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2015-01-10孙翌娴

科技视界 2015年34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科技

孙翌娴

(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中国 上海 201601)

0 引言

2001 年2 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1]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完善。但是,相比其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践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落地,是“被”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口号式”、“标签式”、“补丁式”的教学副产品。

1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朱小蔓,1993)。[2]

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内在的,不易观察和掌控,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如何能在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以利于学科教学更好地发展,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1.2 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介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目前,在上海的初中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作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技术,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共成长,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让自己、让他人与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下去。

1.3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参与信息活动中形成的与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具体包括:批判地鉴别、分析、评价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识,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并表现出积极地合作态度;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 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3]

1.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意义

在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统领意义,它统领认知,是学科教学顺利有效实现的基础也是终极目的。在信息科技课程中也不例外。

初中信息课堂教学中,讲授型知识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构建开放型的知识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也就更加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会学习,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习风格并且形成正确价值观。

《上海市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报告》(2013)中指出,信息社会对学科育人的挑战,主要是信息环境带来的各种信息浪涌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起来的青少年的挑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构筑自己的道德防波堤是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4]信息科技学科在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能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筛选鉴别并且选择关乎自身需要的信息,主动抵制不诚信、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学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保护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等。因此,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学科教学顺利有效实现的基础,将对学生起着深远的影响,将引领学生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2 信息科技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的缺失和实现度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现状概述

在高考终极指挥棒、中考阶段指挥棒的威力下,使得信息科技的教学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虽然信息科技教育头顶着现代人基本素养的确立不可或缺之学科的光环,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却遭遇了冷眼。本来,信息科学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学科,因为它相对于传统学科有更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正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动手的心理特点。但是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有了主科副科的概念。信息科学作为中考不考的科目,被列为副科也就理所当然了。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不重视信息科学的学习,只把课堂当作繁重的主科学习的休息,上课随意,缺少旺盛的求知欲。所以一堂课下来往往只能完成基本的知识传授、很难深入。

2.2 难落实的归因分析

2.2.1 目标叙写笼统抽象,不具备可行性、难以量化和检测

作者结合自身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于前两个维度,更难量化和检测,在其他学科目标落实方面也普遍存在。原因之一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清晰,可操作性较差,只是简单地抄袭和生搬硬套课程标准中罗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将目标和现实情况做相应地调整,这就导致了对这个维度的目标的认识和处理常常模糊化、概念化,这一点在目标叙写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比如,布置学生使用PPT 完成《我的家乡—泗泾》的项目活动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叙写成“通过制作演示文稿作品,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是仅凭一个作品的制作,就要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热情,似乎有些难度,同时这个目标能否达成无法得到有效的量化和检测,无法像检测知识技能目标一样,通过测试、问答、作业的形式迅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只能得到学生口头或者书面的回复,如“我很热爱我的家乡”,无法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变化。

2.2.2 忽视目标达成的环境,使目标丧失了生命力

很多时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被”设计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因此很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一个学期,在某节课上露个脸发个言,目标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教师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激励、影响、转变的过程,是不能简单通过一节课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热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自内心的对一个国家的和民族的感情等复杂而又持久的情感的。内心的情感、态度、习惯、思维方式很难通过短期的行为界定和显现,但是又是通过这些短期行为的不断积累达到质的飞越,完成教学目标的,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在信息科学技术中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需要培养浓郁并且持续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这样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比较稳定的构建自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是让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要求成为课堂上“口号式”、“标签式”、“补丁式”课堂副产品。

2.2.3 忽视学生差异,个性化教学欠缺

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创设适合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的经验和手段缺失,导致个性化学习与教学供小于求的尴尬局面。在逐步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思维特点过程中,缺乏逐步实现的具体措施,评价标准。目前广泛认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又是无差别教育,包括考试以及评价,究其根本还是“知识中心”、“应试倾向”唱主角,无视学生的差异,担心个性化的教学会影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3 从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的视角,提出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可行性建议

3.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可操作

叙写明确清晰、可检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习目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具有可操作性,将抽象的行为、情感、态度,转化为可以实践、操作、演示的行为,如将《我的家乡—泗泾》项目活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制作演示文稿作品,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更改为“通过收集作品的相关素材,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了。”虽然热爱家乡没有被明确地提出来,但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一定会被他所了解的某个内容吸引,因而产生好感、兴趣、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愿望。

3.2 以课堂生成性资源为土壤,孕育体验和感悟

教师把生成性资源作为启发和引导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契机,把握个体在探索世界的体验与感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和建构提供舞台。

