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阜:陕派相声夺天下

2015-01-12徐敏

新西部 2014年2期
关键词:陕西微信

徐敏

一夜走红,对苗阜和王声来说,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从大年初一开始,我的微博和微信都处于爆表状态。初二一早,粉丝已经高达2万多。没想到没想到,感觉真的有点蒙圈。”

随着《满腹经纶》的火爆,苗阜和王声也有了更高的目标。“赵本山老师通过他的努力推广了他们的东北文化,周立波又让人们了解了更多的海派文化,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全国观众更多地了解咱们陕西的文化。”苗阜说。

2月22日中午,苗阜匆匆从北京奔回西安,几个朋友在不二茶饭备了薄酒为他洗尘。

酒桌上的苗阜与大家在电视屏幕中所见的一模一样,牙尖嘴利,思维敏捷,幽默诙谐,为人厚道。特别是他自我调侃为“推土机”的那张地包天嘴唇,说起话来吧嗒吧嗒,依然就像说相声。

自今年春节北京卫视春晚节目播出后,苗阜和王声这两位来自陕西的相声演员,凭借一段传统相声《满腹经纶》一炮而红,而且红的那么纯粹,那么彻底。

“niania,根本想不到,真的有点蒙圈。”苗阜说。

一夜成名,真的有点蒙圈

这种一夜走红,着实来的突然了点儿,换了谁都会数不清指头。

2013年,对苗阜和他带领的西安青曲社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上半年,青曲社从小剧场登上大剧场,陕派相声第一次跻身百年易俗社;下半年,青曲社先后受邀参加了第四届“北京相声节”和全国优秀表演艺术家展演。

“起初,我们说的那段相声叫《歪批山海经》,后来才更名叫《满腹经纶》。在北京说这段相声时,中国曲协领导们基本到齐,他们给出了好评,还为我们搞了个专场演出。”苗阜向记者说起《满腹经纶》走红的经过。

全国优秀表演艺术家展演评出了16个奖项,《满腹经纶》是其中的一个。演出那天,台下来了不少媒体,《满腹经纶》被北京台看中,邀请他们参加自己主办的喜剧幽默大赛。

“赛场反响很强烈,但由于赛制的问题,名次不是很理想,仅获了个三等奖。”苗阜说。

但让苗阜没有想到的是,《满腹经纶》却成为众多三等奖中惟一一个受邀登上北京台春晚的相声节目。

一切仿佛是命里注定。在北京台春晚录播过程中,国内各大卫视的领导在座的不少,他们也是来选节目的。包袱不断的《满腹经纶》又被湖北、天津、东方、山东等卫视选中,进入他们春晚的节目单。

“说实话,这几个台的春晚播出后,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响。直到大年三十央视的那段相声一出来,挨了很多骂,紧跟着大年初一,北京台和天津台播放我们的《满腹经纶》,niania,风浪忒大咧!”苗阜笑着说。

当苗阜和王声还没搞清楚出了什么状况,只见微博微信粉丝蹭蹭蹭地往上涨。“从大年初一开始,我的微博和微信都处于爆表状态。初二一早,粉丝已经高达2万多。没想到没想到,感觉真的有点蒙圈。”

《满腹经纶》火了,苗阜和王声立即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先是各大网站疯狂报道和转载,接着就是各大主流报纸纷纷采访报道,几乎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截至目前,《人民日报》已经发了三篇文章,前天(2月20日)发了一个整版,昨天接消息说,明天(23日)好像还要发一个整版。”苗阜说。

苗阜和王声终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许多青曲社的粉丝纷纷打探,何时开箱演出,去过没去过的都想一睹苗阜与王声的风采。苗阜的助理岳峰告诉记者,原本就一票难求的状况,目前堪比洛阳纸贵。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事实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苗阜1982年1月出生于陕西铜川,艺名苗宏齐。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他在铁路子校上完高一就参加了工作。

“工作后我本来可以留在西安的,但名额当时被人顶掉了,我被分配到了富平旁边的一个叫梅家坪的小镇当电工。大山里的工作特别艰苦,我在那儿爬了好几年电线杆。”苗阜向记者讲述道,“因为从小就喜欢相声表演,而且特别喜欢搞创作,加之对分配不服气,我就想做点事儿,证明自己能行,所以闲暇时就写相声小品朝各种刊物投稿。投了不知有多少,但基本上都是泥牛入海。”

折腾多年之后,眼看没有出头之日,苗阜一狠心向单位请了假,到西安铁路局文工团学演出。由于没有编制,苗阜在团里只能给人家搬道具、拉大幕,什么杂货都干,但最终连个跑龙套的机会都没争取上。

2005年,机会突然降临。当时全国铁路系统有个职工小品比赛,当时团里的主演因有事不能参加演出,团领导就问苗阜:“苗,你能演吗?”

