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的空军保障工作

2015-01-10刘孟信

军事历史 2015年4期
关键词:总站中国空军空军

□ 程 玲 刘孟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空军官兵和民众贯彻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求,在南京航空委员会 (简称航委会)的具体领导下,努力遂行各类各项保障任务,全力保障空军阻击日军空袭、轰炸日军目标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等军事行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一、战前准备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中国空军机器原料不能自给,人才匮乏,机场不过数十所,且大多狭小,附属建筑物又多付阕如①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40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为应对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局面,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陆续围绕空军作战保障进行了多方面准备。

改进保障体制。1928年11月航空处改组为航空署,机构设置十分简单。1932年8月航空署划归军委会直辖,总务处设人事、管理、文书、军医、军法5科;军务处设航务科;技术处设机械、器材2科;经理处设会计、补给2科;设情报、建筑、教育3科,及航空学校、工厂、医院和掩护队等,分掌有关事宜。尤其1934年5月航委会成立,第一处参谋设第二、第四、第五科分掌航政、情报、械弹;第二处教育设第七、第八科分掌教育、编译;第三处总务设第九至第十二科分掌人事、管理、军医、军法、统计;第四处技术设第十四、第十五科分掌机械、器材;第五处经理设第十六、第十七科分掌财务、补给②马毓福编著:《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413页,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1936年10月30日明确各飞行大队编配参谋、机务、军械、机械、装配、军需、摄影、通信、炊事、司机等各类保障官兵和杂役40余人,由副大队长领导遂行各类保障任务③高晓星、时平编著:《民国空军的航迹》,112页,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同时以航空站为中心,陆续加强地面设备、人才培养、油弹存储、器材补充等建设。④《空军抗日战史》,第1册,7页,台北,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编印,1950。至此,较系统的空军作战保障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构筑场站网络。鉴于以往机场多临时设置,数量偏少、设施简陋、人员不整,1929年初,国民政府通令各省修建机场60个,分别限于1929年9月、1930年3月和1930年9月完成①马毓福编著: 《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397~398页。。同年9月又明确要求依托机场设立军用航空站,最先建立18个②马毓福编著:《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402页。,并按照意大利模式,将航空场站划为一等总站、二等总站、航空站、飞行场4类,分别予以建设。1934年开始,在各航空总站设立本部以及站务、管理、飞行管理、会计、补给、医务、递信各股,扩大机场面积,增添必要设备,并配备汽车,自办医疗。1936年进一步按照作战功能要求,将场站区分为根据地、前进根据地、前进或居间飞行场、着陆场4类,分别按照一等和二等总站、一等和二等飞行场标准加紧建设。据统计,截止1937年2月,不包括广西和新疆,全国共有机场262个,其中较完备的16个;航空站110个,其中总站10个、可用7个,站10个、可用4个。③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 (三)》,380~381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尤其以南京、杭州为中心,以苏州、嘉兴、长兴、扬州等为前进机场,拱卫京沪的场站网络相对较为完善。

扩充基础建设。仓储方面,1936年和1934年设立南京、南昌油弹库,后改称第一、第二油弹库,截止抗战爆发储存飞机汽油250万加仑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09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930年筹设南京临时航空器材总库,在上海、汉口设立分库。截止全面抗战前,先后在南京、上海、南昌、洛阳、广州设立航空器材库6所。制造方面,1934年至1937年2月陆续设立杭州中央、南昌中央、韶关3个飞机制造厂,萍乡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航空保险伞制造所、贵州发动机制造厂、4个修理工厂及中央航校工厂、驻重庆修理所等⑤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 (三)》,382页。。气象方面,1929年建立3个航空测候所,并从1934年开始在各航空总站普遍设立测候班。通信方面,1930年6月成立航空署无线电信队,1934年以后无线电信分队陆续达到17个,并于1937年2月成立无线电修造厂修理和制造通信器材,5月成立航空委员会通信科统管空军通信事务。医疗方面,1928年首次在航空署设立医务科,1934年在各总站设医务股,配备救护车,各级各类诊疗人员达200余人。