作者曾经设计了一堂课——《百度地图的搜索结果》。百度地图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搜索工具,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根据了解学生的使用还不是十分普遍,同时也存在很多误区,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不但需要他们正确熟练地使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应该让他们懂得作为使用者也应当承担纠错的责任,这正是培养学生现代公民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大好时机。所以教师在这堂课中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互动感受互联网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承担起对给他人提供准确信息的责任,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作者对这堂课设计的要求还秉承尊重个体差异和生成性。围绕这两点,设计了课堂的主问题:你在搜索路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的实际路线和百度提供的路线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能否尝试分析一下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呢?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在实际运用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认识到网络信息和实际信息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更有效地甄别网络信息,同时意识到在网络中提供信息要遵循准确性、实效性、实用性等原则。在比较路线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各种问题,作者通过课前的调查,预知了影响实际路线搜索路线不一致的原因,比如,为了方便走小路、出行方式的不同、信息更新不及时等等。但教师不会直接把答案交给孩子,而是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发现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分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并从中筛选出对指导和改进使用有价值的原因,积极想办法进行改进,这就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性。上课时,教师并不知道学生实际情况具体是怎样的,这些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解决,或者教师的帮助引导,制造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有一个的高潮,学生也被完全吸引到这些问题分析解决中来。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居住地的不同,当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了和自己走的一致的路线他会感叹百度地图的强大;当学生分析出自己的路线为何与百度地图提供的路线不一致的原因时,体会到现实世界存在的无限可能,当学生把自身有价值的路线信息反馈给百度地图时,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信息的使用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反馈者等,而这些体会感悟都蕴含在丰富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中。

3.3 注重和尊重个体差异,运用个性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有梯度地达到目标

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也能从《百度地图的搜素结果》这个案例的设计中体现出来,这里就不再赘述。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与思考这个行为密切相关,当我们把思考的“因”抛给了学生,只要抛得是正确的、合理的,就不要刻意地去要求学生必须得到相同品质的“果”。目前,作为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等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定期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生活问题给予帮助和沟通,营造一个40 分钟以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网络虚拟课堂,让学生增强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针对学生容易沉迷于游戏的现象,作者曾经在教学中收集了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不能自拔,酿成人生悲剧的小故事,邀请学生宣讲并录制成为视频,请班主任配合利用班会的时间观看。同时,教师定期推荐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其中“威盛”中小学信息科技竞赛中的游戏就把寓教于乐做的比较成功,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但愉悦了心情,同时还收获了比赛的好成绩。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4 通过学科整合诱发学习动机,发展思维品质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要达成新课改的目标,学科整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只有在各门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并且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的东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在《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课程中,作者在作品的设计内容上与化学学科知识结合了起来。通过制作动画模拟石蕊辨别酸碱溶液这个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回顾信息的表达形式,同一个信息,可以处理成文字、也可以处理成图片、声音、还可以处理成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学生通过思考“这个实验,你在演示文稿中如何表达?”这样一个问题,既能够复习学过的方法,也能够激发学习新的表现形式的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经常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中被引用,如果单从信息科技学科的角度讨论自定义动画的制作,当学生完成自定义动画制作,他的体会和感悟,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于任务完成了,那么给他们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止要依靠扎实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本身包含的逻辑性、乃至个人的喜好。那么,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真的把一个现实问题考虑清楚并解决了,而自定义动画制作的本身只是自己诸多考虑中的一个环节。其实在这个课程设计中,蕴含着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可以挖掘,比如,“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热爱校园生活。”、“感受来着同伴的帮助,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体会出实验的模拟效果逼真程度与自身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成正比”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融会贯通,明白了信息科技是表达和传播自己思想的手段。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关联化的思维品质。激发了寻求能体现更好地表达效果的知识技能。这正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对信息科学甚至是学习的持久的而非短暂的热情。

3.5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效果评价多元化

对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不仅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理解的情况去看,更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看。几次考试无法实现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习就更没办法简单量化评价,因此更需要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如除了采用原有的笔试、上机测验等评价方式,还要结合“课堂问卷”、“课堂作业”、“学生访谈”“电子档案袋”等途径记录学生平时表现和认知状态,及时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结束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能否有效的落实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之后是否内化为稳定的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爱因斯坦曾说的“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做人的准则、处事的态度、思考的方式、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科学技术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为非智力因素,却对学生能在信息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6.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M].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2013,8.

[4]章丽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

[5]张立峰,闫星童: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6]樊天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7]潘淑贤.高中物理纸笔测验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方式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0.

[8]吴静,游学英.新课程(教育学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

[9]张爱平.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0,15.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科技在线
态度决定一切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