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的中苏西北战略通道及其作用
2015-01-10李成刚
□ 李成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苏联相互支援和配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北进,对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向苏联提供的巨额矿产品和农产品等物资,也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而苏联在抗战前期中国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积极支援中国抗战,不仅援助武器、人员,更重要的是在战略和道义上给予呼应和支持。为了便于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利于反法西斯战争,中苏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该通道开放时间较长 (1937年11月至1941年4月)、运输过程受日军干扰少,是中国国际战略通道中最安全的一条,在抗战前期对支撑中国抗战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以前学术界比较重视研究中国与美、英的合作,以及滇缅、驼峰等战略通道,忽视中苏合作和西北战略通道的作用。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无论是出于尊重和还原历史,还是出于促进目前的中俄战略合作、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都应该深入研究这段历史。
一、中苏合作是西北战略通道开辟的前提
国际合作,只有在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抗战期间中苏之间的合作来之不易。由于历史原因,中苏之间政治上长期缺乏互信。除蒙古问题、中东铁路问题之外,中国国民政府一方面在多数情况下判断日本下一步的扩张目标指向苏联,另一方面对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心怀不满;苏联则一方面对国民政府与德国的亲密关系以及坚决的反共立场感到担心和不满,另一方面也对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奉行的对日妥协外交保持警觉。但是,随着日本侵华程度加深,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作为政治、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要坚持持久抗战,必须获得强大的外援,而苏联是中国周边经济、军事最发达,能够给中国提供最大帮助的国家;同时,苏联也需要通过援助中国,让中国能够坚持长期抗战,达到牵制日本北上进攻苏联的目的。这些共同的利益促使中苏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苏联向中国建议订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互助协定来实现共同预防外患。当时,国民政府的物资储备只够军队半年作战之用,而美国以中立法案限制为由拒绝提供援助,英国也拒绝向中国出售战略物资。蒋介石意识到,虽然德国继续提供军火,但德国是日本的盟国,在日本的压力下停止供应中国军火是迟早的事;只有苏联援华态度积极,可以充分利用。七七事变后一天,蒋介石紧急召见立法院长孙科和外交部长王宠惠,表示:如果事态扩大演变成全面战争,那么中国抗战 “最关键的因素”是与苏联达成一项协议,并由苏联供应军事装备。①孙科: 《中苏关系》,16页,重庆,重庆中华书局,1946。蒋指示孙、王等人立即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缔约谈判,以尽快取得苏联的军事贷款和军火供应。孙、王等人在同鲍格莫洛夫会谈时,提出立即缔结中苏协定的建议。1937年7月19日,中国向苏联提出贷款和购买军事物资的要求。苏联要求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作为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中国同意了这一要求。8月21日,中苏签订了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②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辑,战时外交 (2),328页,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条约有效期5年。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有助于增进中苏双方的政治互信,为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法律依据。在当时中国处于极端困难的国内外形势下,这是苏联给予中国抗战的政治上、道义上和外交上的重大支持。正如当时延安的 《解放》周刊所指出的, “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③《解放》周刊第15期,1937年9月6日。。日本对此十分不满,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对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说:“苏联和中国本来在近年任何时候都可能缔结这个协定,却偏要选择这个特殊的时机和特殊的局势来签订,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④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1卷,360页,华盛顿,1943。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中苏两国政府于1938年3月1日在莫斯科商定了 《关于使用五千万美元贷款的协定》:苏联同意给予国民政府总数为5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向苏联购买工业品及设备,年息3%,中国以茶叶、皮鞋、兽毛、锡、锌、钨、棉花、桐油、药材和红铜等物资抵偿。同年7月1日,中苏代表又商定年息3%的第二笔5000万美元贷款,分5年偿还。1939年6月13日,中苏代表再次商定第三笔1.5亿美元的贷款,分10年偿还。⑤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5卷,200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苏联军火武器。苏联以低于市价20%的价格供应中国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及其他军用物资,中国以矿产品、茶叶、羊毛、棉花等货物抵债。从1937年至1942年,苏联实际给予中国购买军火的贷款共1.73亿美元,居同期各国对华援助之首。⑥参见国民政府财政部: 《抗战期间国库有关战争支出折合美金数,美、英、苏历次借款动支数及中美租借法案价值表》 (1946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三 (8),卷8782。苏联同时派出一批军事顾问和专家,帮助训练中国军队,甚至参与作战指挥等行动。这些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这是中苏西北国际战略通道开辟的重大背景。