苗阜当然求之不得,痛快答应。

汇演的时候,苗阜依然承担着调灯光、挂大幕的工作,有一天,他一不小心失足掉到了灯槽里,脚上划了个大口子,缝了九针。“脚筋差点弄断,但我不敢告诉领导,万一不让我演出了咋办?”苗阜说。

苗阜演的是舞蹈小品,在舞台上蹦跶了几下,脚上缝的针全裂开了,演出结束时,舞台地板上全都是血脚印。但让苗阜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小品获得了小品大赛的金奖。

“这下让我终于翻了身,从此能够真正开始表演了。如果那天我撒个娇,真不知道还要多混多少年呢。所以关键的时候,人得和自己较劲。”苗阜颇有感触地说。

苗阜从不遮掩自己的低学历,在相声中,他就调侃自己“初中我就函授了”。他说,“学历高毕竟不是坏事,我敬佩学问、学历都高的人,也尊敬有修养低学历的人,问题是无论学历高低,你得做人事儿不是吗?”

经过多年打拼,苗阜如今已是全国喜剧美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西安青曲社主席,还是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获得者和铁道部的“火车头艺术家”。

新的开始,认真打磨精品

苗阜的口头禅是“你开玩笑呢”。

“苗,这下可以缓口气了。”席间有朋友感叹道。

“你开玩笑呢,青曲社那么多演职人员要养家糊口,天天那么多观众等着听我们的新段子,一口气都缓不了,只会是越逼越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苗阜说。

苗阜自称非主流相声演员,他学过快板,师承陕西曲艺名家白海臣,相声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我只叩拜了一个师傅郑小山。我们这一行有行规,一个人只能拜一个师傅,也就是说一个人终身只能有一个爹,到处认爹是犯大忌的,干爹也不行。”苗阜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2007年,苗阜与王声等人创办西安青曲社。苗、王二人有一个共通点,都喜欢阅读研究古籍文献,并从中深感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如何让传统文化以陕派相声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成为青曲社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青曲社成立之初,困难重重,演员少,观众少,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苗阜最先提议相声入校园,通过演出培养演员,培养观众。6年的坚持,青曲社终于成为西安民间演艺领域的佼佼者。

“几年前,我们就已经成为西安少有的一两家盈利社团,几乎是场场爆满。”如今的青曲社,已从当初连演出场地都没有的社团,发展到拥有两个演出茶园和一个大剧场的知名班底。

2013年4月13日,苗阜、王声新经典相声专场在西安铁路工人文化宫开场,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陕西省职工文联副主席马亚非与1000多名观众赶赴现场观看演出。

“你开玩笑呢,那场演出人气爆棚,而且没有一张赠票,这标志着咱陕派相声正式进入了大剧场时代,意义重大。”苗阜自豪地说。

从北京春晚到央视元宵晚会,半个月的时间,苗阜、王声和他们的相声火爆走红,这让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哥俩着实难以招架。“niania,风浪忒大咧!”这句杀将出来的陕西宝鸡方言,短短几天声满华夏。有一位山东观众微信询问苗阜,“5岁的孩子天天niania不离口,到底何意?”

好在他们还算理智,很快就冷静下来。“我们推掉了数十个邀约,因为我们毕竟是相声演员,不是综艺走秀。”苗阜说。

王声似乎比苗阜更低调。苗阜告诉本刊记者,王声一般不参加任何应酬。“他是读书人,‘陕西吃饭(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喜欢宅在家里研究‘屎学(史学)经书。我喜欢热闹。”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们希望一年磨一剑,磨出一个精品,能到央视的大舞台上展示给全国观众就行了。曝光率太高不是什么好事儿,所谓的成功和失败一样,都得好好总结,才能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苗阜语气诚恳地说。

把握机遇,传播陕西文化

新西部:听说你和王声意见一致,对声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

苗阜:是是是,我们推掉了大量和相声无关的综艺节目。相声艺人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回归剧场,努力奉献给观众优秀的相声。我们想要做的是相声艺人,而不是娱乐明星;想把时间留在舞台上、而不是来回奔波的火车上。

新西部:邀请的地方一定很多,推掉不可惜吗?