培养亟需人才。1929年9月,中华航空协进会首次提出在南京、北平、广州建立3所航空学校,每所学校培训员额300名,设航空、防空、机械3个专业,学制3年,培养人才。⑥马毓福编著:《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401页。1931年7月,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成立,聘请美国飞行教官、机械教官和航空军医官为顾问⑦《中国空军史料》,第8辑,263页,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9.。截止1937年2月,毕业机械生343名、无线电生等39名,在校301名。1936年4月,航空机械学校在南昌成立,专门培养机械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到航委会所属的工厂、学校、仓库、场站和各航空队工作。截止1937年2月,在校489人,毕业319人⑧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 (三)》,381页。。1934年开始,先后选派4批50余人到意大利、美国学习发动机、飞机制造、通信、航空材料等。奉派人员大都在全面抗战初中期回国,成为空军各类工作骨干。

二、全面抗战初期的空军保障工作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空军原拟以太原为根据地,驻石家庄——德州一线。但淞沪会战爆发,主力改以广德、南京为根据地。后随着战局演变,又迁往汉口、南昌、襄阳等地。因飞机消耗殆尽,截止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空军保障工作在满足作战需要的同时,主要按照军委会 “一切从新建立陆空新部队,同时准备武器弹药器材之补充”的要求,集中于实施战略重建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1页。。

调整建设重心。1937年7月下旬,鉴于北方燃料、炸弹、飞机场等均无准备,首先抢修山西阳明堡、阳曲、大盂、大营及平汉、陇海沿线重要机场,并运输和储存粮弹。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21页;欧阳杰 《中国机场建设史——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机场》,载 《航空世界》,2008(9)。11月转为重点加强苏州、嘉兴、杭州、芜湖、合肥等15个机场建设,同时扩修两广和闽浙赣等地区的宁波、曹娥、南昌、九江、广州等28个机场。此后,为满足持续作战和苏制飞机起降要求,更好引入苏联援助,转为在汉口、南昌、赣州、长沙、广州等地抢扩建一批机场③欧阳杰: 《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94页,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在新疆建5个机场,并筹建甘肃安西、嘉峪关、兰州等机场④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17页。;为加强西南后方建设,决定在西川地区修建12个机场,到1938年实际建成机场3个⑤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15~116页。;并限期扩修了合肥、安庆、九江、南昌、陇海线东部,信阳、驻马店和汉口中央航空学校机场。为加强西南和西北后方保障力量,陆续在所属各主要省份设立1—2个总站、若干航空站及飞行场⑥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51页。;在四川、陕西、贵州等地新设油弹库18个,总数增加到21个,在武汉、花园、咸阳及滇川等地新设航材库6个,总数增加到12个。

组织内迁转移。随着战局变化,航委会陆续将一些会属重要保障单位由东南沿海辗转迁徙到后方继续或扩大办理。如教育方面,1938年7月中央航空学校改为空军军官学校,转驻祥云、蒙自、昆明等地;将空军机械学校迁到成都南郊和成都广阳坝。修造方面,韶关飞机制造厂先是分散到黎市、沙尾、桂头等密林深处搭棚生产,1938年4月西迁昆明西昭宗村,6月改称第一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1937年12月西迁四川南丛林沟续建,1938年3月改称第二飞机制造厂;杭州飞机制造厂先后迁到武昌、昆明等地,并在衡阳、成都分设修理处,分别担负飞机制造、仿制及修理任务;除归并第七修理工厂、第四修理工厂原驻四川外,其余7个修理工厂分别迁往衡阳、芷江、兰州、祥云、宜宾、万县、昆明,担负飞机修理和装配新机任务;1938年3月在成都成立第十一修理工厂,专门负责修理苏式飞机。仓储方面,第一航材库先迁衡阳,后暂驻桂林,在衡阳设立分储所;第二、第三、第四航材仓库分别迁往贵阳、桂林、芷江;第五航材库先后迁洛阳、兰州,专门保管苏联进口航空器材;第六航材库迁柳州,专门接收香港进口器材。

