织、存储、利用为目的,关注资源的获取、积累和传递,且传递中蕴含的智力劳动较少,服务的方式也拘泥于固定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近几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对知识服务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参考咨询、学科服务和信息推送等,是对知识服务比较成功的尝试。网络信息公司与数据库商也在对知识服务进行探索,不断推出包含知识服务性质的产品。比如Google的学术搜索、百度知道、Elsevier公司推出学术搜索Scirus、以及cnki推出的知识搜索。Webofscience数据库中通过对文献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的揭示,使读者发现知识的继承、发展、演化的链条。对检索结果的处理,可以方便用户查找跟自己从事的研究最相关科研资料,跟踪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11]。

事实上,所谓的知识服务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馆员不可能是知识的教导者的角色,而只能是服务与文献信息导引的角色。教师乃至学生读者群体,他们所掌握的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精深知识,都是图书馆员不可企及的。同时,他们的学习、教学与科研工作,又必须依赖于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他们不仅需要可借鉴的文献,更需要激发灵感与点燃创新的火花。

3.开展本馆的知识服务

3.1转变理念,重新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借还书、阅览等服务。但从未来发展看,如果图书馆仅仅抱着文献不放,不拓展资源范围,不延伸服务内容,不增强服务功能,则难以适应变化着的用户需求,难以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要突破传统的“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空洞口号式理念,将图书馆的发展定位成二十四字的核心服务理念,即“资料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为本馆奠定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基础。

3.2加强信息环境的建设

网络对用户的需求与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也必然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根本性冲击。资源数字化促使图书馆形态转变和传统的资源中心地位丧失。人们转向各种网络技术和工具来发现、管理大量信息,而非传统利用图书馆的发现途径。图书馆馆舍和图书馆目录作为研究出发点的趋势正在不断下降,教职工现在也开始转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包括通用的搜索引擎和专门针对学术界的信息服务。

如果图书馆固守传统,就会失去对用户的支撑作用,而不得不被用户抛弃。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本馆内部的无线覆盖范围,提高其网速,另一方面应该推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全校无线网络覆盖率。比如学生写课程考察论文,在宿舍无法使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服务,这样他们反而觉得使用百度搜索更方便快捷。如果图书馆的服务不能主动地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过程之中,用户也将远离图书馆。所以我们要努力为读者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融入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将服务的范围延伸到一切有读者存在的地方。

3.3增加虚拟空间的建设

图书馆探索整合读者知识信息,建立读者知识库是非常有益的工作。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或者正在建立机构知识库,搜集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包括科研论文、授课课件、讲座的视频资料,也包括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我们还要建设用户互相交流知识的空间,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开通了自己的论坛、人人网、微博、QQ等。

虚拟空间包括两部分:①学习空间,每一门课程都应当有相应的课程指南、教学大纲、参考文献、题库、学生作业等,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互相交流。②研究空间,如果研究人员要做研究,他可以整理存放个人的一些东西,和有共同兴趣的人合作,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等等。

3.4嵌入式学科服务

随着时间与技术的发展,简单的参考咨询工作会逐渐被取代,但是以学科服务为代表的高级服务模式则应运而生。学科服务正在成为图书馆的主流业务模式,成为图书馆摆脱危机、重塑形象的突破口,成为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出路。

目前学科服务的模式正在由简单的联络服务向直接支撑科研过程的深度服务转变,学科服务的内容正在由提供文献检索、培训、咨询服务向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转变,学科服务的场所正在由馆内服务向融入科研一线、嵌入科研过程转变,学科服务的方式正在由学科馆员个人能力向学科馆员团队以及学科馆员与用户的团队协同转变。

3.5传统服务要深化

①比如过去搞得四六级专架、计算机等级考试专架,我认为应该继续保持,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增设公务员考试、考研的专架。而且对这些书,还要进行筛选。比如四六级考试在2007年进行了改革,那2007年以前的书,就不必放入专架。过时的书,不符合当前考试内容的书,都不用放入专架。另外,“还书箱”的设置想法很好,虽然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②借阅权限要进一步开放。一方面我们为每年的借阅量下降感到忧心,另一方面学生希望多借文学书,增加借阅权限的要求却一直被忽略。

③图书馆在总台位置上,可以设置一块心情贴板,总台提供笔和小粘贴纸。学生有要求、想法和意见,都可以动笔写出来贴在木板上,总台人员负责及时整理、回答和反馈一些读者的问题。

④读书节还可以增加一个“活人图书馆”活动,“活人图书馆”的阅读方式是能够“借阅”的是“真人”,读书的方式就是聊天。这个活动的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

⑤也强调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提供饮料、咖啡、冷饮等有偿服务,再通过营造舒适的人文、绿色、休闲环境来凸显图书馆的休闲氛围,让读者在休息中阅读、在阅读中休息。

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网站设计,推荐书目最好在网页上,以封面的形式流动展出。新生进校之际,建议在网页上专门做个logo,让新生点击以后,进入“入馆须知”的专题服务。在学生宿舍、食堂附近,可以做一些宣传栏,加强图书馆的宣传。还可以在网页上公布一个排名,把每个年级借书量最多的前十名学生,公布在网上,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在用户要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知识管理、完善知识服务、增强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当务之急。而如何开展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图书馆人完善自身图书馆建设,而且要充分发挥馆员及馆藏优势,开展如特色馆藏服务、学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数据挖掘等充分发挥了人和信息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嵌入式、专业化服务,提升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环境下的服务能力、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上,大学义不容辞地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必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2]刘红.中国梦职教梦青春的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6):21-27

[3]毛鸿琦.打造图书馆人文环境之我见[J].当代图书馆,2008(3):37-39.

[4]吴建中.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7-12

[5]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1):5-11

[6]何坤振.知识服务—新世纪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4):87-89

[7]张红丽,吴新年.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3-27

[8]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9]张晓林.重新认识知识过程和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8

[10]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图书情报工作,2012(3):5-11

[11]张红丽,吴新年.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3-27

作者简介:郑继来,女,1978年生,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现工作于淮阴工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现代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学科服务知识服务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