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2015-01-10

史志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陶寺城址考古

何 驽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一、引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至关重要的历史疑案,一个是何以“中国”?另一个是尧都何在?或者说尧舜禹真实存在吗?

“中国”初始破题,一个是地中观念的出现,二是国家社会形态的出现。

而另一问题尧都何在如何破题?文献没有确凿无疑地记载尧都在今天何地。《水经注》言“尧都平阳”,传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尧都地点还有其他含糊的文献记载,众说纷纭。于是考古探索成为寻找尧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尧都考古破题方法是尧都的考古侦探。从考古发掘与研究确定遗址的都城性质。将相关考古资料与尧都相关文献记载系统地对比,多角度考古证据指证尧都,综合结果得出结论。现有的考古资料,将临汾地区发现龙山时代晚期超大型遗址——陶寺引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对陶寺遗址进行都城考古研究,以探索其都城功能和早期国家社会性质。

一个国家社会由其都城最为集中体现。所以探索一个社会是否是早期国家,首先从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中心——都城入手。都城考古判定都城遗址标准有城墙、宫殿区(宫城)、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天坛、观象台、地坛)、王陵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相当于国库)和普通居民区。陶寺遗址都城考古实际上就是考古寻找上述都城功能区划的证据[1]何驽.从陶寺遗址考古收获看中国早期国家特征[A].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11.(P141-155)。

二、陶寺都城遗址的考古证据

陶寺城址位于山西南部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陶寺遗址,认为是一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978年至1984年,为了寻找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的遗存,发掘了与文献所谓的“夏墟”有联系的陶寺遗址。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确定了陶寺文化。

1999年开始,陶寺的考古工作围绕寻找城墙为中心。2000年终于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的北墙,2001年确定了东墙和南墙。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得以确定。陶寺中期城址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中期城址总面积为280万平方米,其中南部中期小城10万平方米。方向225°(图一,陶寺城址平面图)。

图一

1.早中晚期城墙。

2013年以来,对于陶寺早中晚期城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陶寺早期城址大约20余万平方米,由宫城及其南部的下层贵族居住的外城构成。其发展完备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双城制都城模式,唯因建城历史原因而成为“日”字形结构,而不是中国传统双城制都城“回”字形模式。

陶寺中期城址280万平方米,方向225°。宫城北墙和西墙曾维修拓宽。中期扩建外郭城,外郭城西墙Q3因水毁另建Q2。此时成为典型“回”字形双城制都城。都城内功能区划齐备且明确,宫城居城中偏北,东南小城为中期王陵区和郊天祭日的祭祀区(观象祭祀台及其附属建筑),城外北偏西是祭祀地祇的“泽中之方丘”及其附属建筑。工官管理的手工业区被设置在城内东南部。大约从事农业的普通居民区设置在城内西北部。大型仓储区位于宫城外侧东部。陶寺中期城址的功能区划,明显受到宇宙观指导[1]何驽.试论都邑性聚落布局的宇宙观指导理论——以陶寺遗址为例[A].三代考古(五)[M].科学出版社,2013.(P19-37)。

陶寺中晚期之际,城址包括宫城和外郭城均曾遭到政治报复性破坏平毁。陶寺晚期偏晚宫城北墙、西墙、南墙曾经一度修复,成为单一城制。宫城内少数宫殿营建。城北“地坛”曾扩建。但是最终这些重要建筑也被彻底摧毁。

2.宫城内的重要发现。

根据钻探与试掘,宫城内有大小夯土基址十余座,最大的是IFJT3,面积约8000余平方米,小型基址在2000—3000平方米左右。IFJT3仅存基地部分,中部偏东发现三排柱网遗存,可能是IFJT3的主殿建筑遗存之一,面积大约280平方米(图二,参见封二,陶寺核心宫殿基址主殿柱础网)。

该区域还出土了陶板瓦、烧烤硬化夯土台基残块、刻画白灰墙皮、白灰地坪残块、蓝铜矿蓝彩墙裙残块、玉器、纺织物、黑光陶器、铜盆口沿残片、铜蟾蜍片等宫廷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