改进保障业务。医疗方面,航委会紧急设立6个临时医务所,协助各总站承担医疗卫生事务,截止1938年12月诊治官兵86519人。⑦《空军抗日战史》,第2册 (下),附录第1~37。气象方面,1938年3月设气象科,隶属军令厅航政处。通信方面,将有关业务划归第七科专管,并改进了相关保障设施。军需方面,陆续将按照意大利样式制作并向英美定制皮夹高空三用飞行衣等服装以及寝具、蚊帐、草席等配发部队和场站。此外,航委会所属各厂也按照战争要求,加紧了各类生产保障。如设在四川广阳坝机场的第四修理工厂,专门负责空军第三、第十二、第二十、第三十二中队和侦察班、通信训练班飞机,并改装苏制飞机。曾一个月抢修飞机18架,受到通令嘉奖。第六修理工厂迁汉口后编制和规模较大,起初负责装修各式轰炸机;1938年2月在襄阳设立修理所,专门承修苏式飞机;10月迁宜宾,在机场、杨湾同时建厂,因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奖励。航空保险伞制造所和各附属厂先后迁长沙和四川乐山,生产坐、背、胸式伞上万件。

接收苏联援助。按照1937年夏中苏谈判结果,1937年11月到1941年苏联向中国援助飞机1235架①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122~123页。,派来中国的苏联飞行员前后达2000余名。同时苏联还在新疆伊宁帮助中国建立航空学校,到1939年夏共轮训中国飞行员1045人、航空技术人员8354人。为更好地接收和利用苏联援助、协助苏联航空志愿队参战,除按照苏制飞机要求整修有关场站外,1937年12月专门在兰州建立转运站,负责转运从苏联由陆路或空中运抵的军事装备②《中国空军史料》,第5辑,268页,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7。;设立空军第七总站,也称兰州机场总站,辖兰州机场、东古城机场、西京城机场、中川机场,以及临洮机场,负责统辖区内保障事宜;设立第三修理工厂,负责修理各式飞机③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181页。。此外,1937年10月,“外员队” (1938年1月以后改称空军第十四队)成立,编配翻译官、医官、副官、军需、书记、机械长 (士)、公役、工匠等100余人,从事有关保障工作④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205页。;1937年11月苏联航空志愿队抵达后,与中国飞行员同驻一个机场,共同生活、朝夕相处。这为1938-1939年间苏联援华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场站设施依然极为简陋。如南雄机场只有一条狭长跑道,编配4个机械士、1个勤务兵和站长,油库离机场300米。以苏联航空支援队每机需油16桶计,22架飞机需油352桶,几乎每个人要背油60桶、跑120趟,飞行员只好自己去背油桶。⑤《中国空军史料》,第7辑,204页,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8。甚至破旧机场和落后设备危害大于敌人轰炸⑥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68页。,导致空难频发。但空军保障人员与战争共进退,保证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空军作战行动顺利实施;重修宁波、诸暨两机场,设立7座对空电台,保证了1938年3月对日本实施 “人道飞行,纸弹轰炸”;尤其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建立,使中苏空军得以通过变换驻地迷惑日机侦察⑦《中国空军史料》,第5辑,271页。,包括接收苏联军事援助等,有力地支援了持续抗战。

三、全面抗战中期的空军保障工作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空军采取 “保管重于修理,修理重于补充,整顿重于训练,训练重于作战”的避战方针,多数集中于兰州、汉中、重庆、成都、昆明、芷江等地执行训练和警戒任务,直到1942年10月开始转入反攻、1944年底完全夺取制空权。这一阶段空军保障工作也主要集中于内外合力积蓄抗战力量。

