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在提高儿科标识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

2015-01-11徐鸟燕XUNiaoyan张黎娜ZHANGLina

医院管理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腕带圈员品管圈

□徐鸟燕XU Niao-yan 张黎娜ZHANG Li-na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同一工作场所的人员(5-12人)为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QC)方法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该方法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1]。

标识腕带(简称“腕带”)是病人身份准确而可靠的识别标记,是对医院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区分病人的基本要求[2]。病人安全目标之一是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而腕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查对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而使用腕带,可有效防止错误识别,确保患者身份的唯一性及正确性。因儿科患儿的特殊性,每天都会有一些患儿无佩戴腕带,导致核对程序出错,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为此笔者所在科室自2013年10月起,针对“提高儿科病房患儿标识腕带的佩戴率”开展了品管圈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收集儿科病房2013年11月份住院患儿标识腕带佩戴率为开展前组,2014年6月住院患儿标识腕带佩戴率为开展后组,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佩戴率进行分析比较。

2. 方法

2.1 成立了QCC小组。小组成员为8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圈员为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及1名护士。圈名为芽芽圈,经过头脑风暴选出八个需要整改的项目,依据迫切性、重要性、上级政策、圈能力,进行1、3、5评分,最终确定了“提高儿科病房患儿标识腕带的佩戴率”作为芽芽圈活动的第三期主题。

2.2 现况把握。

2.2.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前与主题相关流程图。

图1 腕带佩戴流程图

2.2.2 初步分析。根据流程图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相应的查检表。查检表由责任班对住院患儿在输液操作时检查腕带佩戴情况,并进行调查登记。收集了2013年11月份共住院总人次为1437人次,佩戴数993人次,患儿标识腕带佩戴率=佩戴合理人次/抽查总人次=69.10%,无佩戴或不合理数为444人次。其中位置错误数如腕带在床尾、输液架上等331人次,自行取下数如家长取下后放抽屉内等78人次,松脱后未佩戴数26人次,皮肤过敏数7人次,其他原因(如遗失)2人次。实施前柏拉图:

图2 实施前各项佩戴错误原因

3. 目标值设定

3.1 实施前患儿标识腕带的佩戴率=69.10%

3.2 设定理由:(1)遵循80/20法则,我们将改善重点确认为92.12% (2)结合工作年资、学历、主题改善能力,客观的得出圈能力为66.50%(3)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69.10%+[30.90%×92.12%×66.50%]=88.03%

3.3 标竿学习。圈员们对文献数据[3]进行标竿学习,发现文献中的佩戴率:93.3%-94.8%。大家一致决定将我们的目标值设定为:93.5%,改善幅度:35.31%。

图3 实施后所要达到的佩戴率目标

4. 原因解析

4.1 现场调查。圈员查阅了相关的文献[4]动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分发20份调查问卷,回收20份,完成率100%。

儿科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现状调查表

亲爱的家长: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为了临床护理中,加强护士规范操作行为,将佩戴、查对腕带等工作常规化,加强相关健康宣教及腕带监管,确保患儿安全。调查住院患儿腕带佩戴情况,请您填写以下问题。

床号年龄住院次数

统计后数据显示:

4.2 特性要因图的绘制。目标设定后,圈员再次审核了腕带佩戴的流程及现场调查的数据,对腕带佩戴从位置错误因素、自行取下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通过鱼骨图的绘制选出主要原因。

图4 佩戴位置错误的主要原因鱼骨图

图5 自行取下腕带的原因鱼骨图

4.3 真因验证。(1)我们采用调查登记形式对2014年2月份的数据进行统计。步骤一:由主班每天对新入院患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调查登记。2月份新病人人次:191人次,位置错误数:42人次。位置放置错误原因图:

图6 佩戴位置错误原因

(2)由责任班每天对住院患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调查登记。2月份抽查总人次:1226人次。自行取下数:86人次。自行取下原因图:

图7 自行取下腕带原因

5. 对策拟定。全体圈员针对7个真因利用头脑风暴提出很多对策,按照可行性、经济性、实效性指标评价选出针对性最明显、执行性最强,有一定创新并具有长期可操作的对策内容。(1)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岗位。(2)改进腕带,提高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3)学习腕带制度,执行操作规范,增加护士的法律意识。(4)加强腕带的宣教力度,增加宣传资料。(5)重新定义腕带制度,使其更适应于儿科临床。

5.1 对策实施与检讨。拟定上述5个对策后,由相应的圈员负责实施、监督,并以数据量化的形式确认每一个对策的有效性,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对策要及时检讨,及时调整对策的内容和实施细节。

5.2 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岗位(对策一)。针对腕带佩戴职责不明确,主班在忙碌时会由护理员帮忙佩戴,而护理员一般均会佩戴于床尾,护士为方便未予相应的处理。首先明确规定腕带必须由护士进行佩戴。并进一步规定由责任护士进行佩戴,并将其列入责任班的工作职责中,责任到人。

