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 “军委参”的解读
2015-01-09严可复
□ 严可复
《军事历史》2014年第4期刊登的毕建忠 《对 “军委参”的解读》一文认为,“军委作战部不等于参谋部”,“不能将 ‘军委参’理解为作战部或认为作战部就是参谋部”,而 “对 ‘军委参’的理解与标注,应视使用 ‘军委参’成文的拟稿者、签批者的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认定为 ‘作战部’”。①毕建忠:《对 “军委参”的解读》,载 《军事历史》,2014年第4期。这种说法有难以讲通之处。以 “军委参”名义发给各作战区的电报很多,收报一方并不了解电报的拟稿者、签批者为谁,如果对电报署名的理解还要视所谓成文的拟稿、签批情况而定,那么叫收报方如何来判断电报是来自军委、军委总参谋长还是作战部呢?实际上,无论从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还是所承担的功能来看,军委作战部就是军委参谋部,“军委参”就是军委参谋部的意思。
一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司令部与参谋部 (处)、参谋长之间的关系。在近现代军事组织机制中,司令部是本级首长的军事组织指挥机关。参谋长是部队的参谋长,是司令部的直接首长,是实现首长意图、决心的组织者,是军事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与督促检查者。“参谋长在组织作战和军事行政工作方面,根据首长的意图和指示,可以首长的名义向部队下达命令、指示,也可以司令部或自己的名义向部队发指示和通知、通报”。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工作条例》,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当部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日常的管理、训练,作战时的规划、部署、指挥、动员、后勤补给等等工作,要单靠一位或几位指挥员 (司令员和政委)来实施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些团队 (如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帮助司令员、政委来处理专门的事务。司令部的直接首长是参谋长,政治部的直接首长是政治部主任,他们既是部队的首长,又是各自部门的首长。
辅助部队首长实施指挥的 “司令部”,革命战争年代的名称并不统一,有叫司令部的,有叫参谋处或参谋科的,也有叫作战处或作战科的,和部队规模、正规化的程度等都有关系。通常情况下,司令部 (参谋处)要包含作战、侦察 (情报)、通信、队列 (作训或管理)等处或科,我军过去习惯称为一、二、三、四处 (科)。规模小一点的,亦可以是在科之下成立若干股,如作战股。甚至只有几名专职的参谋,亦按照作战、侦察、通信等顺序,比如过去部队习惯上叫的一参谋、二参谋等,大家都知道是指作战参谋、侦察参谋 (通常是在团营级部队)。
解放战争期间,西北野战军 (一野)的司令部下辖一 (作战)、二 (侦察)、三 (通信)、四(管理)科及机要科等,纵队、旅司令部则除上述各科外还有队务科,团司令部则仅有一、二、三参谋加队务参谋。①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98页,1963。二野的司令部组织则是由参谋处、机要室、情报处、通信局 (相当于三局)、二局、军械处、军政处等组成,其参谋处相当于其它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处 (科)。②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100页。三野 “司令部各部仍以一科为核心,已建立处者 (如野司已建立行政处、情报处、通联处、机要处、秘书处),除秘书处对党委负责外,其余各处,亦应以参谋处为核心”③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105~106页。。四野司令部下辖一处、二局、三处、四处、机要处、教育处,下属师、军司令部也类似。④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120页。
名称虽然各异,但均必须设有司令部 (参谋处)或与之相当的机构,这是因为 “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强的司令部工作”⑤《林彪同志军事论文选集》,200页,南京,南京军区司令部编印,1960。。1935年9月,刘伯承在翻译 《苏联军队中的参谋工作》时写的译者前言中也指出:“司令部就是首长实行指挥军队的指挥机关,司令部主任——参谋长就是首长第一个助手和代理人。”⑥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各位元帅关于司令部工作的指示》,26页,1963。1940年8月25日,军委参谋部第一局局长郭化若在 《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的 《八路军的参谋工作 (司令部工作)》中指出:“指挥员为建军与作战之创造者、主持者,参谋长则为计划者与组织者,为同级军事指挥员之第一助手;司令部(参谋处)成为指挥机关各部门之核心,参谋工作成为指挥工作中主要工作之一”⑦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82页。。
作为全军的指挥机关,中央军委当然更不可能没有其司令部机关。不管它的名称是军委参谋部或军委作战部,实质是一样的。
二
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简称中革军委)成立。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由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改编组成,叶剑英任部长。“长征”结束后,1936年12月7日中革军委主席团转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关于扩大中革军委组织的命令,任命刘伯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叶剑英为副总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8月成立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据此中革军委参谋部改称中央军委参谋部,简称军委参谋部,肖劲光被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后为滕代远、王若飞、叶剑英。