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战略研究
2015-01-11杨建永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文/杨建永 田 旭(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保定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战略研究
□文/杨建永 田 旭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是一个问题。保定建设既符合大局发展要求,又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本文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切入点,在分析保定区域定位和自身特色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京津冀;保定;生态宜居战略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规划,京、津、冀有望打破各自规划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想,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保定市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
宜居生态城市满足安全健康、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等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向和潮流。城市发展不应仅局限在经济发展,更要考虑发展可持续性。因此,在城市产业发展中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原有产业模式,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有机更新。保定是首批确定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的低碳发展模式面临着升级和创新的需要。保定建设低碳城市,要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促进保定低碳城市建设,增强保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二)良好宜居环境。城市的宜居环境主要体现在清新空气、蓝天、碧水和绿化水平。清新的空气是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水质是
宜居城市的基本保证,高水平的绿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也可以愉悦老百姓的身心,是宜居城市必备的要素。
(三)鲜明的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历史发展的积淀,拥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城市,会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拥有自己的生命基因和内涵。千篇一律的城市森林没有自己的灵魂,缺乏本土城市特色和人文气息、个性的城市不是现代宜居城市。
(四)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互相协调融合发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城乡协调发展应实现城乡社会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城乡人口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景观对比在一个更大尺度上呈均质状态,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乡联系有序。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保定面临的问题
(一)大气污染问题。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问题,需要多方考虑,协同解决。在诸多问题中,存在一个共同难以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中国环保部发布第一季度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信息。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多所城市榜上有名,保定市是其中之一,结果是形成一条经由北京向南的环境大气污染带。在大气污染成因方面,燃煤污染是隐形杀手,不仅影响京、津两地,河北省也承受公众健康损失。
保定市大气污染特征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保定能源以煤为主,燃煤是大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第二,保定市区周边焚烧秸秆和垃圾、城市建设扬尘、道路扬尘、裸露地面扬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三,保定汽车保有量居全省前三,单位面积汽车保有量大,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得大气中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日益加重;第四,保定城市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且由此产生环境问题,应通过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以资源节约、减轻生态环境损害和废物系统化、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河北省与京、津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这种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瓶颈。就保定市而言,保定市辖区内共有22个县市,这些县市之间的经济水平不平衡。在环北京的贫困带县中,保定市有8个,分别为涞水、阜平、唐县、涞源、望都、易县、曲阳和顺平。2012年,涞源县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3%。因此,应找准保定各县的优势资源,缩小各县之间的差距,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化扶贫。虽然顺平县林果产业、涞源县的核桃产业、阜平县的大枣产业等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和规模较低。
(三)产业转型升级不足。保定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实现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保定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市,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的阶段。
一些地方还存在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不加选择上项目的倾向;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陆续复产,一些工艺落后企业没有改造,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能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可能出现大幅反弹;结构调整力度需加强,部分县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仍然不高,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保定市发展战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保定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城市与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战略,从东、西、南、北方向全面打造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从产业结构来说,中间是保定老城,东边的容城、高阳几个县则以箱包、纺织制造和商贸物流为主,同时发展基本交通设施;西边的山区发展林果、畜牧、食品加工业等绿色工业,加速发展旅游、餐饮等优势服务业;南边是以定州为中心,突出特色经济,安国的药材、曲阳的石雕等;北边是以涿州和高碑店为代表的桥头堡发展地区。
(一)发挥保定中心城区带动作用。统筹保定“一核心两组团”产业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原则,以保定城区为发展中心,完善大保定规划。对保定周边的县区等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功能定位,缩小区县发展差异,发挥中心城市主体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打造以保定主城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群,以及保东生态文明新城组团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组团。
(二)发展东部“集群经济”。重点打造企业聚集的“集群经济”,推动形成地方性产业集群,扩大企业集群的规模,提高产业集群的质量,促进企业集群的整体提升。以发挥白沟箱包的特色引力,承接北京批发市场外迁,打造京南商贸名城品牌,形成具备现代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白沟新城为区域中心,科学规划容城、雄县、高阳、蠡县等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群体集中、特色明显、实力强劲、潜力巨大的保东经济板块。
(三)打造西部绿色生态区。立足西部山区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等生态型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在市场上逐渐显现;同时,休闲旅游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追寻具有良好的空气,有山有水的地方来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和享受家庭团聚。保定西部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坚持一手抓绿色种植业,一手抓绿色生态旅游经济,形成西部地区特色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
(四)推进保南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品”的区域发展特色。加强定州与周边县市的统一规划协调和产业对接,辐射带动安国、博野、曲阳、望都等周边区域,重点扶持安国中药产业、曲阳石雕产业和望都的农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保南经济板块。
(五)以涿州为次中心统筹推进保北地区发展。发挥涿州毗邻北京的地域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北京的外溢转移企业,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全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统筹制定涿州、涞水、高碑店等一线地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定兴等保北各县的区域协调,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形成保北经济板块。明确高碑店的现代物流和农副产品中心定位,将带动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一批相关产业,不断提高高碑店城市竞争力和完善营商环境。
四、对策建议
(一)明确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可以利用地缘优势,既服务北京,承接北京的转移企业,又不放弃自己的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局中。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努力把保定建成行政成本最低、商务成本最低、生活品质最高、服务品质最高的城市。
(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保定毗邻北京,地理区位优越、具有良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保定与京津的产业协作,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保定与京津定位不同,可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我们必须借助这种天
时地利人和,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为构建京津冀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三)生态涵养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加大保定水系治理工作,加强土壤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实施绿色攻坚工程,发挥好首都“生态护城河”的作用。保定与北京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实现周边崛起,只能是绿色崛起;成为新的增长极,只能是绿色增长极。我们必须在防治大气污染的同时,对山、水、林、田进行综合治理,使保定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打造城市品牌。保定市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稀缺资源和优势资源来保护、经营。北京和天津作为大城市,所缺乏的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保定市应该实施错位定位,实施项目优选,加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通过推进水体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生活屏障建设等专项行动,实现生态惠民。将把低碳作为着力改善保定生态环境的切入点,做大保定低碳试点城市品牌,以环境导向提升产业理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都沁军.河北省城市生态化的分类与调控[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12.
[2]戴学明.加快南宁市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
项目来源: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0514)
F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