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
2015-01-12刘钊强薇
刘钊++强薇
摘要:现以工业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结合现有材料和前沿科学技术,打破现有的建筑与设施设备独立思维、分别建造的传统观念,创建一种新的建筑架构,探索和研究出一种更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人机关系的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
关键词:和逸性;工业设计心理学;办公空间;智能建筑
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新的办公方式的需求,传统办公空间与建筑的构架方式、建筑中各种设备侵占的办公空间与使用者使用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和谐了。人们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办公空间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办公环境。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1900年,美国实现了建筑工业化,建筑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式各样的新型技术、新型材料不断涌现。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美国出现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建筑的方案。如今国外建筑智能化主要是以弱电系统工程为突破口进行发展,它们主要集中在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这几个领域当中。
目前,我国的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理论方面,我国的樊超然教授在其著作《工业设计概论》中对“和逸性”一词做了全面解释说明。该观点指出:“室内产品,环境应达到最佳的和谐程度,这样才能创造出更为合理,舒适的人居环境。设计的任务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用户的生理,心理,行为的研究出发,将产品与环境融合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以此来提高人的生活品味。”
二、研究的理论与基本假设
本选题以工业设计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假设的条件下,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手段对所限定的建筑空间—办公空间,建筑设备与目标人群—工作坚实族等进行研究和综合调研。
办公空间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工作空间占39%、服务空间28%、附属空间12%、通道空间21%等。
三、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整体构架
根据用户调研,分析用户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提出办公空间、建筑设备与人的和逸性规划,得出一种新的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
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是利用各种先进科技、材料和设备对办公空间进行统筹构架的体系,根据办公空间功能区的分类,对整个建筑墙体进行整体构架和整体规划。墙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有不同的模块。智能墙体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灵活组合搭建,达到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如下图)。
(一)智能墙体结构与功能
智能墙体外立面主要以铝塑板为墙体面板,外饰面贴装饰壁纸。也可选择玻璃、铝镁合金等其它装饰材质的立面。墙体内部以角钢骨架固定支撑,PVC线管连接各个智能设备的强弱电供电路。ZigBee无线系统控制各个设备系统工作。
智能墙体上部分主要有标准墙、温控设备、安防设备、照明设备等模块墙体组成。中部分主要有标准墙、效果墙体、LED屏设备、控制设备、强弱电线路、门、窗等模块墙体组成。下部分主要有由基座、墙体固定卡槽、温度感应设备、漏水感应设备等模块组成。它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一个智能化的照明、温控、电控、安防等办公空间。也可根据环境与气候特性,最大化的利用自然能源实现自然采光、温度自然调节、空气对流、光能二次利用等低碳节能的办公环境,避免繁杂系统和巨大的能耗。
(二)智能墙体组装与接口
该系统构架从全局出发,模块化的墙体可按需求组合,通过膨胀螺栓与地面固定。电力供应采用混合型,在远的地方用分布式供电电源,可以保证电压的稳定,在设备集中的地方用集中供电,也可以使用UPS供电模式,以便统一管理和接线,节约小变压器等材料。内部线路采用墙体穿管走线,安装便捷。墙内主要有电源线、视频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等。线管均采取墙内直接布管方式,墙体内有强弱电双路穿线管与暗盒,线路铺设必须经过配管,同一回路电线应穿入同一根管内。电源线与通讯线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内。
四、结语
本论文构建一种新的理念,它打破现有的办公空间与设施设备独立思维、分别建造的传统观念,探索和研究出一种更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人机关系的办公空间。它以人体工程学与工业设计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目前现有材料和前沿科学技术的探索,提出一种和逸性的办公空间规划理念,建立起工业产品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和逸性关系,从而在满足用户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也最大化的释放了空间。并给出了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的具体构架形式,分析了该系统中所运用的构架方法、技术和材料。最后,依据人机工程学理论、用户模型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所提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得出“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在满足用户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办公空间的体验享受,为人们未来和谐的生活方式与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樊超然.工业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