5.3 改进腕带,提高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对策二)。腕带均由住院收费处打印,无儿科专用腕带,一律用成人腕带,材质硬,宽度宽,患儿自感不适。同时在调查表中,有2位家长表示腕带材质不够柔软,不愿意患儿佩戴。为此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并查阅了文献[5],利用儿童手链及中国结材质改良制作成新式腕带,腕带两端剪去,折叠,在两端剪两孔,用中国结的红绳穿过,绕患儿手腕,再打一手链的活结,类似于儿童手链戴于患儿手上,既柔软又美观。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绳子结散开、过松,滑脱较多。且仅适合于1岁以下的儿童,较大孩子不喜欢戴。为此我们向住院收费处要来了腕带厂商的联系方式,向他们反映了此问题,厂家提供专门儿童腕带,使其更窄、更柔软,色彩更绚丽。同时在我们护士站设立了儿童腕带打印机,入院后均由本病区护士专门打印。

5.4 学习腕带制度,执行操作规范,增加护士的法律意识(对策三)。护士会因工作繁忙忽略腕带的重要性,将其戴于床尾。对此,组织科内护士学习腕带制度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每天对腕带进行登记,了解其组内的佩戴情况,引起护士对腕带佩戴的重视。

5.5 加强腕带的宣教力度,增加宣传资料(对策四)。根据厂家提供的腕带资料,向患儿家长解释腕带材质防水、防过敏。同时在病房的墙上张贴有关腕带的宣传资料。加强在入院宣教时对腕带的介绍。

5.6 重新定义腕带制度,使其更适应于儿科临床(对策五)。医院设立的腕带制度,适用于成人科室,将医院的腕带制度进行修改,使之更适用于儿科。尤其是对腕带宽松度进行了修改,为此我们根据收集的病区相关建议,对相应制度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将医院腕带制度中佩戴松紧由二指改为一指至一指半。

结果与分析

1. 有形成果

1.1 统计了2014年6月病区的腕带佩戴情况。

表1 实施前、中、后腕带佩戴率变化情况(%)

目标达标率=(93.61%-69.10%)÷(93.50%-69.10%)=100.41%

进步率={(93.61%-69.10%)÷69.10%}=35.47%

图8 实施过程中腕带佩戴率改善情况比较

1.2 成果比较。实施前后不同错误原因的发生次数的改变情况。

表2 实施前后各项错误的发生情况

对比实施前后数据可看出,位置错误数、自行取下数、松脱后未及时佩戴数等错误类型的发生绝对数均有明显下降,但发生的相对数只有位置错误数有明显下降。因该项是实施前主要的错误原因,其下降幅度足以带来整体错误发生率的明显下降,亦即腕带佩戴率的明显提高。

对新增皮肤过敏患儿,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患儿皮肤易过敏;(2)天气炎热,腕带紧贴于皮肤,皮肤易过敏;(3)腕带佩戴时,佩戴过紧。对此进行相关的规定:一是在患儿入院佩戴腕带时,要向患儿家长宣教:请多多松动腕带,不要长时间紧贴皮肤。二是如患儿在院期间出现皮肤过敏或患儿属于皮肤易过敏的,使用改良新式腕带。三是护士在进行腕带核对时,请先松动下腕带,使其不紧贴于皮肤。

采取上述措施后,继续观察、统计7月份数据,发现皮肤过敏数由6月份的13例下降至2例。

2. 无形成果

表3 实施前后团队工作相关态度、能力变化情况

图9 各项指标变化

3. 附加经济效益。从2013年11月份的数据看,腕带佩戴率为69.10%到实施后的93.61%,其中提高了24.51%,2014年6月份的住院总人次为1440人次,腕带重新打印为1元/条,为科室节省:

月经济效益=1440*24.51%*1元=352.9元

年效益≈352.9元*12个月≈4235元

4. 效果维持情况

表4 实施后按月腕带佩戴情况

讨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病房内腕带的佩戴率,方便了医护人员核对时的执行落实,加强了查对制度的落实。确保了患儿在医疗工作中的身份识别,有效的提高了医疗工作的质量,杜绝了因身份识别问题引起的重大医疗安全隐患。在取得较大改善的同时,也应看到,腕带在本科室的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客观问题,需要今后不断努力!

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圈员们学会了在日常工作环境中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善了相关的操作流程,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1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2 黄招娣,雷寅莲,黄丽云.儿科病人佩戴标识腕带依从性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6)∶748-750

3 曾小梅,李滢,向美焕.识别腕带在儿科病人应用中的困扰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1)∶86-87

4 赵菁,李小峰.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5(10)∶47-50

5 薛海华,沈嵘,张翔娣.新型新生儿手圈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46-47

猜你喜欢

腕带圈员品管圈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Misfit×Swarov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