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
——记《追梦者》生活原型王惠余
2015-01-12钱艺兵
钱艺兵
(江苏省扬州市)
大爱兆雪
只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
——记《追梦者》生活原型王惠余
钱艺兵
(江苏省扬州市)
李大钊杯通讯、报告文学
前不久写了部电影剧本《追梦者》,讲的是扬州一位普通人奋斗逐梦的真实故事。
他一直在追梦
电影男主角的生活原型叫王惠余,今年68岁,江苏日利达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常委,扬州市政协委员。他高中肆业进入扬州玉器厂从事技术工作20余载。1991年停薪留职,赴非洲尼日利亚从亊技术外援工作5年。1995年回国参与创建邗江新星热水器厂,并出任总经理。1997年,50岁高龄的王惠余独立创办“日利达”。仅十余年时间,他将一个仅十几万元资产的“袖珍厂”发展成涵括了太阳能光热科技、太阳能光伏科技、环保电动车三大产业群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时空跨越60年。王惠余年过半百创业,缘何成功?在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不仅有与王惠余彻夜长谈的经历,而且多次走进“日利达”,倾听他的员工背后的甚至“大胆”的议论。我下了这样的结论:个人梦与中国梦是紧密结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丶民族梦。它既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望,也包含着“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个体期待。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梦想,当老师、当警察、当科学家等等,这些梦想也许在时间的侵蚀下变的苍白,也许在现实的改变中像沙粒被流水沖走,到最后,真正坚守住自己梦想的人很少很少。
王惠余对我说,他一直在追梦,而且有三个:大学梦、出国梦、创业梦。
岁月兜兜转转,王惠余的梦想竟然都实现了。
辍学20年后,圆了大学梦
年轻时的理想就是从文,以后当一名记者。王惠余的文学功底,我是走访他以前的同学了解的,他们清楚地记得王惠余的作文从小学一直到中学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直到现在老同学聚会,有人还能背出王惠余范文的一些精彩片断。然而在那个“荒诞的年代”,却因“黑五类”家庭成份被迫辍学进了一家玉器厂学徒。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王惠余压低声调告诉我,他是饱含热泪离开他钟爱的扬州中学。“那可是座百年名校,名师荟萃丶人才辈出著称于世啊!”王惠余提起昔日的母校感情依然很深,“校友中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丶著名作家朱自清丶著名理论家胡乔木以及‘两弹一星’元勋黃纬禄等近50位两院院士。几十年来,人生风风雨雨,毎当我遇到困难丶挫折和干扰,我都会想起我的母校,想起从树人堂走出的前贤。”
如果我们无力改变环境,那么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值得庆幸的是,王惠余真的懂得这句话。此后近27年的时间,他带头在玉器厂搞技朮革新,成为改变扬州玉雕操作技术的功臣之一,成为玉器厂一名顶尖的技术师傅,尽管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尽管当时他有那么多的不服气。俗话说得好,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时来运转,国家恢复高考后,已经辍学20年的王惠余终于圆了自已的“大学梦”。
“不安分”的出国梦
大学毕业后,王惠余回到了玉器厂。他先后被提拔为设备技改科科长和拋光车间主任,并被评为轻工业部先进工作者。
年届不惑,王惠余真的打算在玉器厂画上人生句号?
