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2015-01-10恽建波丁莉
恽建波,丁莉
1.常州市新北区圩塘卫生院,江苏常州 213000;2.南昌市疾控中心,江苏南昌 330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1]。若不能及时准确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公众心理恐惧,甚至导致社会紊乱,经济衰退,威胁国家安全。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是否恰当是能否及时控制事件的关键,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协调合作[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构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主体,承担着法律赋予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及报告职责[3]。为了解疾控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及管理对策,进行了该调查。
1 目的和意义
①阐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提升做出相应调整。②为完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争取发展性思维,进而取得切实成效。③制定疾控机构应急人员抗逆力分析评价效果,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应对对策[4-5]。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85 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从基本情况、相关法律法规、队伍建设、培训演练、装备储备及财政经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6]。
2.2 研究方法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调查表的设计[7]。
2.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另外疾控机构承担的职能和工作与国外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指标体系和问卷用于我国应急能力的评估。该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8-10]、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重点考虑 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实际工作特点,遵循可测性、确定性、独立性、代表性等原则[10]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该研究提出的疾控中心应急能力的指标体系框架包括7 方面:①人员基本情况;②应急管理机制;③监测预警;④现场调查处理;⑤应急物资储备;⑥工作人员的培训演练;⑦公众宣传和信息通报。7 个方面再进一步划分为23 个具体二级指标,见表1。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行政区域基本情况:包括辖区人口情况、经济情况、卫生服务指标(每千人占有卫生资源情况、婴儿死亡率、卫生事业费等)以及地理特征其中等内容。
疾控机构基本情况:包括疾控中心房屋情况、专业人员和应急专家基本情况、机构和制度、应急预案(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监测预警能力:包括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专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与风险评估。
现场调查、处理能力:包括现场调查的装备情况、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配合情况、现场调查的质量分析。
应急保障能力:包括应急资金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基本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培训、宣传教育能力:包括应急培训和演练开展情况、健康教育的管理和开展情况:信息通报和发布:包括媒体发布机制、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和合作机制。
表1 疾控中心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2.2.2 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 截至2014年7月30 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46 份,总回收率95.8%。回收的调查表用EpiData 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 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该研究的调查表中设置的变量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在整理时,对于计数资料,通过20%、40%、60%、80%的百分位数界值,分别赋予1 分、2 分、3 分、4分和5 分;对于无序分类资料,问题回答“是”,则得1分;对于有序分类资料,则 根据答案顺序,分别赋予1分、2 分、3 分等。每道问题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应急能力越强。
2.2.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包含多个指标,由于指标间存在相关和信息 重复,不能对多个指标简单相加,而应该依据指标的内在联系进行适当加工提炼,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评价对象的优劣等级进行较客观的判断。
该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因素综合成几个互不相关,又能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公共因子;通过专家评分法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终建立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85 家疾控机构在编工作人员8 573名,其中应急人员2 536 名,占29.6%,年龄结构以35~45岁龄组为主,占35%,学历以专科以上为主,占82%,职称以中级为主,占45%,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占比20%,同时不同单位人员素质得分不均等,省级人员平均素质得分是市县级的1.3 及1.5 倍。(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应急人员对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掌握理解程度不高,实际操作能力与期待值出现较大的偏差,对传染病疫情分析能力和手段不足。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财政的支持并不完全到位,应急物品的储备与供应仍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针对本省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事故影响较多,传染病疫情易发(如埃博拉病菌传染、禽流感、人感染H7N9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的中部省份,应急人员的抗逆力程度普遍较低,心理不健康,甚至团队之间不和谐,不信任,相互排挤,猜忌的现象大有人在。团队的积极氛围及抗逆力也较差,整体自我管理,心理调整,工作和价值体现也得不到保障。(4)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人员应急能力虽然较SARS 爆发后有所提高,但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仍有较大欠缺,且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也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部分应急人员思想松懈,不重学习,不思进取,有着严重的懒惰思想或者勉强能应付日常工作,甚至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
3.2 研究结论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梯队不均等,人群素质不平衡,甚至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2)疾控中心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及演练仍有不小的差距,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3)政府对疾控中心应急工作重视不足,财政支持不到位,经费得不到保障。(4)疾控中心应急人员普遍抗逆力较弱,团队建设凝聚力有待提高。(5)后勤保障能力也较弱,应急物资的需要与储备不足,应急绿色通道不通畅,使得应急能力大为减弱。(6)疾控中心的应急人员日常工作节奏感不强,且不勤于学习提高,有懒惰思想,工作上松散,相关机构部门组织培训不足,个人能力和组织建设于日常工作需要。
3.3 政策建议
(1)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梯队,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应急能力及综合能力。(2)完善疾控中心人员常规培训学习,继续教育,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提高整体理论水平。(3)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如财力物力等各方面。(4)积极组织心理培训机构对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抗逆力模型测试,找出各相关性,必要时对高压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状态,明白压力源,积极营造健康团队凝聚力,打造一支业务过强,素质过硬的队伍,我们倡导的抗逆力模型及健康型组织建设是近年来我国较为前沿的研究,其涉及面光而深,用于我们疾控机构必将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形成样板模式为公共模式,使我们的组织更加健康、有力、持续的发展。(5)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管理,确保应急状态下各种资源均能畅通及时到位。(6)疾控工作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严以律己,有战斗精气神,素质过硬,以饱满的精神,充足的热情投入每一次应急工作中去。
[1]徐玉芳,徐学琴,周勇,等.河南省疾病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02-1203.
[2]王卫军.主成分分析法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4):505-507.
[3]赵吉春.疾病控制机构应对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预案初探[J].求医问药,2013(6):40-41.
[4]陈蕾,孙宏,吴群红,等.黑龙江省卫生行政机构人员应急能力在线培训需求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8):789-791.
[5]罗荣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研究[J].医学信息,2014(36):351-352.
[6]肖蓉儿,孙宏,吴群红,等.卫生行政机构应急人员预案编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7):683-686.
[7]于迪迪,金明娟,王臻,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实践教学指导方法[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1):1-6.
[8]李艳芳,田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147-148.
[9]王德焕,苏华,张艳丽,等.黑龙江省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评价[J].疾病监测,2013,28(6):492-495.
[10]郝爱华,曹蓉,严维娜.广东省地市级疾控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3(6):415-41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