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
2015-01-10林嘉新
林嘉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训练部,山东烟台 264001)
外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
林嘉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训练部,山东烟台 264001)
为加快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把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军事强国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上的发展思路,积极借鉴外军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上的经验,明确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改造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大工程,包括具体武器装备建设、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理论和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已开始转变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智力和结构力的新阶段,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研究外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对我军加快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完成打得赢的历史使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外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思路
1.1 以理论和需求为牵引,确立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外军着眼于信息化战争特点与规律,加强以理论牵引武器装备信息建设的方向。在战略理论方面,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相继出现,促使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完成了冷战结束后的战略调整,由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事战略向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军事战略转变。在战役理论方面,信息作战、太空战、超视距远程打击、精确打击等作战理论相继提出并得到验证和实践,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
作战需求是武器装备发展的起始点,也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始牵引。美国防部认为美军面临的未来战争是“网络中心战”,并决定以此牵引武器装备的发展。确定军事能力需求,要对未来对手的当前发展和未来的军事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并根据这些能力确定自己要拥有的作战力量。例如: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需求牵引”武器装备采办机制,采办决策机构主要有3个:国防采办委员会、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和国防规划与资源委员会。在这些委员会中都有作战指挥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1.2 军民联手,最大限度提升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美、俄、英等国军队为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突出军民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吸取和利用民用资源,主要做法包括:在信息设施建设上,突出军民兼容的发展思路;在信息技术开发上,加强与工业部门的交流合作,及时吸收社会上的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尽可能地吸收和利用民间信息技术人才。利用现有的民用和军用技术,用共同的软件、标准和规程,从横向上对现有武器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或改进,使其具备通用性、联动性,从而更便于从传感器到射手之间、各武器系统之间、各作战部队之间的信息流动,大幅度提高了所有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的整体效能。俄已把加强武器装备的通用化、标准化,减少武器装备的种类,作为武器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
1.3 优先发展全局,重点突出机械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
武器装备信息化的核心是武器装备系统集成,世界各国在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各种作战力量系统集成水平提高的同时,更注重单项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和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突破。
美国等发达国家军队加速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途径主要有:
(1)为原有的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武装直升机、作战飞机和舰艇等,加装数字化通信设备、先进雷达、敌我识别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
(2)研制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的全新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已经成为衡量其性能优劣和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
1.4 广泛开展国际间军事技术合作,缩短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周期
伴随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军事全球化的发展也势不可挡。各国都在广泛开展军工国际合作,利用国外军事技术,走武器装备体系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世界上,信息化武器装备技术日益复杂,费用日益昂贵,技术落后的国家单纯依靠本国技术发展来超越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水平已绝无可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才可以弥补本国财力和科技力量的不足,降低投资风险。西欧国家的研究表明,两国合作研制信息化武器系统比一国独自研制可节省费用30%,而多国联合研制则可节省50%左右。因此,西欧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除签订双边和多边协议外,还成立联合组织,协调欧洲各国的航空科研活动,推进合作项目统一化、标准化进程,保持各国军工技术综合水平。如:美国有75%的军工企业与国外企业有合作关系;俄罗斯成立了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国际委员会,合作项目遍及航空、航天、船舶、核能等领域。因此,开展军事技术的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取向。
2 对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2.1 突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位置,明确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信息优势对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时期,有一部分武器装备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水平。要在武器装备机械化还没有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向信息化跨越,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要重视和跟踪外军的发展动向,借鉴其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从国情、军情出发,围绕现代化战争需求,进一步明确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我军应该扩展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努力形成覆盖各作战部队、机关、预设战场、作战单元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信息化战场提供可靠的依托。
(2)加强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系统建设。指挥控制系统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核心,要采取分步建设的方式。目前我军的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手段单一,网络不健全。为此,要着眼争夺太空优势,构建陆、海、空、天信息一体,远、中、近程配套的多源情报搜集、探测体系,重点发展卫星侦察探测系统,提高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实时性以及信息分析处理的准确性、智能性。
(3)加强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充分运用“综合通道、综合终端、综合控制”等方法,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实现各武器系统的融合。
2.2 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军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军队未来信息作战能力的超前设计,变革层次深、涉及面广、整体性要求高,与外军相比,我军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必须放远眼光,着眼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任务的需要,立足于我军现有武器装备实际情况,坚持研发新武器装备和对原武器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并举的原则,加快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方面要加大开发研制力度,抓好武器装备的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与我军体制编制、现有武器装备水平相配套的,集信息作战和常规精确火力打击于一体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在信息作战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新机制、新概念武器系统。同时还应考虑随着作战需求变化以及军事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新革新,做到有继承、有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把现有信息技术移植到武器装备系统,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节省费用,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时间。
2.3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划,配套发展的战略思想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整体性和综合性强,它不是哪一种武器装备或哪一军兵种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是全军所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我军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上,必须贯彻基本体系的思想,注重配套建设。对全军的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以系统思维方式谋划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整个武器装备体系的发展与构成要保持一定的平衡,特定战场环境下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既要突出主战武器装备的主导地位,又要强调各类武器装备的协调配套和相互匹配,加大对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整合和综合集成,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把分散的、独立的小系统集成到一个大平台上,在不增加武器装备数量的情况下实现力量的重组和倍增。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主战武器装备的作用,提高体系整体作战效能。
总之,要逐步形成战略武器与常规武器相结合,先进武器与一般武器相结合,高、中、低技术合理搭配的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体系,使我军的主战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整体作战效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在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上形成局部优势。
2.4 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人才是军队信息化成功之本,是军队信息化的根本要素,对军队信息化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管理、使用、维护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要着力建设好“四支队伍”:
(1)科研开发队伍:从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出发,面向应用实际,研制开发出国防尖端武器;
(2)管理队伍:培养具有信息技术与武器装备建设相关知识的管理、采办人才队伍;
(3)建设队伍: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转化为战斗力;
(4)使用队伍:熟悉信息化武器装备性能的使用、维护及维修的骨干队伍。
要充分利用军地精英人才,多方式、多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造就一支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推动新时期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尽快使信息化武器装备真正形成战斗力,为打赢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供有力保障。
[1]王保存.外国军队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J].外国军事学术,2003(2).
[2]李耐国.信息战新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黄建国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事装备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J].国防大学学报,2004(6).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9.099
E233
A
1673-0194(2015)19-0175-03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