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2015-01-09张玲李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张玲 李阳

【摘要】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型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剖析,发现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以实践探索为基础提出新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即“四位一体、三要素协同、三关键协调、五大着力点”。

【关键词】文化事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多元要素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5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就当前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发现,“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鉴于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切实培养出适合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构建出一套新的供需调和、方式灵活与实用有效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多元整合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彰显,但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大量企事业单位“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批大学生“就业难”。造成这一困局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现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表现更为突出。[1]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

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创新设计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3]

(一)明确一条主线

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做、评如何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就是如何做到知识传输注重前沿性、实用性、广泛性。“学” 就是如何结合心理规律,注重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做” 研究的是如何以做来带动学习,注重贯彻教和学的目的性,符合定性定量要求。“评” 研究的是如何注重细致规范,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反过来支持教、学、做。

(二)注意三个要素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整合的社会资源三要素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梳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需要研究四种途径:教育环境营造,师资队伍打造,教师职责界定,教师激励机制。学生主体地位要求通过考评激励增强其动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启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实践活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学校平台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4]

(三)把握三个关键

教学改革,创新型学习,实践教学系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厘清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路,抓住矛盾,设计高效实践体系,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创新型学习要研究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研究如何打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思维格局,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研究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统一问题,设计“知”“思”协调机制。实践教学系列化研究是指开辟多种实践渠道,设计全程实践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化,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假期实践、其他专业素质拓展等多个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方案。

(四)关注五大着力点

突出创新型学习、全方面打造创新型氛围、建立创新型学习机制。首先,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师生创造性,使学生不仅要在实践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8]其次,是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再次,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的优化,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学习,灵活运用。四是激发学习热情,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五是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专业化,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接。

参考文献:

[1] 左军.高校应对“大众化就业”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63.

[2] 李名梁,谢勇琪.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58.

[3] 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83.

[4] 陈放平.强化实践教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1-32.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飞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财经类院校关于实习型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探讨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保障体系研究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