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
2015-01-09汪文嘉
[摘 要] 现如今,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民族形象”生成与建构将直接对民族进步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通过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将民族特点与民族文化思想充分展现出来。然而,当前如何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生成、建构“民族形象”成为我们探究的首要问题。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生成与建构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 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生成和建构
一、前言
从定义角度分析,民族形象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即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与民族性格。其中,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指的是民族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价值观念;然而,民族性格则指的是在民族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本性,同时能够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这两者有很大的关联:即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依归;通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充分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对于朝着民族文明方向发展来说,实际上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等之间的矛盾,而正是在处理上述矛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由此看来,矛盾是主流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民族形象”生成和建构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民族形象”生成和建构要求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重点强调和扩展现代文学史中的“民族”维度,并且促进现代文学迅猛发展,同时辨证考察民族意识的强弱;第二,在现代文学发展背景下,为我国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尽管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主义逐步朝着普适理想方向迈进。但是,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民族”成为不可忽略和替代的一种历史形态。
然而尽管在我国语言词汇当中,“民族”、“中华”等词语早已出现,但却从未应用过“中华民族”对各个民族发展予以整合或归纳。在刚刚步入20世纪以后,由于长时间受西方民族理论的冲击,这时“中华民族”才被列入到语言词汇当中。当“中华民族”一词正式问世之后,受民族危机的影响逐渐趋于严峻化。而该词完全打破精英知识分子话语体系束缚,使其变为一个被所有民族群体都能认可和接受的词语。而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着这一词语树立了民族凝聚力,才使其具有广泛适应性与顽强生命力。
三、现代文学中生成和建构“民族形象”的具体策略
1、打破传统意识的限制和约束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区域中心优势地位的支撑以及牢固文化结构维护前提下,中华民族树立起了具有“中国”式的自我中心意识。而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的形成,才使我国民族发展呈现出一种稳定感,同时在稳定感背后,逐渐培养了人们的自信心。因此,为突出强调自我和他人间这种明确界限,用于自我和他人命名词汇的感情色彩差距是非常大的。例如:在语言词汇系统中,代表自我的“华”起初指的是美丽、盛开。另外,“夏”也含有上述含义。除此之外,指代他人的“夷”、“戎”等词汇,通常含有贬义、歧视的色彩。从传统中华民族现状分析,不仅将自身地位进行了巩固,同时也具有排斥他人影响,这样一来,直接阻断和外来文化交流与融通。
2、把塑造的民族人物形象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中
经过对文学范畴的深入考察,良好的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即:核心层人性、中介层群体性以及表层个性。想要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应站在普遍人性角度,能够和读者达成共鸣;另一方面,通过群体性把普遍人性予以具体化处理;除此之外,借助具有特性的人物传达人性、群体性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文学发展中,对于“民族形象”当中的“人物形象”而言,除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追求以外,也需要针对民族自我意识主体性以及能动性的要求作出更详细的回答。实际上,自民族形象成为社会研究的一大命题开始,已经面对民族意识和文学追求两层内容。不过,在形象焦虑当中,通常对民族意识的要求变成一高于文学追求目标的问题了,而这主要取决于民族意识自身的规定性。在现代文学发展中,对于民族形象所代表的具体人物要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要求和规范。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形象”形成和建构过程中,语言形式变迁是和民族形象表征变迁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形象更加偏重于民族意识层面。在这里,不只是要求文学形象逐渐朝着民族意识相互靠近,以至于达到最终的重合。所以,在民族形象建构过程中,语言形式应该在加强民族意识宣传的基础上,对完成大众化以及通俗化的研究。尽管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主义逐步朝着普适理想方向迈进。但是,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民族”成为不可忽略和替代的一种历史形态。所以,为了从传统意识方式中解脱出来,我们常应用以下创新方式,例如:吸取外来文化方式、加强和国外学者间的思想沟通方式、创新学生思想。通过采用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将“民族形象”种子播撒在现代文学中。因此,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生成与建构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文学中“民族形象”生成和建构。
参考文献:
[1]慕芳.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2,14(6);128-129.
[2]李齐鑫.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5(2);149-150.
[3]张翼.民族形象的超越与普及——以《新儿女英雄传》中的新英雄形象为例[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17(5);127-128.
作者简介:汪文嘉(1987—),女,黑龙江人,燕京理工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