完善保障体系。1937年底—1941年4月,航委会陆续将第一至第五路空军司令部改为战略单位。以1944年7月为准,航委会除直辖若干站、厂、库、校、所外,规定每路司令部各辖若干空军总站、修理工厂 (所)、油弹库、航材库及运输队和医院,负责空军保障工作。1939年航委会还明确以总站为地面勤务最大单位,规定设立若干总站区,每区管辖若干航空站。总站编有航务、通信、补给等部门,负责所属各机场航行设备、油弹补充、交通运输、通信、气象等事宜。航空站则在总站领导下,负责遂行本站各项保障任务。截止1944年,实际设有机场185个、航空站125个、航空总站16个。⑧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52页。其中云南沾益总站、昆明总站、保山总站,湖北芷江总站,甘肃嘉峪关总站地位尤为重要。此外,如1939年航委会还成立直辖气象总台,专职搜集气象情报;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筹建全国通讯网,并将无线电信队扩编为25个,分设航委会重要机构及川、滇、陕、甘等重要航空站,使通信保障更加完备。

加强基础建设。1937年12月,根据战局演变,明令加强川滇黔为中心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空军地面设施建设。围绕重庆地区,分别建立了以昆明、成都为中心的西南机场群,以桂林、柳州、衡阳为基地的华南机场群,以芷江、恩施、来凤为基地的湘西和鄂西机场群,以及以兰州、老河口、汉中为基地的西北机场群。①欧阳杰: 《中国机场建设史——抗战时期中国空军机场布局》, 载 《航空世界》,2008(10)。1943年根据中美协议,在四川实施 “特种工程”,新建或扩建成都附近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个大型轰炸机机场,以及华阳太平寺、双流马家寺、双桂寺、彭家场、成都凤凰山5个驱逐机机场。1944年5月,“特种工程”如期完工,共建成9条跑道,其中轰炸机跑道2600米,驱逐机跑道2200米,每个机场都配备了燃料仓库、弹药库、无线电通信所,以及机库、发动机配备所、指挥所、兵营宿舍、发电所等设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场群。②欧阳杰:《中国机场建设史——抗战时期的特种工程》,载 《航空世界》,2009(1)。

深入挖掘潜力。材料方面,如鉴于沿海器材运输及供应遭到日军封锁,1939年1月在成都成立航空研究所,后扩充为航空研究院,谋求解决急需的航空器材。该院曾拥有大学生100多人、副研究员以上41人③《中国空军史料》,第7辑,96~97、103、113~114页。,前后生产各种不同厚度的飞机层板27959平方米、竹质副油箱9497个,分供中美空军使用。④《中国空军史料》,第7辑,105~108页。此外,1939年兵工署所属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试制各式飞机炸弹也获得成功。⑤张燕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动员研究》,15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教育方面,如1940年12月在成都成立空军参谋学校,所属通讯班1944年1月扩充为空军通讯学校⑥《中国空军史料》,第4辑,312页,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7。,内设无线电、有线电、通信军士等训练班,专门培养通信人才。截止1939年7月底,空军机械学校共办理32个班次,毕业学生2418人,先后分配到航委会所属的工厂、学校、仓库、场站和各航空队工作,成为各领域业务主力。

保障援华作战。1941年4月15日,中美签订协定,为中国的3个训练教育单位提供制造、修理和操作飞机人员,合同期为1年。7月10日100名美国飞行员和约150名机械师离开美国,被护送至新加坡和缅甸的仰光。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 (俗称 “飞虎队”)在缅甸成立,12月18日志愿队总部进驻昆明西郊的巫家坝机场,成为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支援中国抗战的主要航空力量。为更好地配合志愿队作战,航委会除按照美制飞机作战要求,修建和扩建了一批机场外,还特别成立 “美国航空志愿队中国人员管理处”。该处由空军第五路总指挥兼主任,下辖秘书室,军务、机务、通译、经理、人事、总务6组以及会计室,负责有关警卫、机械、翻译、杂项等工作,通信情报、军需补给则由参谋长所辖第二、第四组负责。应该说,美国航空志愿队所以能在抗战中期发挥重要作用,这与中国空军保障工作是分不开的。