IFJT3夯土地基下,叠压着陶寺早期的凌阴建筑——冰窖建筑遗迹,面积约200平方米,深约9米,有之字形坡道、储冰池、存取冰块的栈道等遗迹。

IFJT3东侧有一处宫廷厨房建筑群,以烤肉炉最有特色,开创了夏商周三代“东厨”的宫室制度。

3.观象祭祀台。

位于陶寺中期东南小城内,背倚中期内道东城墙Q6,向东南接出半圆形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有三层地基。第三层地基边缘有10道夯土柱缝,第二层地基上有两个夯土柱,同生土台基芯上的观测点,构成地平历观测仪器系统(图三,参见封二,陶寺观象台)。这套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太阳地平日出即塔儿山山脊线上日出,将一个太阳年365或366天分为20个节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还有粟、黍、稻、豆的农时、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点以及宗教节日。这里是郊天祭日的宗教礼制建筑区。

4.泽中方丘。

位于城址外北部偏西,出于多水环境。早期始建,中期扩建,二者保存都很差。中晚期之际曾大规模破坏。晚期偏晚曾经修复扩建,面积约1400平方米,呈方形。因此是泽中之方丘,用于祭祀地祇。

5.手工业区。

位于城址内东南部,面积大约20万平方米,由一处带回廊和门塾及庭院的夯土基址IIIFJT3统领。IIFJT3面积约1300平方米,是手工业区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规格很高,大约是工官管理手工业区的衙署性质的建筑基址[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III区大型夯土基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5,(1).(P30-39)。

手工业区内大约有六个工业园区,分别从事石器制造和陶器制造业。所谓工业园是有工作场所、工匠房屋甚至墓地组合构成[1]何驽.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1期).2011.(P46-57)。

6.陶寺中期王陵区的发掘。

陶寺中期王陵区位于中期小城内,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发掘元首墓1座,IIM22;贵族墓5座。

IIM22长5、宽3.6、自深7米,是陶寺文化已发掘最大的墓葬,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大墓中也处于前列。棺内残留玉石饰品等46件,扰坑内出土玉石饰品20件,墓室未扰动部分出土随葬品72件,包括彩绘陶器8件、玉石器18件套、骨组8组、漆木器25件、红彩草编物2件、猪10头、公猪下颌骨1具(图四,参见封二,中期元首墓IIM22)。

中型贵族墓清理5座,曾遭到彻底摧毁,残留部分彩绘陶器和绿松石饰件。

7.陶寺晚期的政治报复现象。

陶寺晚期凸显暴力行为,伴随扒城墙、毁宫殿、捣王陵,政治报复行为特征显著。

8.陶寺中期王墓IIM22漆圭尺证明“地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

陶寺中期元首墓IIM22出土漆杆有彩绘刻度,为测日影仪器圭尺(图五,陶寺圭尺)。第11号红色带处标志夏至影长,总长39.9厘米,等于陶寺1.596尺。第33号黑色带总长度为141.6厘米即5.664尺,为春秋分影长。《周髀算经》“夏至标准晷影一尺六寸”。《周礼》“夏至影长一尺五寸是地中”[2]何驽.陶寺圭尺“中”与“中国”概念由来新探[A].三代考古(四)[M]科学出版社,2011.(P85-119)。《隋书·天文志》将《周髀算经》的夏至影长1.6尺误解为洛阳的实测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曾经将《周髀算经》记载的夏至影长1.6尺数据,同样作为地中的判别标准。

陶寺圭尺地中刻度,从物证的角度说明最初“中国”的含义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图五

三、尧都的考古指证的证据链

1.陶寺遗址出土文字自证。

陶寺朱书扁壶“文尧”二字,是陶寺城址为尧都平阳的文字自证(图六,参见封二,陶寺朱书陶文)。陶寺“尧”字本意为“黄土塬上夯土板块建筑的大城”。目前考古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上用夯土板块建筑的超大型都邑聚落只有陶寺一处。因而“尧”字显然是为陶寺城址特造的。那么建造陶寺城址的杰出元首便称之为“尧”[3]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A].三代考古(一)[M].科学出版社,2004.。文尧合称与文献中高度赞扬的帝尧文德相吻合。

图六

2.《尚书·尧典》系统对比。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爲,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鷸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1)陶寺五表:四表与中表。

