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

2015-01-10吴丹丹许云辉

科技视界 2015年34期
关键词:摄影家观念摄影

吴丹丹 肖 慧 许云辉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实验中心,安徽 合肥230036)

所谓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如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摄影又称为照相,即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得感光介质被曝光的过程(李振营,李慧欣,2009)。摄影自产生以来,便对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摄影的产生,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的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借助于摄影图像而呈现到我们面前,摄影可以说是人类眼睛的一种延伸(朱婷婷,2010)。摄影图像作为一种关乎人类视觉记忆的媒介,它不仅承载着大量的时代信息;而且,它正在被众多当代艺术家们认同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媒介,从而广泛地参与到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当中。此外,摄影对人类交往的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和改变。

长期以来,对于摄影是否属于艺术一直争议不断。直到1889年英国人艾默森发表了《自然主义摄影》后,笼罩摄影五十多年的西方画意主义影响逐渐驱散。由此,摄影因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而成为艺术家们表达内心情感世界的特殊艺术形式。今天,对于“摄影是否属于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争论已经成为历史,摄影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语言而存在(周岚,2007;孙宇龙,2008)。

作为视觉语言存在的摄影,其对图像的创造性要求更高;摄影师借助图像达到表达其主观意志的表现。在符号学中图像的所有元素都具有表达意义的特指功能,无论这些视觉元素是刻意或是无意地出现在图像中。摄影的“符号学”体系帮助摄影师和观看者在拍摄、阅读及理解摄影作品所有视觉元素所体现出来的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周岚,2007)。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应该不仅仅只是一次摄影的记录,或者必须依赖文字的阐述和解读才能让观者明确它的观念所在(蔡世翟,2009),而是要求图像自身所有视觉元素的内在含义可以通过其表面含义最有效地呈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反省和深思。一幅摄影作品的内涵更多地取决于摄影师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理解越深,洞察力越强,作品就越深刻。这种用摄影行为传递摄影师主客观感受的方法,是对视觉语言边界不断捶打的尝试;通过这种尝试能给观者带来另一种视觉经验(周婷,2006)。“一张可以重新拍得的照片,就不是好照片”,不论摄影风格如何变化和发展,人们总是希望那些触动心灵深处的作品具有“真实感”,这种现象是传统摄影的纪实本质“遗传”的。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图像、时间与摄影者的思想便凝固在一起了。

自20世纪以来,摄影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简单的模仿再现;而是大胆地与各种先锋艺术一起,去探索不可见之物和不可能经验的表现(石宏伟,2009)。由此,摄影的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多维空间;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从静态的现象,转向了人类经验世界的幽深之处(王笠,2009)。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出现和发展对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关于“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的方向指引下,摄影师们不再将注意力集中于艺术有形的体现,而是开始转变到艺术的“观念”上;并针对“艺术”的概念进行思考与突破,并期望在与观众的思想接触中获得意义。摄影师不再单纯于追求摄影操作的技能,而是希望通过摄影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对现有文化的关注与反思。现代主义时期的摄影家在照片上自由运用移位、变形、拼贴、叠印、复制的手法进行创作。甚至有些后现代手法表现观念的摄影家们,不再到现实中寻找摄影素材,而是将从现实生活中摄取照片的 “照相”(take)演变为创造自己心目中影像的“造相”(make),即闭门造车(周婷,2006)。

在后现代主义的摄影家看来,“照片是最完美的绘画”,摄影和美术之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后现代主义摄影家既不像纪实摄影家那样用生活自身说话,也不像现代主义摄影家那样超脱现实。后现代主义摄影家不考虑画面影象与生活场景的对应关系,对自已的摄影作品所诠析解读绝对是个人的;其主题常常是隐晦的、象征性和比附性的,表意晦涩曲折(张功平,2014)。

马丁·帕尔(Martin Parr)曾说过:“如今拍照片与使用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了,如何呈现影像是摄影者面临的新问题”(孙宇龙,2008)。作为艺术表达语言的摄影,在某种意义上已不是单纯的影像作品,而可能是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这种综合可能是摄影与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等各种艺术媒介的结合,甚至是用数字三维做出的影像。作为当代艺术最流行的语言——摄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延伸和拓展;同时,观念的更新为现代摄影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孙宇龙,2009)。

现代摄影的发展已经印证了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是自然的、超越创作手段和技术的。现代摄影更加注重人类的内心诉求,它将视觉元素的表面含义与内在含义、主观的思想观念与客观的大千世界有机结合,并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和深层次的视觉思考;并试图对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和审美取向进行深入的诠释与演绎(盛春宇,2008)。

[1]李振营,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知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婷婷.艺术与摄影的“混血儿”——浅谈观念摄影[J].文艺生活,2010.

[3]周岚.摄影的“第三种结果”[J].装饰,2007,,170(6):6-7.

[4]孙宇光.观念摄影的前世今生[J].东方艺术,2008,20:58-59.

[5]蔡世翟.让观念摄影主流起来[J].艺术广角,2009.

[6]周婷.论观念摄影的后现代艺术特征[D].南京社范大学.2006.

[7]石宏伟.浅谈摄影与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2009.

[8]王笠.从摄影角度看戏剧舞台艺术摄影[J].剧作家,2009.

[9]张功平.后现代摄影与影像图形设计[OL].博泰典藏网,2014.

[10]宋一苇.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1]孙宇龙.观念摄影:在艺术的路上能走多远[J].文艺评论,2009(2):46-49.

[12]盛春宇.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48-50.

猜你喜欢

摄影家观念摄影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