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工作中的“全员育人”理念
2015-01-12王丹
王丹
论德育工作中的“全员育人”理念
王丹
德国哲学家雅利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之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而真正的育人,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上的教育和传授,更包含了思想品德、体力、智力等方面的提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古以来,有德有才优先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有才无德选择用,无才无德不能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德才兼备”。
我国东汉末思想家荀悦曰:“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在传统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的今天,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的使命更多地落到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肩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当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逐渐积累并愈加丰富的时期。令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领悟人生真谛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引导德育主体对象对德育价值取向做出合理、明晰选择的要求。
一、“全员育人”理念的内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就是要使人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主体价值和意义,发展人的自主品质与精神,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所谓全员育人,体现的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重心的教育的应然去向和核心价值。其中的“全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上说,“全员”可以指全社会的成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而就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讲,“全员”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即全体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1、德育工作不是一项片面的工作,而是不可分割的具有统一性、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还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新理念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延展性这一特点决定,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应当共同围绕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整合全员力量,统筹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2、在当今现实中,存在一些育人理念异化现象。
(1)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生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就业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2)学校育人理念及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育人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所共同指向的目标,其实现主体本应是全体教职员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受到一些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导致部分学校在教书和育人、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中常常把二者割裂开来。德育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从知识传授中分离出来,并且占的比例严重偏低。仅限于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性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没有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殊不知,“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
(3)部分教师的“育人”觉悟与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育人”意识薄弱。
三、“全员育人”的体现
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学生才能掌握丰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教养。这就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履行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位一体的“四育人”职责。
1、教书育人
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全方位关爱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用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用严明的纪律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意感化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
2、管理育人
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通过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履行育人职责。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接触学生要做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主动热情。使学生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受到良好形象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学生思想脉搏,转变重管理、轻教育的倾向。切实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管理人员之间要团结协作,工作上不推诿,提高办事效率,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及时解决问题,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的格局。
3、服务育人
后勤职工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肩负着服务育人方面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自觉地把本职工作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心全意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影响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创造育人的物质文化条件和校园环境,通过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服务、效益与育人的统一。组织学生参加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修养和行为规范。
4、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的熏陶,可起到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完好的校舍和建筑,干净、整洁、完整、有秩序的校园,不断美化和完善的硬件设施等。校园文化环境则包含广泛的校园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园文化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是创建校园文明和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予学生的是精神上的激励和心灵上的反思。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目的。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无小事,事事在育人”的良好氛围有待形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滋润,成为品行文明,身心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合格的人,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努力。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漯河462000)
[1]张晓燕.哈佛实用道德教育:造就聪明而有道德的人[J].中国教育报,2005-07
[2]姚立迎.论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组织体系与实践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01-11
[3]张素湘.坚持全员育人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2
[4]陈文远,林文.全员育人理念与校风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1-4
[5]马福运.“全息育人”德育模式的构建途径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