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江莲花水库淹没区考古发掘

2015-01-12常志强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常志强

[摘 要]莲花库区遗存性质丰富多彩,时代编年自成体系。遗址类型有大型聚落、建筑、墓群、城址、岩棚址等;其时代包含了旧石器、新石器、早期铁器时代早晚两段、渤海、辽金各时期等,基本上可以勾勒出这一地区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大体脉络。

[关键词]牡丹江莲花水库;淹没区;考古发掘

莲花水电站建设系黑龙江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水库南北长200华里,淹没区内存有古代各个时期的遗迹至少40余处。库区位于牡丹江下游上段,属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自然地理亚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30°、北纬44°-46°之间,海拔高度200-1000米,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其地表形态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莲花水电站除坝址坐落在林口县莲花乡莲花泡村外,整个库区位于海林市境内的东北部,包括柴河镇、二道河镇与三道河子乡。蜿蜒曲折的牡丹江由南向北纵贯库区,大多数古代遗址均分布在牡丹江两岸的二级台地上,台地现已全部开垦为农田,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为了配合水库建设,抢救地下埋藏的文物古迹,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组织了联合考古发掘队,从1992年起由北向南两次地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由于任务重、时间紧,邀请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与博物馆专业)、黑龙江大学历史系、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等单位,组成了理花水库考古发掘队,今年在水库区北段即海林市三道河于乡发掘了鹰嘴峰A洞穴堆积;鹰嘴峰古代聚落遗址,三道河子中学渤海墓群;河口村古代聚落遗址;东兴村、望天蛤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面积共3 000余平方米,清理出各个时期居住址34座;灰坑85个;墓葬11座,出土文物4 000余件,同时还调查了三处新发现的遗址。

鹰嘴峰A石棚式洞穴遗址位于风景秀面的鹰嘴峰西北约200米,一座丘岗的半山腰上,它是一个宽约8米、进深5米的石棚式洞穴。这在黑龙江考古史上是首例岩下洞穴遗址发掘。从目前初步清理结果来看,它有三层堆积:第一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距今约3 000—4 000年。第二层出有人字形划纹陶和印纹陶,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4 000—5 000年;第三层出土了完整的桂叶形石器、圆头削器等,时间可能更早,有可能系新石器时代早期。再往下为粗砂粒堆积,并夹有大石块,不易下挖,工作暂告一阶段,准备明年继续清理。如果明年有新的发现,至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同时在附近的排地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与洞穴遗址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些都为我们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寻找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鹰嘴蜂C遗址是一座从渤海早期到辽金时代多层堆积的聚落遗址,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清理出房子8座,渤海早期房子内仍保留着“穿地龙”式的取暖设备,辽金时代的房子内普遍流行石砌的字形火炕。在渤海早期一座房子(F7)内出土了精雕的骨鱼,刀法娴熟,形象逼真,酷似“川丁子”鱼,一件骨鸟纹脖饰尚属首次发现,牌饰外形类似猫头鹰,其上浅雕出两只相对的水鸟,上下尚有圆圈,其用途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原始宗教崇拜有关。根据六层文化堆积,可以排列出从渤海早期到金代文物发展的序列,为牡丹江流域这一阶段文化发展序列树立起一个标杆。

三道中学渤海墓群的发掘是莲花水库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群墓葬座落在一个面向牡丹江的“罗圈形”山坳中,它们排列有序,显然是一个家族的墓地,其中位于山坳最上部的七号墓规模宏大,墓室长3.8,宽3.6平方米,墓壁由石块砌成,厚1.2米,墓室内铺有长方砖,墓道两侧竖立巨石,高1.4米,墓顶已破坏,推测它应为抹角叠涩式。墓内仍为渤海流行的二次葬。墓主人地位较高,应是位于这一地域渤海某府州的行政长官。这不仅是研究渤海埋葬习俗的重要资料,同时又为我们探讨渤海历史地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它是我国目前发掘的最北的一处渤海墓群。

河口遗址紧临牡丹江左岸,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古代人类憩息的好地方。这是一处从早期铁器时代到辽金时代的多层堆积遗址。发掘的近1 000平方米的面积中共清理出房址11座,珍贵的是发现了由早期铁器时代一■一辽金三个时代叠压在一起的房屋。更重要的在辽金时代村落外围发现了一培石墙,它既有防御的作用又有防水的作用,石墙内分布着带有火坑的房子,庭院,石臼,俨然是辽金时代牡丹江畔恬静的农业录象。这种由河卵石叠成的石墙在牡丹江流域尚属首次发现。

东兴遗址位于目丹江右岸、这是一处距今约2 000年左有的一处早期铁器时代居住址,在先后发掘的l 000平方米面积中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屋13座,其中F5是一座近1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在其四周却有顺序地分布着一些中小形方形或圆形房址。它的分布类似中原地区姜寨或半坡原始聚落的分布规律。它的发现为我们探讨牡丹江流域原始氏族的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在Fl还发现了团结文化与滚兔岭文化陶器共生在一起的现象,它证明了这一带正是两种原始文化的交汇地带,它为我们探讨这两种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分布、社会性质与族属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莲花水库库区考古发掘中,坚持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原则,将配合基建项目的抢救性发掘与重点科研课题相结合。例如以往渤海城址的研究,多偏重于京城和较大城址,而对中小城址的探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兴农古城的发掘,就是以了解渤海时期中小城址布局、建筑结构特点为主要目的的专门揭露。该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642m。城墙夯筑,四周有一道护城壕。南墙中段置一门,采用排叉柱作支撑的过梁式结构,与渤海上京城宫门址结构一致,具有明显的仿唐风格。每一座重要的平原城附近都有山城相称,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是渤海国城址设置的固有因素。

参考文献:

[1]莲花电站水库淹没区三处古遗址开始发掘[Z].黑龙江年鉴,1993年.

[2]牡丹江莲花水库淹没区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Z].黑龙江年鉴,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