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遗泽 丹寨千年古法造纸
2015-01-10刘贵星
文·图刘贵星
手工遗泽 丹寨千年古法造纸
文·图刘贵星
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的石桥村,至今保留着一种用构树皮作原料的古老造纸技术。石桥古法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具体方法却记载很少。
走进石桥村
今年小长假,相约几名摄友来贵州黔东南采风。出于对石桥造纸的好奇,从凯里出发驱车前往石桥,经余安高速大寨收费站下,再行驶约10公里的乡村公里便到达了造纸之乡石桥村。
走进石桥村,路边街道到处都有人在进行着造纸的劳作。我们去的时节刚好是农忙,如果平时,石桥造纸的还会更多,很多人放下手中的活都到田间地头去了。
石桥村以苗族为主,历史上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我国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是苗族先民主要长期居住地区。他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各民族群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到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新造纸术。
在上世纪50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的凯棠一带的苗族民间都流传有《造纸歌》等唱出了历史上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情状和苗、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情形,与汉文史料、相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中所说的“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这些名纸皆产于江南,具有地区特点。由于时代的限制,李时珍未具体指明哪些民族各造什么纸。而贵州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当地叫构皮麻,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1 每当天晴,石桥街上到处是晾纸的晒架。2村民在河道中漂洗麻料,拣出杂质。3 在大岩脚造纸。4-5在山洞中造纸。6抄好纸后,压纸很关键,一次成型,力道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7抄好的纸张需要一张张平摊在炉壁上,炉内生火,可保证纸张慢慢烘干。8麻料在河道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变得柔软,然后碓压,挤出水份,再放入大锅中蒸煮。
苗族是古代首先发明养蚕术的民族,蚕丝帛首先在苗族中普遍应用。而蚕丝帛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白皮纸很早就替代蚕丝帛的作用。至今,当地苗族丧俗中,蚕丝帛要作为随葬品随死者入棺,没有蚕丝帛则要用白皮纸。在许多衣服、鞋等的生活用品中,白皮纸也取代了蚕丝帛的地位。
拂去岁月尘埃
据石桥村王氏、杨氏、刘氏等几大姓氏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居住。在这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而他们生产的纸张供不应求。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20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30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出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在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皋、九门的王尤金、王尤方等,又在南皋河两岸建槽造纸。内战爆发,人民苦不堪言,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由于石桥各家作坊依靠天然厂房、自留泉水、技术熟练等优势,能够维持生产,直到丹寨解放。
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但此时麻江、雷山、都匀纷纷创办纸厂,雷山纸厂到石桥聘请王能、王习斌、杨国清等7人去作技术指导,都匀蜡纸厂到石桥聘请王时芳、王仲庸、王文科等6人去作技术指导。因机制纸大量投入市场,白皮纸销量开始下降,市场饱和,产品出现过剩。
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 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地方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文革”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厂部移至三孔桥,大石壁废止。在此期间,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表演《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
1984年4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丹寨石桥的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传心授的技艺
白皮纸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也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工艺特征方面,首先是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年—10年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产品特征表现为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具有上述特征的石桥古法造纸,传承着手工造纸原汁原味的的品质特征和文化精髓。
随着石桥造纸的名气越来越大,来石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村里搞起了旅游产业,建起了相关的服务设施,很多农户和造纸户都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去石桥交通也很方便,丹寨县城和州府凯里到南皋乡政府客车都要经过石桥村,每天有数十趟班车。我们吃住都在村长家。村长是个50出头的精干汉子,家就在路边,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游客,很热情地介绍,还特意打电话帮询问几家规模较大、有特色的造纸户,叮嘱他们给予我们帮助。
石桥人都是热情淳朴的,每到一家参观造纸,都会受到热情接待,从不会拒绝我们的镜头。短短两天的行程,勤劳的石桥人民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两天的拍摄走访收获也很大,相信这个深山中的石桥,伴随着他们的古法造纸一定会响誉世界。
1石桥村以苗族为主,苗族人还沿袭着这种古老的造纸技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工具已实现机械化,这纯手工的捣纸已经很少了。2抄纸就是在细篾或丝网做成的纸帘上进行,纸帘根据纸张做成不同的大小。3村民在纸浆中添加植物的茎叶,制作花草工艺纸。4石桥不仅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他们还生产工艺纸。5、8每当天晴,石桥街上到处是晾纸的晒架。6石桥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为了便于销售,这里成立了销售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生产,很多村民还开办了网店,石桥纸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7石桥造纸以家庭为单位,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家是以工艺纸为主,远销韩国,日本。
TIPS
贵阳到丹寨:贵阳总站、金阳客运站、客运东站、社会客运第一服务站都有车直达丹寨,全程211公里,票价70元。到丹寨后,再坐丹寨到南皋的车,途经石桥下车即可到。也可以从贵阳到凯里,贵阳各大汽车站都有班车直达凯里市区,全程190公里,票价60元,凯里州林汽车站有到南皋的车。
自驾:从贵阳经都织高速、厦蓉高速,再转余安高速,从大寨收费站下,往南皋方向再行驶约10公里的乡村公里便到达石桥村。
石桥村主要人口为苗族,到这里可以品尝到苗族地道的美食,有红酸汤、苗家鸡稀饭、牛瘪羊瘪、酸汤鱼、酸笋鸡、烤鱼、荷叶捆鸡等。这里的食材都是纯天然,而且价格实惠。几家饭店都建在江边,可以一边品着苗族米酒和美食,一边听潺潺的流水声,十分惬意。
石桥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名村,以苗族为主,来石桥旅游不但可以欣赏到石桥古老的造纸工艺,又能买到各种纸工艺品,还能欣赏到地道的苗族风情。如果时间充足,你还可以到周围的青曼苗寨、情郎苗寨、大簸箕苗寨走走,其中青曼短裙苗、情郎木鼓节、大簸箕舞,非常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