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2015-01-09朱骏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朱骏

摘 要:传承学校文化,首先需要准确地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挖掘出最值得弘扬的精神本质。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挖掘与提炼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塑魂”“喻名”“借物”“顺势”就是几种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传承;学校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0-0042-03

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不但传承文化,同时也是新文化的“生发源”。文化创新对于学校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的历史传承则是文化创新的基石与起点。面对学校历史中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如何结合学校的教育实态与教育主张去粗取精、切中肯綮地找到文化的精神本质与逻辑起点,是办学者治校理政的重要功课。以下,笔者从诸多学校文化建设案例中尝试归纳出若干路径,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校文化传承进行审视与解读。

一、塑魂

所谓“魂”,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思想精髓、优良品格、崇高精神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理念,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成员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期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反思并确立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文化新长征的首要前提。为学校文化寻根塑魂,一般可从对优秀传统的归纳提炼与对办学特色的放大升华两个方面入手。

办学传统是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一贯坚持、代代相传的精神、制度、经验、习惯。在审视学校的历史底蕴、现实形态和未来规划,审视教育行业形势、学校个性和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办学传统进行归纳梳理,提炼出具有校本性质的文化要素,是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重要思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从1984年建校之初,就以博大的胸襟筑巢引凤,融会各种先进的办学经验,迅速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精业的典范;以齐心的干劲励精图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不足20年的时间便跻身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表明了精进的心志;以谦和的姿态韬光养晦,负重前行,得以蒸蒸日上,展示出精诚的品质;以通灵的个性借助高校智力优势谋取发展,体现了精明的智慧……可以说,一个“精”字高度概括出了学校的历史特征,成为体现办学成效的重要表征和凝聚全校师生心智的重要价值准则。其后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学校审时度势,将“至精”确立为学校文化的灵魂。这个核心理念既概括了学校办学历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本质,又表明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追求。

许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且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校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文化符号和支撑学校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那么,就可以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进行放大和升华,从“形而下”的实践中抽象出“形而上”的灵魂,再把抽象的概念还原覆盖到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多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倡导和践行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致力于以情化人,使学生的心智在陶冶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情感教育的价值加以升华,提出了“纯净其情感、纯明其智慧、纯粹其精神”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概括为“澄心”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将其作为立校的基础、做人的根本和事业的追求,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成为学校的战略个性,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支点与不竭动力。

二、喻名

喻名指以校名作喻。校名也是学校的遗产,往往体现出特有的历史烙印和精神内涵。有的学校校名(包括历史上的曾用名)本身就富有文化底蕴和教育含义,它们是学校独具魅力的宝贵财富。对此,学校不能只是旁观,必须深入背后去探寻和感受其价值,必要时还可直接利用这种价值,让隐性的资源成为学校文化创新的现实要素。

彰显校名的文化价值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是直接引用现校名。上海市曙光中学始创于1927年,由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李主一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办,建校伊始即以“曙光”为名,寄寓了革命家唤醒民众、寻求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理想。于是,在文化建设中,学校提炼出“沐曙光,循大道”的校训,以期先烈之理想在学校代代传承,激励全校上下潜心探求办学之道、为师之道、成人成才之道。

二是巧妙借用学校的曾用名。站在过去与未来交汇的时间节点,发掘学校当下实态与历史曾用校名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全新的、校本的话语方式去表达学校的教育主张,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是对未来的寄望。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1884年创办的明德女子书院,历史上曾七易其名。学校选用了创始校名“明德”二字,又结合女校特色与培养目标,提出了“明德尚美”的核心理念,凸显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特殊的生源定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则借学校在铁山坪之麓扩建新校区之机,从该校1949年解放前夕建校时的初始校名“新声中学”中提取出极具象征意义的“新声”二字,并结合现实追求,明确了“大气清亮,高怀致远”的学校“新声精神”,激励管理者以高瞻远瞩的胸怀和高屋建瓴的眼光来决策学校事务,激励广大教师以矢志不渝的追求来完善自我、奉献学校。

