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上应运而生的明星画廊

2015-01-12侯树山刘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书画家哈尔滨市画廊

侯树山 刘红

哈尔滨市,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坐落在黑龙江流域的松江之滨。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传承贯穿、蕴涵培育白山黑水的节点和驿站。俯瞰历史长河,虽然地处边关塞外的黑水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两大文明相比较,民族传统书画的积淀较薄、传承较晚、起步较迟,但是她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红妆素裹的自然风光,各民族同居共荣而形成的多元文化,汉民族生活习俗与欧陆生活方式融合所呈现出的异域风情,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人才积淀,特别是在构筑共和国大厦历史过程中,她大型国企众多、高等院校林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等,都成为培育龙江书画人才的摇篮,都为创作出思想格调高、艺术风格雅的书画精品奠定了牢固基础,可以说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哈尔滨市应运而生的“松花江画廊”,则是龙江书画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1978年,刚刚从“文革”阵痛中醒来的中国,正在张开双臂迎接“科学的春天”。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刻,为抢救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馆长刘起凤、美术组组长郭云羽和油画创作员陈德志3人,曾先后举办各种学习班和组织各种活动,为普及美术教育积极培养人才。在当时举办的国画学习班上,担任讲师的有著名画家杨沙、廉浦、刘亚民、金兰等;在素描班担任讲师的有乐峰、王立德、邹路、铁恩厚等。在陈德志组织的书法绘画篆刻小组里,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书法家张天民、王文斌、李大维、张树柏等;画家有何守文(著名油画家何大桥之父)、李博文等十几人。其中:有山水画家葛维钧、杜肇存、任全富,花鸟画家李锐、赵永安,工笔花鸟画家金玉馥等。篆刻群体有杨茂国、曲江、王兆卿等人,大家通过开展活动,探讨技艺、交流心得。小组经常邀请画家杨沙、刘棣、郭广业、王墨僧、刘巨星等人表演绘画,还邀请哈师大历史系教授游寿、周齐、王田、洪铁军等表演书法。

不断繁荣发展的书画活动,引起当时区文化馆少年儿童活动组孙剑老师的爱人车英林同志的注意。他时任省旅游局宣传科长,因工作关系经常随旅游团出行全国各地。他看到其它省份城市都有画廊,特别是受当时苏州平江区观前街打造“书画一条街”的启示,感到哈尔滨市也应该着手建设书画基地。因此,他首先向省旅游局宣传处处长王沐非同志建议,以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为依托,建设接待外宾游览参观书画艺术创作画廊。

在获得王沐非同志支持后,车英林又找到陈德志研究商讨有关成立画廊事宜,然后向道里区文化馆馆长刘起凤同志汇报。刘馆长当即同意并委托陈德志起草筹建画廊的相关申请材料,上报给区文化馆的主管单位道里区文化局。道里区文化局翟春梅局长在接到申请材料并批复后,立即将申报材料上报到道里区委宣传部,宣传部杜部长很快批复:“可办”。

申请批复后,征集书画作品立刻成为首要问题,陈德志同志立即主动包揽下此项工作。他组织书画家积极创作,在很短时间内就征集到几十幅作品。随着书画作品创作和作品装裱的初具规模,经过道里区文化馆和道里区委宣传部的多次商议,最后一致达成协议,画廊起名为“松花江画廊”,任命陈德志为画廊经理,并请哈尔滨市文联主席杨角题写了匾额。随后陈德志带领学员马连江、赵金玲、陈玲、潘悦娲、王敏、张兴禄6人,在把道里区文化馆一楼一处约七十米左右的小展厅,进行了简易粉刷维修后,就悬挂起牌匾,展示出书画作品,正式开张营业了。

在画廊成立初期,由于书法绘画作品使用的是宣纸,它不仅单张悬挂不方便,而且展示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李大维同志在白天需要从事主业,只能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装裱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下了画廊的书画装裱工作。他努力克服晚间光线暗和技术经验不足等困难,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探索,初步解决了书画装裱问题,为画廊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画廊的不断发展,李大维装裱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销售需求。于是陈德志又找到省美术家协会画家高云先生,请他帮忙邀请解放前哈尔滨道外四道街民古斋的宋振香师傅出山,担任画廊书画装裱师。宋师傅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亲自选定马连江做自己的助手。在此之后,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又陆续增加了潘悦娲、王敏和张小丽三人装裱书画,为书画装裱又增添了生力军,既保证了画廊快速增长的销售需要,又使我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的传承后继有人。