执行驼峰航运。由于1942年5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应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决定由美军空运部队和中航公司运输队共同飞越喜马拉雅地区5000—7000米以上的高峰,以及澜沧江、怒江等深涧峡谷,开辟昆明——印度汀江 (南线)、汀江——昆明 (北线)的驼峰航线,用以运送包括航油、航材、航弹、钢材、药品等抗战急需物资。据统计,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在该航线上,中国空运队共飞行8万多架次,向中国运输物资50089吨,向印度运输出口换汇物资2472吨,美国空运队向中国运输物资65万多吨。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日军袭击和机械故障,期间中美空运队共损失飞机514架,平均每月13架,牺牲飞行员1000多人。应该说正是 “驼峰”航线上中美航空勇士惊心动魄的英勇牺牲支撑起了这一阶段内外交流的大动脉。⑦《中国空军史料》,第3辑,375、378页,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6。

概括地看,这一阶段保障条件更加艰苦。尤其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自顾不暇,对中国的物资供应陷于停顿;1940年下半年中国通往海防、河内和缅甸的运输线被切断;1942年的驼峰航线运量有限,中美空军后勤补给特别是油料供应一度极为困难。由于缺少航油,1943年11月27日以后,甚至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也不得不一度暂停了军事行动。①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24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但后方机场群的建立使中国空军得以在敌机向我机场进行反轰炸时进行漏油疏散,待我机使用时再迅速填补。尤其广大空军保障官兵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协助中美空军在渡过了近4年的困难时期后,从1942年开始趋于活跃,到1944年底完全夺取制空权,为实施空战反攻创造了条件。

四、全面抗战后期的空军保障工作

1944年12月开始,中国空军分驻重庆、贵阳、兰州、昆明等地,美第十四航空队以云南驿、保山、蒙自等为基地,先对华中,接着对华北、华东、华南的日军航空兵予以更严厉的打击,同时协同地面部队作战。空军保障工作重点是增强空中反攻能力。

抢修反攻机场。鉴于豫桂湘战役中,日军相继占据了华东、华南的衡阳、零陵、柳州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迫使中美空军被迫退至平汉线、湘桂线以西地区,湘西和黔东成为中美空军作战前线,陆续在贵阳周围抢建和扩建了一批新机场,形成了以老河口、芷江、独山等为一线的前进机场带。由于其交通不便,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足以与日军 “大陆交通线”相抗衡。另外为轰炸日军东北基地和日本本土,1945年3月辟建凤翔白村机场,专供B-29型轰炸机使用。为配合湘西会战,1945年4月以芷江为中心,紧急开辟了安江、隆回魏家塅和桃源麦家河等临时机场。②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113~114页。尤其闽西长汀机场经过第二次扩建后,1945年1月空军第十二总站、军委会东南运输队、第十九工程处,以及美国第十四航空队100余人相继进驻,成为联通东南各省和西南、西北大后方的战略要地。③赖晨: 《长汀机场与抗战》,载 《政协天地》,2014(9)。湘西芷江空军第九总站,辖湖南西部、四川东部和贵州东北地区若干机场,与贵州思南塘头的94站、四川秀山县的110站成犄角之势,成为空中反攻的桥头堡。④向国双:《概述抗日战争中的芷江机场》,载 《抗日战争研究》, 2004 (3)。