二、中苏西北国际战略通道的开设和运行
中苏之间原来有多条通道。在中国东北有:由哈尔滨至满洲里的滨洲线,与苏联西伯利亚铁路相通,可以到达欧洲;由哈尔滨至绥芬河的滨绥线,与苏联乌苏里铁路接通,往南可到海参崴,往北可达哈巴罗夫斯克。在华北,有平绥铁路和张家口至乌兰巴托的公路与苏联相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整个中国东北,切断了中国东北中苏之间的铁路和航线;七七事变后,日军又迅速占领了包头和平绥线,切断了中苏之间经过外蒙古的北部国际交通线。在这种情况下,中苏之间只好在荒凉的西北重新开设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基本上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通行的。不过,在古丝绸之路骡、马、骆驼运输以及人类的肩挑背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国际公路是西北国际战略通道的主干。西北国际公路全长近3000公里。其中的小部分——从中苏边境的霍尔果斯到苏联土尔其斯坦铁路的萨雷奥捷克段约230公里——在苏联境内;其余2700余公里在中国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包括两个路段:霍尔果斯至猩猩峡段,长1530公里;从猩猩峡至兰州段 (简称甘新公路),长1165公里。苏联境内路段早已开通,而中国境内的路段是在1937年秋才全线开通。尽管如此,中国境内的公路道路条件差,车速慢、耗油大、轮胎易损毁。许多司机形容这条公路是:“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次,修理七八回,八九十人推。”①李占才、张劲: 《超载——抗战与交通》,14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由于中国自身无力解决数千公里的物资运输问题,双方协商由苏方人员和苏制汽车帮助运输。这样,在西北的茫茫戈壁上,人们便常常看到苏制汽车为主的车队,少则数十,多则数百辆汽车组成的浩荡长龙,穿行于西北国际公路上。
西北国际航线是西北中苏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抗战爆发前,西北航线由中德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飞行。但只有国内航线,如渝哈线 (重庆至哈密)、渝兰线 (重庆-成都-南郑-兰州)等。全国抗战爆发后,急需开辟一条飞越中苏国境的国际航线。1939年9月9日,中国国民政府交通部与苏联中央民用航空总管理局在重庆签订了 《组设哈密、阿拉木图之间运行业务协定》,决定组建中苏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哈密至阿拉木图的航空运输。11月18日,中苏航空公司正式成立。然而,中苏航空公司从成立起就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公司内虽然董事长为中国人,但经理人员和一些重要事务都操纵在苏方手中,加上中苏双方对许多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营业。
中国西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必经路,几千年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国际驿运线。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充分挖掘国际驿运线的运输潜力,利用古老的国际驿运线为抗战服务,建成了从新疆哈密、猩猩峡穿越河西走廊,至甘肃兰州、天水,陕西沔县、褒城,再到四川广元的长达3000多公里的国际驿道运输线。苏联援华的一部分物资通过这条驿运线,从新疆运往四川广元,然后通过水路 (嘉陵江、长江和湘江等)运送至重庆和湖南衡阳等地。国际驿运线成为西北通道运输的重要补充。
全国抗战之前,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修筑连通甘肃、新疆和苏联的西北铁路,但自1936年底陇海铁路通车到宝鸡后,筑路工程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全国抗战爆发后,苏联表示愿意帮助中国修建西北铁路,但国民政府为了防止苏联借修筑铁路控制中国西北交通,决定自力更生修路,并于1940年开始修筑宝鸡至天水的铁路。由于经费不足,管理腐败,工程进展十分迟缓,直到1946年元旦才勉强通车,此时抗战已胜利结束。
日本深知西北中苏通道的战略意义,因此一直致力于切断该通道。日军策划和实施了多次进攻作战,以平绥线和陇海线两个主要路线进攻中国西北。在平绥线,中国军队在傅作义的领导下,坚持绥西抗战,取得了奇袭包头、会战绥西、会战五原等大捷,堵住了日军沿蒙古草原西进的路线;在陇海线,日军虽多次进攻,但终无一兵一卒跨过黄河。在地面进攻的同时,从1937年冬到1941年秋,日本飞机对西北国际战略通道进行了长达4年的空中阻断作战,给西北通道的交通造成一定的麻烦,但未影响该通道的畅通。
但是,日本在军事手段未能得逞的情况下,最终通过外交施压和引诱,使苏联于1941年4月停止援助中国。起初日本对苏联态度强硬,并于1938年7月至8月挑起张鼓峰事件,遭到苏军坚决回击,被迫与苏联签订 《张鼓峰停战协定》。1939年6月至8月,日军在中国东北诺门坎地区再次与苏军发生冲突,损失5万余人。两次对苏作战的失败,使日本的北进战略受挫。日本深感苏联在远东军事实力的强大,有心对苏联作出让步,以换取苏联放弃对中国抗战的支持。1940年10月3日,日本外相松冈制定了 “调整日苏邦交要纲草案”,其内容是:日本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促使苏联放弃援华活动,承认内蒙、华北和东南亚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则以承认外蒙、新疆和中近东方面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苏联加入三国同盟。松冈于1941年3月15日出访莫斯科,与莫洛托夫、斯大林进行会谈。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意与日本和解,但是只同意签订一个中立条约,日本只好表示同意。4月13日,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 《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缔约国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当缔约国一方成为一国或两国以上的军事行动对象时,缔约国另一方须保持中立。条约还附有一个声明书,声明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保证尊重 “满洲帝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582~58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停止了对中国武器的供应,西北中苏战略通道名存实亡。