“1941年9月后,军委作战部实际上履行军委总参谋部职责”。⑧总政治部组织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第2卷,6页,北京,长征出版社,1994。对此,《总参谋部·大事记》中记载:1941年9月中旬,“军委作战部组成,仍属参谋部性质,由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兼任部长。此后,有时仍用 ‘军委参谋部’或‘军委参’名义发电”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总参谋部·大事记》,141页,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由总参谋部作战部编写的部史中亦明确写道:“鉴于对日军、伪军、顽军的斗争形势日趋复杂,作战任务繁重,为集中精力研究处理作战问题,有利于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编为中央军委作战部 (简称军委作战部)。”⑩总参谋部作战部:《总参谋部作战部部史》,第1册,29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之所以改变名称,原意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央和军委一切情报机关统一”领导的决定,将情报部门和作战部门分开,把原军委参谋部一局(作战)的第二处 (敌伪军)、第三处 (友军)和二局 (情报)划归中央情报部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参谋部就不完整了,名称亦随之而改动。但由于作战与情报息息相关,作战部的业务脱离情报支援亦多有不便,因而不久之后 (1942年11月),原军委参谋部划出的部门均回到作战部归建。虽然此后名称沿用的仍是军委作战部,但从组织架构和功能而言,与原军委参谋部已无异。至1949年10月19日改称军委总参谋部时,该部机关主要仍然是由军委作战部及其所属各局组成。1949年12月2日的军委第二次工作会议决定,以军委作战部各局为基础组建军委总参谋部机关。
三
关于署名的问题,刘亚楼在东北野战军第二届参谋会议上曾解释说:“参谋长在作战命令上、日日命令①指规定军队的内务、人事、人马补充,以及各项勤务等对作战无直接关系事项的命令。上均应签署,这是表示参谋长对这一命令和指示的责任”, “凡是有 ‘令’字的 (如命令、训令、通令等)通常都是由首长参谋长均署名。通报、通知则只须参谋长署名即可。指示性质的文件还可由参谋长及与该指示有直接关系的科长署名 (如防空指示由参谋长及作战科长签署,侦察指示由参谋长与侦察科长签署,通信指示由参谋长与通信科长签署)”。②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130~131页。目前所见 “军委参”的电报绝大部分都属于战况、敌情通报或战术经验通报类,与刘亚楼报告中所提到的署名原则是相符合的。在各战区、作战部队来往电报及文件中也有大量的敌情通报、战术通告、联络方式的规定 (部队代号、无线电联络代码、作战暗语等)等,也是由参谋长或司令部 (参谋处)签署的。
另外,“参谋长 (司令部)组织对各兵种的指挥和协同动作及物质保障工作,领导各兵种、各勤务主任的工作,指导他们执行指挥员的命令,为执行这些任务,参谋长有权给他们以由指挥员的决心产生的支令,并有权要求他们提供指挥战斗所必要的一切情报”; “各兵种、各勤务主任,应经常向参谋长 (司令部)报告与后方勤务有关的一切问题,并执行参谋长所下达以补充指挥员决心的指示”。③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254页。
周恩来启用军旗军徽的指示及关于中原地区通信建设的指示,分别属于传达首长命令及指导业务部门工作的范畴,也是司令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以 “军委参”名义下达也是很正常的,不必去区分由谁拟稿、由谁签发。
四
值得一提的是,参谋处长一职也是军史中常见的,这一职务与参谋长的区别在于,它只是业务部门的领导,不是部队的首长。李作鹏在山东军区军工报告 (1944年10月)中讲到:“我们现在各军区大部均为参谋处长,他虽然不等于参谋长,但在没有参谋长的情况下,他应负起参谋长的工作责任,不过在下达对后勤工作的指示时,应经过首长,并与首长共同署名。而后勤各首长对参谋处长应和对参谋长一样的尊重,若向首长汇报工作时,参谋长或参谋处长应尽量同时在场,或向首长汇报后再告知参谋长,或参谋处长”④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我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总结选编》,第1集,50页。。
早在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中就设有参谋处长一职,担任该职的先后有郭化若、左权。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总参谋部成立时,叶剑英出任总参谋部部长,后改任参谋长。之后直至1937年8月中央军委参谋部成立之前,没有设立参谋部长。在1937年一份名为 “军委参谋部的组织及工作”的文件中,有 “军委组织系统表”,其中军委下属的参谋部只有参谋长一职,尚未任命人选,参谋部之下设有第一、二、三、四局及后方办事处、军事研究委员会 (主任李德),聂鹤亭为第一局局长,肖劲光、何长工分别为后方办事处的主任、副主任。之后由军委主席毛泽东下达秘密通令,公布 “军委参谋部组织系统及任职人员”,聂鹤亭被任命为参谋部长,何长工则调任第一局局长。参谋部组成亦由原来的架构变为下辖第一、二、三、四局及副官处、供给处、卫生处和各学校。
之后参谋部长一职由陈奇涵、许光达担任,改称军委作战部之后,作战部部长分别由叶剑英、李涛出任。1949年4月5日,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奉命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的名义,就华中地区军事问题复电国民党华中 “剿总”司令白崇禧,对国民党军沿江防军撤退等问题提出要求,此亦为军委作战部等同于军委参谋部的明证,而军委作战部部长就是原军委参谋部部长。1949年底所组建的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虽然名称类似,但实际上只相当于原军委作战部的一局。
由此可见,所谓 “军委参”就是 “军委参谋部”的简称,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对军委作战部的一种习惯称呼,虽然不规范但亦可以理解。对以 “军委参”名义签署的电报,不必加以过度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