陶寺文化的四表以陶寺城址的地中所立中表为基点,即按照陶寺城址的纬度线N35°52′55.9″约N35°53′测量寻找陶寺文化所处欧亚的东西两端点,确定东西二表;按照陶寺经度线E111°29′54.9″约E111°30′测量寻找欧亚大陆南北两端点,确定陶寺文化南北二表。

南表点:广东阳西沙扒月亮湾陶寺南表测点南距山西襄汾陶寺城址1593公里,N21°30′21.77″,E111°29′20.28″。濒南海。

北表点:俄罗斯萨哈共和国诺尔德维克(Nordvik)以东的拉普捷夫海南岸上,经纬度为N76°40′26.77″,E111°30′29.08″。 濒北冰洋。

东表点:胶南市朝阳山嘴矶头,濒临灵山湾,经纬度为 N35°53′17.34″,E120°05′14.95″。濒黄海。陶寺东表标志点直陶寺城址中心桩直线距离771公里。

西表点:叙利亚拉塔基亚省 Ras al Basit之 Badrusiye Shore(海岸),经纬度为 N35°53′13.05″,E35°53′10.68″。濒地中海。

(2)中国古代文献中四海之内地广数据的验证。

据徐凤先博士研究,依据陶寺长度基元1尺=25厘米得出1000尺=1里=250米,四海之内东西地广28000里折合7000千米,南北地广26000里合6500千米。

以陶寺城址中表为测量十字基线,则陶寺文化东西两表间距7563千米,比28000里7000千米多563千米,误差率7.4%。陶寺文化南北两表间距为6113千米,比26000里6500千米少387千米,误差率6%。

上述计算表明,文献所说四海之内东西地广28000、南北26000里数据是实测得到,并非虚妄臆造。该套地广数据是陶寺文化以陶寺遗址为中表的四表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我们所推测的陶寺文化四表实测地点是合理的,先秦文献所记四海之内地广数据证明它们的存在。

(3)寅宾出日。

《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在陶寺观象台地平历中得到验证。

(4)阴阳合历。

《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这是典型的阴阳合历。陶寺铜朔望月小轮,表明陶寺不仅存在太阴历,更有可能用于阴阳合历的配制。

(5)尧时四岳官僚。

《尧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已。”

陶寺早期和中期的中型贵族墓葬,很有可能是官僚墓葬,其中职官包括农官、天文官等。陶寺早期贵族墓葬随葬的玉石圭,是官僚委任的凭信。

《尚书·虞书》: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後。孔传:舜敛公侯伯子男之瑞圭璧尽,以正月中乃日日见四岳及九州牧监,还五瑞于诸侯,与之正始。孔颖达疏: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我们认为是委任状:琰像春苗而有信。长度以辖区夏至影长为象征地理区位和地广。

3.允执其中。

《论语》说,帝尧当时禅位给舜的时候叮嘱:“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中”是西周之前乃至史前时期对圭尺的称谓。圭尺以其测晷影制定历法以及天文大地测量功能,被作为王权象征的权杖,故而掌握权柄称之为“允执其中”。陶寺圭尺、玉琮游标构成完整的“中”。

四、豮豕之牙:尧舜上政之楷模

帛书·周易《昭力》:“又问:‘豮豕之牙,何胃(谓)也?’子曰:‘……上正(政)陲(垂)衣常(裳)以来远人,次正(政)橐弓矢以伏天下。《易》曰:豮豕之牙,吉。其豕之牙,成而不用也。又(有)笑而后见,言国修兵不单(战)而威之胃(谓)也。’”

《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陶寺中期元首墓IIM22头端墓壁上,以公猪(豮豕之牙)下颌骨为对称轴,左右各摆3柄带彩漆木把的玉石钺(玉兵),正是豮豕之牙的图示(图七,参见封二,陶寺中期元首墓IIM22头端羵豕之牙图示),象征修兵不战、兵不血刃、耀武扬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德治国理念[1]罗明.陶寺中期大墓M22随葬公猪下颌意义浅析[N].中国文物报,2004-6-4.。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陶寺是最初的“中国”。陶寺是“尧都平阳”。

“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

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猜你喜欢

陶寺城址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以陶为伴以寺为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陶寺文化的兴起及相关问题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