三、西北战略通道对中国抗战发挥的重要作用
抗战前期,中苏之间由于互有所求走到了一起,没有坚定的政治、经济联系作为合作的基础,也缺乏基本的诚意,因此无法发展成更加亲密的关系,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松散乃至瓦解。尽管如此,西北战略通道仍是抗日战争期间延伸距离较远、运行时间较长、安全程度最高的陆上国际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脉,是名副其实的战争生命线。国民政府曾高度评价,苏联之援助对于中国持久之抗战,确有相当重要性。
(一)中国通过西北通道获得大批军火武器,有利于坚持长久抗战。20世纪30年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和技术改变了战争形态,以大消耗、大毁伤为典型特征的机械化战争日渐成熟,对作战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拥有进行战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援,成为支撑战争的重要手段。对中国这样的弱国,要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并坚持到最后胜利,国际战略通道如生命线一样,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中国经济落后,严重依赖于外援。中国的现代工业极为薄弱,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仅占10%。据统计,中国的石油、钢铁、机械、车船等几类重要战略物资的自给率仅分别为0.2%、5.0%、23.5%、16.5%。②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840~1937)》,251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其次,中国军事极端落后,武器装备严重依赖进口。1935年,中国军队步枪弹药的库存量是1000万发,正在制造的有2000万发,国外订购3000万发,共计6000万发,只可供应10个师月需的2/3。各部队所存弹药,大概可供一个半月之所需。③黄庆秋编:《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工作纪要》,62~63页,台北,台北 “国防部”史政局,1967。当时中国武器弹药的储量只能勉强维持3个月。而苏联是抗战前期向中国提供军用物资的主要国家。据中国国民政府方面的统计,1937~1941年,中国共向苏联购买了各种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 《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32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战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苏联援华物资大部分是通过西北战略通道运进中国境内的。其中,飞机几乎都是通过西北航线进入中国的,它们在中日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战前从国外购进的飞机很快就在战争中消耗殆尽,日本空军掌握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肆无忌惮地轰炸中国城市和军事设施。这时,只有苏联出售给中国大批轰炸机、歼击机,还派来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首批25架歼击机和20架轰炸机于1937年12月1日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直接降落在中国南京机场和其他机场。其后大部分飞机通过西北航线进入中国,降落于哈密、兰州等机场,少部分由载重汽车沿西北国际公路运进。
除坦克、重型火炮等不适合汽车运载的重型武器由海运至香港、海防、仰光之外,其他大部分步兵武器由西北战略通道运进。承担运输任务的有苏联车队和中国西北公路局及驿运系统的运输工具。据统计,1937年10月~1939年年中,西北国际公路上有超过5260辆的苏联汽车、4000多苏联人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总行程近1850万公里,保证了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①[苏]A.T.雅科夫列夫: 《苏联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载 《苏联对中国的列宁主义政策》,102页,莫斯科,1968。从1938年到1940年,通过西北通道运入中国的苏联武器足够装备15个师。②中央电视台 《探索·发现》栏日编: 《滇缅大反攻》,3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同时,中国交付苏联的抵债物资也是靠运送军用物资的回程空车拉走的。仅1939年2~10月,中国就向苏联提供矿砂2000吨、锑3000吨、锡2000吨。③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114页,台北,台湾环球书局,1987。中国向苏联提供的矿产品和农产品等物资,加强了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物质保障能力,支援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苏德战场。
(二)对中苏及其他国家各类人员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输送进出口物资只是西北战略通道的功能之一,它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保证外交使节、军事顾问、技术专家、军事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安全通行。