三是拓展校名的引申义。有些校名别有寓意,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加以挖掘,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符号,不断的丰富光大其内涵。而赋予校名以新意,更利于办学理念的识别与传播。南京市伯乐中学从“伯乐相马”典故中解读出识才的智慧与举贤的气度这一内涵,由此提出了“养智达贤”的教育主张,倡导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诞生于济南战役胜利的欢呼声中,我们针对校名中“胜利”二字的涵义,结合办学的实态与愿景,提出了学校的“胜利精神”——自信、协力、唯新。

三、借物

物质的丰富性本身就是文化存在的基础。诸多校园内的沧桑遗存,以直观的方式讲述着学校的巨大变迁,传递着前人浓烈的教育情结和卓著的教育功绩。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校史文物不应被束之高阁,更不应被抛弃破坏。教育者有责任去寻找、保护、修复学校文物,并借物寓理,借物明志,丰富教育形态与教育手段。

被誉为“江南第一碑”的《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刻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记载的是东汉溧阳县(包含今南京溧水、高淳两区)县令潘乾重视办学、宣扬教化、建学宫于县衙前的事迹,这是有史记载南京地区最早的学校。1942年冬,该碑被人发现埋于日军炸毁的溧水夫子庙废墟之中。溧水第一初中时任校长李乾一雇工搬回学校并加以保护,后上交政府保管。基于这一石碑的历史价值和与学校的渊源,学校后复刻了校官碑陈列于校园之中,又从碑文中提取“亲贤宝智”四字作为校训,并由此构建出学校定位、学校精神、育人目标、发展目标、教育理念等一系列办学理念,较好地保护和继承了这些文化基因。大连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别具风格的主体建筑有着几乎同样悠久的历史,校内到处生长着的枝繁叶茂的槐树也经年累月地见证了学校及师生的成长。因此,学校以建筑的局部造型及槐树叶的装饰造型为元素设计了视觉标志,这是学校对内对外形象推广及理念传达的独一无二的选择。校标中选用的学校主建筑门楼的拱券造型,以及门楼下半部分的透视效果,以恢弘的气派展现出学校丰厚的人文底蕴;以大连市的市树——槐树的树叶组成的桂冠造型则寓意学校享誉全市的优秀的办学品质。

四、顺势

文化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地缘文化学,是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探讨区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定的,并为社会公众认可的教育风格,既是学校的优势所在,也体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因此学校在自身文化演进中就不可避免地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可以说,学校文化传承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也是文化特征的自然迁移与协同进化。因而,借助地域文化特征来塑造学校文化性格,便成为学校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

南京市高淳地区历来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自孔子巡游至高淳游子山并建儒童书院始,儒学之风就一直在这片水乡大地上绵延不绝。高淳区实验小学身居学山之上,位临泮池之北,这里自明代以来就是兴学重地,山水之间孕育了一方教育人的仁智品格。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了弘扬前人为民办学的壮举与鸿志,学校提出了“亲仁近智”的核心理念,激励学校上下在传承的基础上推新,而这正是学校追求教育普适价值的校本化表达与实践。南京市东庐中学位于东庐山下、秦淮源头,是一所因推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改革而闻名全国的农村初中。在梳理和提炼文化理念时,学校提出了“气法自然”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既契合纯朴天然、怡情养性的东庐地域文化特色,也源于学校崇尚和谐、力求创生的哲学信念,更得之于学校一贯倡导的遵循规律的常态教学、务实高效的教学研究、合作共进的教育情境。

文化传承不能理解为对学校传统的简单罗列与被动使用,而应是有明确目的与主动意识的对历史资源的有效开发。传承既意味着继承,也意味着更替,对学校文化脉络予以探索与梳理,搜寻学校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亮点,加以放大、整合、串联、辐射,形成特色化、校本化的文化个性,将对学校的各类教育活动与课程的开发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文化传承还应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总结得法更应形成策略,既可有序操作,亦可借鉴推广,最终将文化的传承演进为传承的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