苗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4月12日杭州专场演出之前的任何邀约活动,我们都推了,专心致志搞业务、搞创作。4月30日,青曲社全班人马进京演出,我们称之为“进京赶考”。今晚可能会签一份今年全年的15场全国巡演。

新西部:听说你们得到了中国曲协的肯定?

苗阜:你的消息很灵通么。中国曲协主席董耀鹏作了批示,“全国青年相声演员向苗阜、王声学习”。我们刚收到批示原件。

新西部:突然火了,你感觉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了吗?

苗阜:说实话,生活上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该干嘛还干嘛。我惟一觉得和过去比拘束了很多,突然不敢说话了,特别是在微博和微信上。原来我这人特别爱玩那东西,没事儿发个什么感触啦,意见啦等等,现在不但是不敢发了,我还把自己的微博微信整个捋了一遍,该删的都删了。

我在央视为了烘托相声的戏剧效果,抖了个包袱说—财神赵公明,户县人!钟馗,户县人!刘海,户县人!王声接话:户县是干部培训基地啊?好家伙,我的电话打到爆,说我们伤害了54万周至人民的感情,让我在微信上公开道歉。我没有道歉,为什么?第一赵公明是传说中的人物,第二他就是那一片的,包袱里本身就是塑造我是个不懂装懂的人,包袱实际上就在这不懂装懂里面,行话叫雷子。所以我没道歉。后来有省上领导安慰我说,他们想让你回应,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地域知名度。

新西部:青曲社目前有多少人?接下来你们有什么打算?

苗阜:有30多名演员和30名后勤人员,要打理好这么一大家子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注册的公司已经下来了,我们未来还有向影视发展的设想,土豆网和优酷网的老总我们都接洽过了,未来合作的空间非常大。

新西部:一般民间社团人才流动性比较大,你们呢?

苗阜:我们很多年前就给所有的演员和后勤人员买了三金,团队可以说比较稳定,截至目前没有离开的。

新西部:我看有网友建议你们涨票价,你们会涨吗?

苗阜:我也看到了,而且不少人建议说,哪怕基础票价不涨,也该把VIP的价格涨上去,因为如果有钱人喜欢,不在乎涨多少。但我明确地说,我和青曲社的兄弟们已经达成共识,外面的商演,我们的价格可能会上去,但就目前西安的经济状况,不论我们以后成了多大的腕,给陕西老百姓还是这价,不涨。

新西部:听说你们一直供养着张玉堂老先生的遗孀?

苗阜:是,那是王声的师母,今年63岁了。张玉堂老先生过去和我们一起创业的,他前些年患胰腺癌作古了,青曲社有义务和责任供养好师母。

新西部:现在出名了,有能力回馈陕西了,未来想对陕西做点啥贡献?

苗阜:实打实说,不管走到哪儿,推广陕西文化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赵本山老师通过他的努力推广了他们的东北文化,周立波又让人们了解了更多的海派文化,我们会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全国观众更多地了解咱们陕西的文化。咱陕西的闫妮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贡献。

王声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学底子,我对历史也比较感兴趣,我可以把历史上一些歪的东西以笑料方式表达出来,王声再用正史把我往回掰,既有笑料,又有知识。到全国各地展示咱们陕西的文化魅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新西部:陕西留给人的艺术印象往往是生蹭冷倔,厚重有余,比较不会说笑。而你们两个活宝却能驾轻就熟,包袱不断,温火有度,怎么做到的?

苗阜:好的相声包袱是发自内在的,不是痒痒挠。说实在的,一炮而红的相声作品《满腹经纶》,脱胎于我们25分钟的《歪批山海经》,这段相声是青曲社的一个常演节目,在电视屏幕播出之前已经历经了700多场次小剧场的锤炼,不断完善而来。

新西部:套句时下擂人的问话,节目火了,你俩成名了,幸福吗?

苗阜:我一直认为,幸福从来不是来自于单方面,它必须发散出去才能真正地感觉到。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我们丰足的养料,我们通过相声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看到观众快乐开怀,享受观众的掌声,这或许才算是一种幸福吧。

猜你喜欢

陕西微信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微信
微信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微信
微信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