苏联的军事顾问和专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西北通道进入中国的。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即派出一批军事顾问和专家。首批军事顾问和专家于1937年11月底来中国,军事总顾问、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德拉特文经阿拉木图、兰州、西安到达重庆。1937年底,苏联曾派朱可夫来中国考察。1940年12月,斯大林派崔可夫来中国担任苏联驻华武官兼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直接参与拟订作战计划、实施军事训练及指挥对日作战。从西北通道进入中国的大量苏联军事技术专家,承担了培训中国军队的工作。比如苏联帮助中国在伊犁、兰州、绥宁、成都等地开办空军学校,由苏联专家担任教员,训练中国飞行员。1938年培训了200名中国飞行员,1939年增至1045名。④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5卷,200~201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据苏联历史学家的统计,1937年底至1939年2月中旬,苏联来华的各军兵种顾问及空军教官共3665人。⑤[苏]德波林主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11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到1941年初苏联停止援华军事物资供应时,还有140位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留到1944年夏天才回国。⑥[苏]阿斯塔菲耶夫:《1917~1945年苏联对华的国际主义援助》,载 《历史问题》,1984(9)。
苏联空军志愿队飞行员也是经过西北通道进入中国的。他们担负着与中国飞行员并肩战斗、保卫西北通道、培训中国飞行员等任务,不仅参加了保卫南京、武汉、南昌、重庆、成都、兰州等城市的空战,还多次出动飞机轰炸日军机场、车站、港口、仓库、舰船等军事目标。据统计,苏联志愿队在华期间共参加了20余次重大战役,仅1938年即击落日军飞机100余架,炸沉日本舰船70余艘。⑦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 《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32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在苏联空军的打击下,日军轰炸机不得不转移至离前线500~600公里以外的后方。先后来华参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人员有2000余人。一些中国空军人员还通过西北通道前往苏联受训。
西北通道还是重要外交官往返的安全、便捷线路。全国抗战爆发前,中苏两国外交代表往返路线一般都是通过海参崴到达上海。全国抗战爆发后,上述路线极不安全,于是西北通道就成为两国外交代表最便捷和安全的线路。中国访苏代表团,基本上是经过西北通道去苏联的。一些欧美官方人士,如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威尔基、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等,都是经西北通道到达中国,进行外交和新闻采访活动的。
(三)西北战略通道是连接延安与莫斯科的桥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革命力量集中于华南,中共中央与苏共、共产国际的 (交通)联系十分困难。红军长征到达西北后,革命力量集中于西北,与苏联地理位置接近。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迁到延安。延安有飞机场以及与西安相通的公路。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它们既是中共的通讯情报站和物资转运站,也是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联系的联络点。这些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利用西北通道与苏联联络提供了便利条件。抗战前期,虽然国民政府严防苏联援助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但陕甘宁边区还是通过西北通道获得了一些苏联物资。时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的伍修权回忆说:“当时苏共曾经支援我们一部分物资和军事装备,还运来一部分马列主义的中文书籍。这些物资通常是用汽车从苏联经新疆长途运来……”①伍修权:《回忆与怀念》,170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苏联援助八路军的物资和武器虽然数量不多,却同样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西北通道还为莫斯科与延安之间人员往来提供了方便。据 《谢觉哉日记》记载,1937年11月27日至1938年8月18日,经过兰州办事处往返苏联的人员就有12批,130多人。②《谢觉哉日记》,188~2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王明、康生、陈云、王稼祥、任弼时、周恩来曾通过西北通道往返于延安与莫斯科之间,对协调中共与苏共的关系,制定中共在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与策略,发挥了作用。另外,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人胡志明等也多是经过西北通道往返于苏联与越南之间。
另外,延安与莫斯科之间除了公开的通道,还有一条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从延安经庆阳、固原、靖远、兰州到河西走廊、新疆,再到苏联,也称 “第三国际路线”。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38页,1986。延安、兰州和乌鲁木齐是这条交通线的三大中心,中共和苏共都派有秘密工作人员。其主要使命是:沟通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传递文件、情报和资料。中共情报部门曾经通过这条交通线,向苏方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包括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日期等。苏德战争爆发后,新疆政府公然反共,捕杀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延安与莫斯科的联系变得十分困难,但联系依然未断。
[1]孙科:《中苏关系》,重庆,重庆中华书局,1946。
[2]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2。
[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5卷 (1929~193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5][苏]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李占才、张劲:《超载——抗战与交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9][苏]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