装裱技术问题解决后,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又成为当务之急。据有关人员回忆,由于当时粮食是统购统销,虽然画廊急需采购到书画装裱所需要的精制面粉,但是一时却又没有合适的购买渠道。因此,当画廊准备举办“国庆画家导游联谊会”时,又遇到了这个困难。时任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的王光伟同志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把自己家中的白面送到画廊,做装裱书画原料之用,有效的解决了画廊的燃眉之急。还有,据我省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金玉馥回忆说,当时因画廊刚刚起步,一时买不到装裱用的绫缎,有一次正赶上他去杭州出差,于是画廊经理陈德志委托他买十匹绫子,他到杭州后立即采购邮寄回来,以解决原料不足的困难。

1979年6月31日,“松花江画廊”正式接待外国来宾参观展览。省旅游局、省外事办、哈尔滨公安局经常会将外国客人带到画廊参观和选购,画廊的书画作品经常是被选购一空。由于时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所以画廊初期的主要顾客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客人。同年7月份,画廊接待了日本外务省长官中田庆雄先生;8月份,波兰共产党总书记也来到画廊参观。10月1日,画廊接待了第一位香港国画家“牡丹王”陈求安先生。在10月份里,杨沙还陪同北京画店经理吴悦石先生和北京著名画家宋涤到画廊参观交流。仅仅在这段时间里,松花江画廊就先后接待了多位外国政要和书画界友人,受到国内外友人的普遍好评。

画廊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快速的增加了书画家的经济收入,而且成为培育书画家进步成长的摇篮。据原画廊工作人员潘悦娲回忆说,画廊成立初期只有陈玲、赵金玲和她三人,发展到鼎盛时期已达二十多人。据我省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金玉馥回忆说,他的画在画廊里经常卖到一二百元一幅,对于他来说结一次账,能够拿回千八百元,当时已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当时在画廊出售作品的还有于志学、王道中、刘棣、杨力、郭广业、杨沙等人,如今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的著名书画艺术家。

书画作品的供不应求,为画廊进一步拓展生产经营方式奠定了基础,不断举办书画家联谊活动,则成为画廊一个重要的经营发展方式。例如,仅画廊第一次举办大型书画家茶话会,就邀请到七十多名省市书画家参加。其中有杨角、石璞、杨沙、郭广业、游寿、廉浦、王仙圃、高云、林彦、吴镇东、牛山、王秀成、周政、周齐、武英扬等著名书画家。还有,在当年的国庆节前夕,画廊与省旅游局还联合举办了“画家与导游联谊会”。常务副省长王光伟同志、省旅游局局长姜潮同志得知此消息后,都专程前来参加活动。参加此次联谊会人员约达170人左右,书画家当场挥毫创作,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优秀作品频出,成为影响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件盛事。

通过国庆联谊会,王光伟副省长得知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已成立画院,为此他提出了成立黑龙江省画院的倡议。然后,在他的亲自督办下,决定由杨沙、白靖夫、陈德志牵头筹办画院。为了克服筹建画院无办公场所的困难,王光伟副省长把省里分配给自己的住房——南岗区联部街的一处苏式三屋一厨,暂借作为省画院筹建处。筹建工作完成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画院于1980年夏季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在哈市南岗区和平宾馆举行。参加成立大会的省委、省政府领导有陈雷省长、李剑白书记(当时设省委第一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向凌等领导同志,省内书画界有近二百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广播电台和哈尔滨市广播电台等都报道了这一会议盛况。

画廊的不断发展,引起了日本同业的关注。1980年,日本邀请画廊派人赴日参加由日本国际贸促会田幸嘉太郎先生主办的“中国物产国际博览会”,中方选派陈德志前往日本参展。在日期间,陈德志代表画廊与日本加纳裱具店签订了书画装裱技艺交流协议。按照协议要求,1981年1月,以七十多岁的老专家加纳茂雄为团长、加纳征雄为团员的日方代表团来访,中方代表团负责人为马连江,团员有刘伟、林洪滨、王冰等。双方利用五天时间,在中方松花江画廊进行了书画装裱技术的深入交流,都感到获益匪浅。为此,哈尔滨电视台还对交流活动进行了追踪式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画廊的对外经营已经满足不了国际、国内书画家的交流需求。因此,1985年黑龙江省画院开始筹办冰城画廊,并把原松花江画廊工作人员整体划入冰城画廊,冰城画廊选址为原奋斗路342号,5月16日举行了开业庆典,省内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伴随着哈尔滨市第一家画廊的诞生,随之而来,由著名书画家由甲申创办的北方书画社、李模的文博斋和常万义的文古斋等画廊,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迄今为止,全省仅在哈尔滨市就已有将近数百家画廊,并且画廊的经营发展方式正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这些画廊正在向建设“廊画融合”和书画艺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方向发展,正在为推动全省书画产业发展和建设文化强省积极贡献力量。

注:文后所附照片均由马连江、潘悦娲两位同志提供。

猜你喜欢

书画家哈尔滨市画廊
画作选登
有失尊严
画廊
画廊
画廊
3名黑龙江越狱逃犯1人被抓
辟雍雅集·“大美寻源——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选登
我们的作品
书画家娄师白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