当然不会,“不安分”的王惠余心里一直有个萦绕多年的梦——出国。
“资本家是什么样的?真的就像是电视里演的,书里写的那样吗?他们是如何办企业的?”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爱思考是他最大的优点。44岁的王惠余带着疑问,不顾全家人反对,执意赴非洲尼日利亚寻找答案。那是位于几内亚湾西岸的一片荒芜草地,除了头顶上赤辣辣的太阳,就是脚下黒黢黢的泥土。看着滿眼的黑人雇工,王惠余顿生拓荒的悲凉。王惠余不放弃,不抛弃,带领着200多名黑人雇工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奋斗,其间还受到两次武装歹徒的洗刼,想起那抵着脑门的冷冰冰黒森森的槍口,王惠余至今仍心有余悸。半年后,工厂正式投产,当年实现赢利。王惠余也从一般技术人员提拔为生产主管,薪水由最初的300美元升到了1200美元。五年后,王惠余第三次提出辞职回国。尽管老板苦苦挽留,但王惠余心中回祖国的“创业梦”在深情呼唤,最终他回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扬州。
“见我辞职态度坚定,老板使出了杀手锏。他提出,按照当时协议,如果提前解除合同,必须扣除一个月工资和当年年终奖,并自已承担回国机票,加起来超过10万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是一笔巨款啊!不过,当时我沒有低头。我说,我愿意承担违约造成的任何责任。老板无奈,只好点头,不仅‘破例’给我购了机票,而且后来又特地从非洲把5000美元年终奖给寄回来。另外,还补发了两个月工资。”回忆这段往事,王惠余深有感慨地对我说:“外国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言之,我的老板教会了我诚信,这是做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在尼日利亚的五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书本永远不会告诉我的真经。”
创业梦——诞生了日利达
1995年11月23日,王惠余带着从非洲挖来的第一桶金——30多万元人民币,开始了自己的淘金梦。
最初,他以股东身份参与创办了邗江新星热水器厂,并出任总经理。在这个小作坊里,他开始了一年多的“创业实习”。直到1997年4月8日,他个人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日利达太阳能正式诞生。这一年,王惠余50岁。
“创业之初的艰辛是我们夫妇共同品尝的,我们借了农民的几间平房,不分日夜地硏制太阳能,几只冷馒头就着咸菜充一顿饭,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王惠余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日利达早已成为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并摘下了“中国驰名商标”的金字招牌,企业也成为联合国釆购计划注册供应商。2009年的家电下乡,还让日利达成为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太阳能示范企业。
在王惠余的书櫉里,我看见一幅王惠余在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论坛上发表演讲的照片,随意问他讲些什么?王惠余坦诚道,我是作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代表向与会的俄罗斯丶匈牙利丶瑞士丶芬兰丶孟加拉等十国的能源或科技部长,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主席沃尔夫冈丶世界能源大会主席斯蒂芬介绍中国为世界节能减排事业作出的巨大而默默的贡献。我先给大家算一笔账,目前中国一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替代约2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替代约5000万吨标准煤,总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准确可信的数字充满说服力,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接着,我倡议:“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世界各国不妨借鉴一下中国的经验,让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千家万户,让低碳经济从民间开始,进入家庭,对完成节能仼务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沒想到话刚落音,全场不约而同起立并报以热烈的掌声,那场面的确令人难忘!说到这里,王惠余显然有些激动,我知道他是为祖国而自豪,为自已是中国人而自豪。我还从媒体上知道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听了王惠余的发言,由衷地发出感叹:“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人在谈论为什么人类能够生存下来,这是因为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內的耗能排放大国,共同携手节能减排所创造的结果,我们是在拯救地球!”
如今的“日利达”已是集太阳能光热科技、太阳能光伏科技和环保电动车三大产业集群于一身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目前正在为全球包括国内近几十个国家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源热泵、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及环保电动车等环保节能产品的供应与服务,是中国太阳能领域的佼佼者。
只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
王惠余看上去绝不像年近古稀的老人,留给我的印象是神态年轻且心胸宽广。记得扬州老乡星云大师曾经说过:“心宽,眼前世界随之敞亮,处处有通路,处处有助缘。”我问王惠余,一生奋斗逐梦取得成功,是否与其“心宽”有关系?他笑而不答。
沉呤片刻,他虔诚地说:“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今,王惠余的资产已经过亿,但他对自已依然苛刻,出门永远是火车,火车大多是晚间的,这样可以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住的永远是简朴的,工作永远是按时的,然而对待自已的员工,他可以把自已的房子让给员工住,自己挤在公司宿舍凑合,可以为了按时给员工发工资而把远道而来的客户挡在门外……
如今的王惠余,让你在不能理解的基础上崇敬他,敬佩他。
曾经在心底蕴藏多年的梦,曾经发愤想要实现的宏伟愿望,现在终于成为现实。但王惠余心中并沒有滿足。面对着全球资源、能源带来的危机,面对着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王惠余依然单纯着自己的想法:只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