改进保障措施。1944年10月底,由于美空军停止了消耗巨大但对中国空战作用不大的B-29式轰炸机行动,将第二十航空队的在华燃料、补给转给第十四航空队,使驻华美国空军及中美混成团的后勤补给大为改善。尤其1945年1月中印公路即著名的 “史迪威公路”建成通车,使中断3年8个月的滇缅公路重新被打通,2-8月向中国运送物资8万多吨,⑤徐康明:《滇缅战场上中印公路的修筑》,载 《抗日战争研究》, 1995 (1)。使驻华美空军和中国空军的油料、配件、弹药均获改善。截止1945年5月,中国建设防空情报所18个、监视队617个、无线电总 (分)台450个、有线电路1.6万公里。所搜集的日军航空情报为中国和驻华美国空军作战提供了重要保证。正如美国人所说:“这种情报的价值是太大了。陈纳德知道日军飞机朝那个方向飞去,也明瞭它们的目的所在。因而,能够以他贫弱的兵力和日军周旋个不完。”⑥高晓星、时平编著:《民国空军的航迹》,391页。

参与战后接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2日中国陆军总司令在第四号备忘录中明确命令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本总司令辖地内所有日本航空部队之航空机,弹药、武器、油类,机场及飞机修理设备,应保存完好并造具详细清册听候派人接收。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83页,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9月9日,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代表空军参加受降仪式,并负责督导空军受降工作。为顺利完成接收任务,空军抽调部分人员分24个地区,实际组成14个地区司令部赶赴各地开展工作。以负责台南和澎湖地区受降,也是受降任务最为繁重的第22地区司令部为例,派驻接收力量计有4个地勤中队、2个无线电区台及空军厂、库派出人员。具体任务是负责点验接收日军航空队飞机及其它武器装备,并进行维护保管,将部分飞机及物资内运大陆。据统计,从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底基本接收完毕,中国空军共接收日机1797架、油料460余万加仑、车辆2877部、航空枪 (炮)弹2539万发、炸弹210259颗、陆用枪炮5.3万多支 (门)及大批被服、粮食、装具、照像器材、气象器材、通讯器材等。①高晓星、时平编著: 《民国空军的航迹》,392~393页。

总之,全面抗战时期空军保障工作由于历史、条件和环境限制,步履维艰。飞机包括所使用的机枪、子弹和炸弹、照相器材、无线电器材、听音器、探照灯、飞行衣帽和保险伞、汽油等等基本依赖进口。由于长期遭受日军轰炸,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场站设施设备往往残缺不全,以致飞行事故频发。据统计,空军第三大队抗战期间空战阵亡15人,因飞机故障、迫降等牺牲的却有11人,教训十分深刻。②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 《中国空军史料》,第7辑,190~192页。

然而,经过长期建设和实战考验,空军保障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现代空军保障工作特点:第一,航委会以主要精力投入作战保障,绝大多数民用航空站和机场转为空军专用机场,数量不断增加,且作为空军主要基地、前进基地或前沿机场使用,航空保障作战功能显著强化。第二,航委会和空军通过各直属机关,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总站区,由各航空总站统一领导下属各航空站及配属厂库等,空军保障工作领导体系基本建立。第三,随着战局演变,空军保障工作网络从华东、华北和华南等较发达地区拓展到中国腹地的西南和西北等后方落后地区,空军整体保障布局更加均衡。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四川等地区建立的新兴机场群为代表,组织机构更完备、人员编配更充实、设施设备更完善、财力人工更充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先进水平。第四,空军保障工作,由近代队属保障发展为航委会领导下,以第一至第五路空军司令部各辖若干航空大队、航空总站及直属单位,由航空队、航空总站和各种专业保障力量共同实施的综合保障体系,更具有现代意义。尤其8年时间里,广大空军保障人员和普通民众,在遭受日军反复轰炸的恶劣条件下,不怕牺牲、克服困难,以高昂热情遂行作战保障任务,这种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发扬。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 (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3]《空军抗日战史》,台北,国民党空军司令部情报署编印,1950。

[4]《中国空军史料》,第1~10辑,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史编辑室编印,1985~1990。

[5]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6]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7]马毓福编著:《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8]高晓星、时平编著:《民国空军的航迹》,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总站中国空军空军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载入史册的中国空军英雄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中国空军发展史
省植保植检总站 开展马克思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法国空军
空军大校的国际履历
加拿大皇家空军
太投入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